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5日 星期四

馬家輝 - 銀行謠言短訊滿天飛

東亞銀行遭謠言中傷而引起擠提,政府提醒市民,透過電話短訊傳播虛假消息,最高可被判監五年。擾亂金融,可惡之極,大家切勿以身試法。
刻意散播虛假消息,當然是「其心可誅」而其行也應罰,但問題是,假如是朋友之間的善意提醒呢?某甲聽到了某個負面消息,擔心某乙未知,把消息轉傳,算不算犯法?如果某甲剛好交遊滿天下,把消息透過短訊轉告予超過二百位朋友,那又算不算「廣泛散布謠言」?再如果某甲因為在中學時國文考試年年取 A 而立志以范仲淹為榜樣,「先天下之憂而憂」,把聽來的虛假消息利用短訊或在互聯網上發布給所有生張熟魏,那又如何?
難證誹謗之罪
再說一句比較極端的笑話:擠提事件發生後,互聯網上立即有潮水般的討論,有不少人刻薄地說,「都叫咗東亞的李公子唔好日日『三點不露』,走去酒店長房瞓晏覺㗎啦!咁鬼懶惰,間銀行想唔執笠都難」;甚至有人寫道,「李公子成日同後生女搭飛機去巴黎偷歡,唔用心睇住間銀行,今次唔死,下次都死」……這都是尖酸之極的嘲諷話,無厘頭地把銀行管理層的私生活跟銀行表現掛鈎,但值此人心怯弱的不穩時勢,很難保證不會令人對銀行實力深感懷疑並由此取出存款,請問銀行是否有理由發出律師信控其誹謗?政府又會否控其擾亂金融?一個消息是否虛假,有事實可供驗證,但要證明發布消息的理由是為了「擾亂金融」或「出於善意」,恐怕有點困難。坦白說,一聽到東亞不穩的消息,我也即時發短訊給三代之內的遠親近親。今時今日,為了健康飲牛奶卻反得腎結石;為了穩健投資購買債券卻可變血本無歸;加薪3%,通脹7%,處處是風險,生活無保障,打工仔若不積極自我保護,世上根本沒有人會保護你。所以,東亞話事人叫存戶保持冷靜,雖是善意,但市民終究愈來愈有「不冷靜的理由」,誰叫這個世界變得愈來愈不安全?
口傳危言起風波
廣發善意短訊的人當然不止於我。上周去德國柏林開會,周末下機,啟動手機,接到的第一個短訊來自一位投資界朋友,他向來冷靜沉着,這回卻用非常肉緊的語氣寫道,聞說獅子銀行將受次按影響而「爆煲」崩潰,各路英雄應趁美國救市的短期利好消息把手上相關股票出清,否則,血本無歸,一泡眼淚,與人無尤。
讀完短訊,我打電話向幾位銀行界朋友查問,有趣的是,他們都是前一句斬釘截鐵地說「不太可能」,後一句卻又有所保留地說出「之不過,最近聽講佢地又真係裁員得幾犀利」或「聽講佢地的高層頻頻召開秘密會議」之類聯想或傳言,可見在英美金融風波的吹襲下,杯弓蛇影,世上彷彿沒有任何事情不可能,再小的謠言,亦有機會像滾雪球般累積、拓展成為干擾金融的罪魁禍首。
金融投資經常提及所謂「風險」,其實,謠言亦是一種可怕的風險,金融商品下次應在宣傳說明書上列明「謠言風險足以致命」的提醒語了。

