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華府「終極」救市 勿忘外資信心

華府「終極」救市 勿忘外資信心

美國政府在本港中秋節期間決定讓投資銀行雷曼兄弟自生自滅,開了「大而不救」的先例,但由此引發的金融海嘯,幾令雄霸保險業百餘年的美國國際集團(AIG)沒頂、整個金融體系陷入癱瘓,華府雖有意在接管兩房後停止再以公帑挽救金融機構,但「硬起來」的結果是作出規模更大的干預,美國政府在這場豪賭中已一敗塗地!

財長保爾森在周初宣布動用八百五十億美元「收購」AIG後,隨即全力游說國會領袖支持成立一家聯邦機構,接收金融業數以千億美元計的不良資產,希望能「一次過」解決次按引發的金融災難。

我們在九月十三/十四日的「社評」中指出,雷曼的結局將讓世人看清,「大到不能倒閉」(too big to fail)是否金融業「免費午餐」的代名詞。美國政府在雷曼事件上見死不救,拒絕再做金融機構把經營不善虧蝕纍纍的風險轉嫁給納稅人的「幫兇」,是正確和值得尊重的決定。然而,正如所有賭博一樣,華府的取捨牽涉巨大風險,態度正確(鼓勵銀行同業互助自救)並不意味結果(金融機構落雨收傘)一定盡如人意。雷曼失救、AIG變相成為「國企」後,信貸危機已直達金融體系心臟,誅連全球,企業不論大小無不被捲進這場世紀浩劫中。

在銀行無法於同業市場取得流動資金、企業發債無人問津、股市劇烈波動下,現金和政府債券成為投資者唯一仍能信賴的資產;換句話說,在市場極度恐慌下,只有政府才有集資能力。如果當局在金融市場大量失血之際袖手旁觀,拒絕在財政資源仍然充裕下設法施救,政府和中央銀行的存在價值便會大受質疑。世界各國央行本周聯手向市場注入數以千億美元計的資金,阻止同業拆息進一步飆升,是政府在非常時期取諸市場用諸市場的典型例子。

為解決金融危局,華府多管齊下,除了重施前總統老布殊成立「清債信託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 RTC)處理儲貸機構(S&Ls)壞賬的故智,建議設立一家以折讓價收購銀行業不良資產的聯邦機構外,還決定由昨天起禁止沽空金融股,有效期十天(若有需要可能延長),以及為貨幣市場基金投資者設置保障機制等。

我們認為,與其在不知還有多少金融機構需要搶救下見步行步,主動出手把不良資產從金融體系中移走,不失為對症下藥釜底抽薪的治本之道。與次按相關的「有毒」資產是持續一年的金融風暴禍根,切除這個腫瘤對樓市、金融體系以至經濟回復穩定俱有幫助。

從全球股市在消息傳出後相繼升停板(道指昨天早段再漲四百餘點)來看,美國政府三管齊下對恢復市場信心具一定成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若非金融體系病入膏肓瀕臨崩潰,美國政府是不會貿然「孭起」金融機構大量呆壞賬,甘願承受財赤變本加厲、債務一升再升這個惡果的。這正是華府明知此舉對解決信貸危機最有效,卻留到最後關頭才用的根本原因。

與老布殊在八十年代末成立RTC解決儲貸危機時的情況不同,今天金融市場已高度全球化,美國作為世界最大債務國,一再為救市印鈔發債,會否動搖外資包括中國對美元資產的信心,是這項被傳媒形容為史上規模最大的救市行動能否奏效以外,投資者必須密切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