狄高 - 雅虎蘋果另闢瀏覽器以外戰線

Google 推出 Chrome 之後,市場形勢驟變,大型資訊科技公司需要重新作出部署,考慮是否都要推出本身的瀏覽器,以保持市場優勢,不致被 Google 再一次拋離。推出瀏覽器涉及投資極大,隨時成為一個無底深淵,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遠離這條戰線反而是上策,最好是實行「藍海戰術」,選擇瀏覽器以外的戰線,另闢新天地。
Chrome 的面世使互聯網重回上世紀末的瀏覽器大戰,不過,這次不同當年只有 Netscape 與微軟 IE 之爭,也不是大衛對哥利亞的懸殊之局,而是 Firefox、IE 及 Chrome 三方鼎足而立,各方實力同樣強大。對於其他資訊科技公司而言,不能以隔岸觀火的心態處之,事關大火會燒過來,應要保持危機感,如果有一方勝利的話,有可能在互聯網呼風喚雨,那就大事不好了。
雅虎轉以內容為主
科技公司苦於審度如何避免受戰火影響,雅虎共同創辦人 David Filo 不認為公司會跟進這場瀏覽器大戰。他表示,雅虎寧願把心力集中在改善現有產品,如開放雅虎首頁、雅虎電郵和其他應用程式,為 My Yahoo 制定起始頁等。事實上,以現在雅虎的財力以及業務方向,是不宜與微軟、Google 作出正面對抗,最好集中現時的業務方針。
雅虎定位開始慢慢改變,搜尋服務有意外判予 Google,由對方提供服務,使公司集中在前線的應用服務。雅虎嘗試把自己定位為一個綜合性網站,以內容為主,技術為副,發展為一個綜合的內容平台,因此雅虎願意與 Google 合作,又加入開放源碼陣營,目的是利用外界的力量來壯大自己。未來的雅虎,有如現在的電視台、傳統的電子媒體一樣,成為提供資訊服務的供應商,這是雅虎的一條正確出路。
傳統的電子媒體公司如新聞集團、NBC 電視台,皆不是第一代的互聯網公司,這些公司在網上的思維和營運手法都是沿用傳統媒體那一套,所以現階段仍未有能力與雅虎比拚。況且,目前的互聯網市場已非憑技術就可以取勝,重點反而是鬥互聯網服務的質素,不必用技術來打低對手。
除了瀏覽器外,手機上網服務也是一個潛力市場,小小的手機如能順利取得突破,日後必能領導資訊科技發展的路向。手機的應用多是獨立性,還兼有視像、短訊等應用服務,因此不一定要選用瀏覽器,至於與互聯網連繫的服務,暫時仍未出現一個主流,Web Service 是一個較有潛力的應用方案,所以其發展備受企業、網站的關注。Web Service 最大特點是不需在瀏覽器上發展,只要開發一種夠運行 Web Service 的軟件能便可。
蘋果建手機平台
蘋果開始嘗試建立 App Store 為日後的手機應用平台,目前 iPhone 正在使用,但不排除日後可以用到其他手機之上,或者直接從手機上下載服務。此外,手機即時通訊軟件有很好的發展潛力,以上皆遠離瀏覽器的戰線,但卻是消費者渴求的應用服務。

任志剛 - 聯滙是穩定香港金融最佳方案

踏入9月最後一個星期果是多事之秋?今年是聯繫滙率制度推出二十五周年,正當我準備寫關於聯滙制度和促使其誕生的金融危機的時候,卻要再處理另一場危機。兩場危機固然有其不同:當年的大致只牽涉香港,但今次卻屬國際層面,源頭是美國為首的已發展市場,香港難免受影響。然而,兩場危機亦具重要的相同之處,就是同樣關乎信心問題。二十五年前的危機涉及對香港前途和港元幣值的信心,目前的則涉及對全球金融體系的信心。「信心」是聯滙制度賴以成功及有效運作的關鍵,趁此時刻回顧二十五年前的情景正合時宜。
回顧83年金融危機
在1983年9月前出生的年輕人即使對於二十五年前香港經歷的境況沒有深刻印象,也可能聽過父母憶述:超市日用品貨架空空如也,大米廁紙尿布等被搶購一空;自動櫃員機前以至某一兩間銀行的分行出現爭相提款的長龍。報章盡是香港貨幣及銀行危機的頭條消息,還記得其中一份有關港元滙價跌至每美元兌9.60港元的標題特別大,幾乎佔去頭版半頁篇幅,但我已忘了是9月24日(星期六)抑或其後兩天的報道。
奇怪的是,我最近發現我的日誌在那一段日子是空白一片的,就像沒事發生一樣,只有1983年9月23日「下午4時30分至5時30分,香港電台節目」一項。其實,我當時已忙得透不過氣來,哪有時間寫日誌?我記得當時非常擔心金融體系崩潰,但可以做的只是不斷追縱滙率變化(那時港元兩日內貶值15%)、接收銀行提交的最新市況報告、開會商討對策(儘管可以做的其實不多)、草擬有關接管某間發生事故的本地銀行的政策文件等等。當時可說是心力交瘁。
管理市場預期
至於那場貨幣和銀行危機是否可以避免,實在很難判斷。香港當時尚未實行有效的貨幣調控,但縱然有,為穩住滙率而須收緊貨幣供應的幅度將會很大,足以窒礙經濟,引發銀行危機。不過政府當局擁有有效的貨幣調控權總比沒有的好,所以我們在及後的二十五年裏積極推行貨幣改革。
公眾對港元的信心是香港繁榮穩定的基石,而這份信心得來不易。有些人輕率地認為,可完全交由市場定律去決定。但其實當局是有必要實行貨幣調控,具體地說是調控貨幣供應或貨幣定價,或同時調控兩者。另有一些人雖同意當局調控貨幣,但認為應採用非酌情的模式,即不涉及當局酌情決定,以取得最大的公信力。我認為這只是程度大小的問題。規範化機制的規則有可能被利用,以致損害公眾利益。若貨幣規則一方面具透明度,另一方面卻欠缺靈活性,加上市場規模較小、流動性高、資金進出自由,無疑造就了供人操控市場的條件。要貨幣穩定須先有穩健的貨幣制度,而國際金融瞬息萬變,金融創新推波助瀾,貨幣制度必須能應付本地以至國際金融市場隨時出現的變化,其穩健性才可建立起來。此外,為減少不穩定因素造成的衝擊,當局愈來愈有需要管理好市場預期。
香港過去二十五年平安度過不同經濟周期及金融危機,其間聯繫滙率制度發揮舉足輕重的定錨作用,使我們保持貨幣穩定。面對當前金融動盪帶來的不明朗及波動愈漸增加,我們將繼續保持高度戒備,不斷完善現有機制,讓我們竭盡所能應付香港貨幣及金融體系面對的一切風雨。
金融管理局總裁

投資組 - 高級債券仍屬防守資產

昨天本欄訪問的理財顧問強調,投資者不應因為雷曼兄弟違約及迷你債券事件,而成了驚弓之鳥懼怕債券風險。對籌謀個人退休金或以保守收息為上的投資者,能夠動輒以幾十萬元購買迷你債券,見出他們也是具能力購買個別企業債券的一群。
外資流走市況脆弱
對於債券投資,過去幾年資金充斥市場,債券息率低得教投資者提不起勁,而且通脹抬頭,許多投資者二話不說棄債取股。不過,眼下債券價格下跌,孳息水平上升至近年高位;加上全球經濟大有機會步入衰退周期,投資者投資債券基金以外,個別企業債券是否另一個開始值得考慮的選擇呢?以亞洲區的投資級別(Investment Grade)債券為例,分析員及基金經理認為,儘管今年價格下跌,但選取質素高的公司債券仍是防守資產。
先說市況。無論是投資或投機評級企業債券,今年以來價格反覆下跌,上周在雷曼的風暴中同樣急挫,息差已擴闊至近年新高,意味價格急跌。
瑞士銀行財富管理董事保慧思【左圖】說:「高息(投機)級別自年初開始已不甚理想,以致許多企業的融資成本抽升至相當中高水平,以摩根大通亞洲企業債券指數為例,在9月19日息差擴闊至很高水平,高息類別甚至達985點子,而投資級別息差則達320點子,說明投資者對區內債券的風險容納程度收細。」
保慧思表示:「亞洲高息債券息差已擴闊至近年高位,以中國房地產為例,一些債券孳息率已升至『受壓』水平,相等於發債價的四至六成而已。」至於投資級別債券,她指出,雖然投資級別債券有下跌,但以一些五至八年期的大型企業為例,目前孳息率6至6.5厘,相較一個月前擴闊約70至80個點子,票面則下跌2%至3%,跌幅可以說是相對温和。只是上星期區內投資級別債券與全球市況一樣慘遭沽售,保慧思解釋,亞洲債券的投資者來自美國大型機構,上周資金回流,故出現全面拋售。
投資者毋須急於入市
9月19日,美國十年期國債孳息報3.78厘;換言之,目前投資級別債券孳息可接近7厘水平。而按昨天湯森路透報價,香港的高級別企債中,即將到期的債券如港鐵(066)2009年及2010年期的兩批債券價格仍屬高水平,而尚有十年到期的和記黃埔(013)債券孳息率約6至7厘水平,稍低於票息【表】。
不過,與此同時,與歐美及新興市場債券一樣,市場風險上升,抽高信貸違約掉期價格,保障債券違約的成本上升,發債體的違約預期風險也隨之上升。然而,保慧思說:「高評級債券其實顯得具防守性,依然有機會復元過來;只是眼下投資者並不須急於進入市場。」安本資產管理亞洲固定收益投資部主管Anthony Michael認同說:「某程度上,高級別債券將會繼續被視為防守性資產,但是投資者必須很關注金融機構資本結構的一舉一動。」
回報較存款高
信貸市場風險驟變,近期私人投資者都採取沽售動作,畢竟不願冒信貸風險;不過,也有投資者在「防守資產」前提下對債券興趣提高。保慧思不諱言說:「區內投資者向來對債券都感到興趣,只是未及股票而已,但投資者都想賺取較存款理想的回報,而且把資金放入安全資產中,故對債券的興趣事宜有所提高,在6至7月份時的查問也增加,投資者一般可買三至四隻債券或近十隻債券的組合。」
由同一個發債體發出的債券,可以有不同種類,審視債券的關鍵因素在那方面?保慧思表示:「除了評級高低、現金及負債水平之外,投資者需要看清楚不同債券的條款,例如屬於次級還是優先類別,或者對發債體公司債務比率是否具一定要求,這些條款都能夠進一步保障投資者。」

龐寶林 - 市場信心弱 港股奇迹未能延續

正當美國的金融海嘯略為退潮之際,餘波卻衝擊着港人對香港金融體系的信心。在港發售的總值127億元的票據,又稱為「迷你債券」的保本產品,其掉期擔保人雷曼兄弟已告清盤,「保本產品」不再保本。更不幸是,這些產品買入的抵押債務證券(CDO)受次按問題影響而大幅貶值,因此這些迷你債券的投資者,可能面對龐大虧蝕。
此事令港人成為驚弓之鳥,對金融產品甚至銀行存款的信心也有所動搖,令造謠者有機可乘。周三有傳言指香港第五大銀行東亞(023)財政不穩,引發大批存戶提款。東亞立即召開記者會澄清,表示截至6月底,銀行的綜合資產為3966億元,資本充足比率為14.6%,遠超過國際水平。財政司司長辦公室及金融管理局也表示,本地銀行體系穩健,有充足的流動資金,有關東亞銀行的傳言是沒有根據的。
筆者聽到傳聞後,只是一笑置之。東亞主要從事傳統銀行業務,與雷曼這些投行根本完全不同,加上業務大多在香港。目前香港經濟表現仍理想,失業率維持低企,市民還款能力應沒問題。此外,銀行承造物業按揭,一般要求提供三成首期,近期樓價調整溫和,不會影響銀行的穩定性,因此東亞出現資本不足的機會很微。即使擠提,相信同業及金管局也會為東亞提供短期資金,令東亞有能力面對大量提款。
內地飲品業復元需時
每個人都重視自己的財產,聽見銀行擠提自然擔心。我們更重視自己的健康,奈何亦受到衝擊。內地奶類製品被發現含有三聚氰胺,令多名內地及本港市民(主要為兒童)患上腎結石。為保障自己及子女健康,市民對內地奶類製品避之則吉。內地乳製品公司股價首當其衝,大幅下挫。
正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乳業問題未解之際,近日內地又有謠言指出,質檢總局抽查酒類產品中,在貴州茅台、山東張裕、中糧長城和青島啤酒中發現致癌物質亞硝酸鈉,雖然純屬傳聞,但已令一眾內地酒業股顯著下跌。筆者相信,消費者對內地飲品失去的信心,最少要三個月至半年才能復元,乳類製品所受影響可能為時更長,始終人們喝奶是為求健康,如今弄巧反拙,或會改變人們喝奶的習慣,可能以荳奶取代。喝奶的習慣改變,其影響是長遠的。記得2000年日本乳業公司雪印的產品含菌,令全國逾萬人食物中毒,此事令雪印的產品盡失民心,結果出現連續四年虧損。
去年8月17日港股出現V形大反彈。這個「大奇迹日」象徵着奇迹的開始,因為恒指由20000點水平,在短短兩個月間升至30000點以上。上周9月18日港股V形反彈,可惜這個在熊市下出現的「大奇迹日」未能延續奇迹,恒指反彈至最高19800點水平便無以為繼,回落至19000點水平整固。
筆者相信,拆息高企是大市向上的主要阻力。一個月及三個月港元銀行同業拆息升至4厘水平,高於按揭貸款的利率,對依賴拆入資金的中小型銀行影響最大。美國財政部建議動用7000億美元收購金融業的不良資產,惟國會議員反對聲音較預期多,措施未獲國會通過,相信在措施未被通過前,市場會較謹慎,銀行不願冒險借出資金,拆息高企情況仍難改變。
然而筆者相信,措施最終可獲通過,因為措施可令金融機構問題更快浮面,從而有效解決問題。屆時拆息將回落,而港股亦可望有較理想表現。
以往在反彈市中,內房股反彈力總是最強,但上周反彈市內房股卻表現一般,只有龍頭股中國海外(688)較佳,其他內房股反彈後很快從高位回落,甚至跌穿「大奇迹日」的低位。現在很多內房股面對的不是盈利倒退的問題,而是生存問題。它們資金缺口龐大,若未能把手上物業套現還債,隨時有倒閉危機。面對這情況,資金自然不敢沾手這類股份,股價走勢豈能轉強?
模擬組合暫停
中國人民銀行今年第三季度調查數據顯示,未來三個月打算買房的居民人數僅佔13.3%,創1999年調查開始以來最低水平;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和廣州等一級城市該比例還不足10%。面對股市低迷,居民置業意願大幅下跌,儲蓄成了居民首選。市民置業心態的轉變,對內地房地產商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由於筆者有為客戶管理投資組合及基金,又同時在本欄撰寫模擬股票組合,為避免利益衝突及符合證監會規定,買賣會有很多限制。鑑於近日市況波動,筆者希望管理客戶組合及基金時更有彈性,故暫停本欄的模擬組合,請讀者見諒。
讀者請注意股票價格可升亦可跌。本文意見只供參考,文內股票組合亦只是模擬,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東驥基金及東驥基金管理的基金及股票組合,有可能持有文中提及的股份。作者為證監持牌人士,本人或其公司戶口並沒有持有上述提及股份。

畢老林 - 英倫二叔公生意興隆

東亞銀行(023)出現擠提潮,周三全港分行人龍處處。這宗駭人聽聞的事件(香港上次爆發銀行擠提,是幾時的事?),令老畢想起去年9月在英國發生的北岩(Northern Rock)擠提風波。
如果記憶無誤,北岩事件在英倫屬「百年一遇」,起初英國政府拍心口揚言北岩財政狀況穩健,但當局愈急於穩定民心,存戶愈是快馬加鞭跑到銀行提款。政府無法與私人投資者達成協議,北岩「失救」,英國當局在無計可施下,終於宣布把北岩國有化。
東亞財政極穩健,在金管局和各界力撑下,事件暫告平息下來。
東亞擠提的來龍去脈和最新發展,留待老記發掘。老畢今天要談的,是香港前祖家英國的一個有趣現象:金融危機令當舖(pawnshops)生意興隆客似雲來。
典當業有人類第二古老行業之稱,在香港,攞嘢去二叔公處當,丟臉兼難聽,若非山窮水盡,沒有人願意踏足當舖。典當在英國卻非什麼見不得光的事,不少當舖以連鎖店形式運作,在市中心黃金地段不難發現它們的蹤迹。
信貸危機愈演愈烈,舉世目光盡在美國,但英國的情況其實更惡劣。北岩國有化先於華府接管兩房、樓市泡沫爆得比花旗更「甘」,加上早年英國房地產興旺,吸引不少港人隔山買牛,如今紛紛坐艇。英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發展,是自認有國際視野的港人不可不注意的。
今時今日,英國全國共有八百餘家當舖,八倍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百多家。探訪金髮二叔公雖不似在香港般「大吉利是」,但自然也非值得大鑼大鼓的東西。不過,形勢比人強,在急須快錢應急時,到當舖走一轉,勝過叩英倫版安信兄弟的大門。
英國經濟每下愈況,當舖客戶已不限於信貸紀錄差的一群,無錢出糧給伙計的老闆甚至有頭有面的商家闊太,把金勞、首飾、藝術品統統拿去當,時有所聞。
據英國全國典當經紀協會的數字,當舖生意在今年上半年激增三成,跑贏飽受信貸緊縮打擊的傳統銀行成條街。
二叔公雖不是大耳窿,但閣下不是等錢救急,斷不會輕叩當舖的門,息高不在話下。在英倫,向二叔公求助,代價可以高達年息70厘。閣下可能問,息這麼高,何不問銀行借?那你肯定未入過當舖。二叔公可愛之處是認「貨」不認人,借不借、借多少,只看抵押品價值,其餘一概不理。銀行則問長問短,又要入息證明,又要資產抵押,費時失事,難濟燃眉之急。
英國最大當舖經營商H&T集團,2004年在倫敦證交所上市(代號HAT),當時在全國只有五十四家分店,近年急劇擴展,今天已激增至九十五家,即上市四年分店數目幾近翻一番。今年上半年,H&T營業額上升14%,盈利激增79%至460萬英鎊(約6900萬港元)。
單看盈利數字,H&T賺的好像是有限錢,但如果英國經濟一如財相戴理德所言,處於六十年來最黑暗的日子,則必有更多人迫於無奈探訪二叔公,當舖有望成為信貸全面萎縮下,金融業中唯一仍然大有可為的環節。
香港當舖規模細小業者分散,難成氣候,本地經濟也未差到市民要靠典當度日。不過,強如東亞也被源於萬里之外的金融海嘯牽連,對經濟前景誰敢樂觀?不過,要上市都殯儀館先啦,幾時輪到當舖!

陸文 - 市況膠着待救市方案落實向好

全球股市呈拉鋸膠着局面,靜待美國國會在7000億美元方案作討價還價進程,無疑計劃一旦難產,構成的信心危機破壞力大,令現階段入市抱較保守態度頗為正常。
昨天支持大市來自內地憧憬有新政策出台,包括放寬股票孖展措施,令大批證券行股份有表現,加上早前對內地中小型銀行降低存款準備金措施正式實施,為市場提供1500億元流動資金,刺激A股上升約3%。
不過,本地重磅股全線高位受壓,大市及個別股份均現先升後軟,恒指持續在19000點水平附近拉鋸,成交額回落至522.3億元,顯示市場信心有待康復。
面對海外不明朗因素待消,短期好淡爭持未休,在預期救市方案最終能通過,為第四季提供較穩定走勢,維持建議利用短期回吐作吸納,回補跌幅已大的股份淡倉,內地政策亦有一定憧憬刺激性,重試20000點機會不低。
中移動(941)母公司部分資金被國資委調配至聯通(762)母公司,被視為政策傾斜訊息,事實內地未來對不同行業國企的政策調校,有扶助亦有抑制,令企業財富朝向更均衡分配,未來展望國企業務,要留意政府這大股東的政策取態。經歷近年一批商品及金融企業盈利躍升,令一批用家出現虧損,看來市場將陸續察覺更多對各行業政策傾斜情況,這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逐步成型,或許是從摸着石頭過河中逐步演變成局。
股神扮好友為己為人
近期股神畢非德為全球低迷的金融市場打氣,繼日前表示斥資50億美元收購高盛優先股及另外50億美元收購高盛普通股認股證;昨天再向傳媒表示旗下巴郡基金考慮洽購AIG若干業務,並預期AIG不少業務將在未來一、二年放售,未悉是否導致近期有傳聞AIG亞洲部分業務可能易手,但這屬後話,無疑目前市場對這批金融機構前景存有頗大疑慮,上日已指出其發行債券價格持續下跌,相關保險成本正增加,擔心正受修訂困擾的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可能未能通過及效果欠佳;不過,畢非德近期高調做好友,以其過往的良好投資紀錄,着實值得參考。
畢非德此舉亦屬為己為人,一旦救市方案意外地難產,其引發的全球性金融風暴破壞力何其大,肯定巴郡基金虧損遠高於投資百億元的高盛金融工具,從大批美國著名學者及自由市場主義政客議員不滿引發次按危機的華爾街財技高薪管理層把龐大虧損轉嫁美國納稅人,並破壞自由市場自行汰弱留強的傳統資本主義精神,目前正不斷提出方案修訂,特別是對高層人士的懲罰,加強相關業務管制勢在必行。不過,面對市場信心正加速下降,不予以有力的干預扶助,構成的破壞絕非目前國會議員所能承擔,因此維持最終在修訂下獲通過,至於能否奏效還要在未來半年才能見真章;配合中港基本環境,未來一段日子對港股及中資股有望審慎樂觀,令第四季投資市場不致步入嚴冬。
維護品牌有責
東亞銀行(023)受中傷謠言困擾事件應可望平息,股價重返26元水平,未悉李嘉誠與李國寶增持情況,但近年本港銀行在經營零售金融產品及理財業務過分積極,以重視銀行財務狀況為主的銀監會管核下,未有對其推介一些投資銀行的結構金融產品加以太大監管,證監會亦以相關產品文件內容有交代不予干預,結果導致雷曼兄弟債券事件,目前尚有不少基金及保險公司投資結構產品存虧損風險未浮現,事實作為信託人及零售推介的銀行,其承擔的法律責任應不大,但卻大大損害存戶對集團的信任性,特別是目前不少銀行把其客戶財務資料給予前線銷售理財部門職員獲悉,結果在達致配額壓力下出現令部分客戶未能充分掌握可能承受的風險責任,已把畢生儲蓄認購。
事實大型銀行推介的產品容易受客戶認同,一如閣下到著名酒店吃生蠔較有信心的心態,看來未來一段日子銀行零售產品及理財業務將放緩,培養信心需時,希望銀行好好珍惜長期樹立的品牌及客戶的認同。過往不少本地上市公司大手收購一些海外著名消費品牌,結果在殺雞取卵下很快令客戶感受騙,令這品牌消失不再,本港標榜作為金融中心,本地銀行實有責任維持其品牌效應。
美林與凱捷公布一份亞太區財富報告,截至去年年底本港有九萬五千名擁有百萬美元以上個人資產的人士,較2006年上升10.2%,擁有的資產達5200萬億美元,增加13%,不過,這類調查準確性成疑,過去九個月全球金融風暴下,正是直接衝擊這類「百萬富翁」,由於損失不足以嚴重影響其生計,令表面打擊不顯著,卻可肯定未來一段日子本港高消費以至物業市道放緩趨明顯。
【列印文章】

自然美重點擴充內地護膚品市場
上一篇 回理財投資
中國通信服務明年進收成期
下一篇
要聞頭條東亞擠提急闢謠 李嘉誠吸貨支持
要聞李國寶研回饋客戶 吸存款回流東亞
金融經濟中小型銀行受東亞拖累下挫
時事評論所有權和管理權
要聞股價受壓 收市挫近7%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Copyright ©2008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mpan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鄭經翰 - 自由黨何去何從

自由黨立法會地區直選全軍覆沒,黨主席田北俊、副主席周梁淑怡雙雙落敗,低票出局,田北辰初次參選,不為選民受落,黯然折翼,如今已成定局,落敗的原因,本欄早前的文章亦已詳細分析。
勝敗本乃兵家常事,如果要檢討得失,也是自由黨自己的家事,與人無尤。豈料小小一個政黨的挫敗,竟可演變成為政治事件,矛頭直指中聯辦和特首辦。「罪名」就是所謂中央干預香港政黨活動,中聯辦插手立法會選舉。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義憤填膺的不是當事人自由黨,反而是選舉中得益的泛民主派。黨魁田北俊甚至矢口否認投票當日曾向中聯辦求助,中聯辦當然也不置可否,何以劉慧卿和公民黨單憑道聽塗說, 便向特首大興問罪之師,要求解釋?當然,作為政客,他們借題發揮攻訐建制派,也可以理解。
不過,所謂中央(中聯辦)干預選舉,其實是個邏輯上不通的問題。今次中聯辦的「罪名」是不過票支持自由黨,因而導致後者慘敗,但難道中聯辦過票支持田氏兄弟和周梁淑怡當選,就不是干預選舉嗎?屆時泛民候選人因此而落敗,中聯辦之罪名豈非更大?
其次,既然沒有真憑實據證明中聯辦干預選舉,所謂「謀殺」自由黨實乃子虛烏有的主觀臆惻。即使退一步而言,中聯辦真的有干預選舉,也是你情我願的雙方之事,如果自由黨不是自動投懷送抱,中聯辦又如何可以登堂入室,干涉自由黨的內部事務?試問中聯辦可以就公民黨、民主黨、社民連以至前綫的黨務說三道四、指點東西嗎?
其實,即使中聯辦就本港政治事務表示意見,也毋須上綱上線,胡謅什麼破壞「一國兩制」,那不過是一家之言,就算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央立場,也不表示香港一定要照單全收。何況,回歸後中港兩地已是一衣帶水、唇齒相依,關係牢不可分,難道香港經濟上有難時向中央伸手求救就不破壞「一國兩制」,政治上一片混亂人家提出意見就是危害「一國兩制」嗎?
因此,對於自由黨的慘敗,泛民兔死狐悲,大吵大鬧,實在令人莫名奇妙,邏輯上完全不知所謂。
烹狗藏弓順理成章
回到現實政治,自由黨的衰敗其實也是社會歷史發展之必然,因為它的歷史使命已經終結,步上港進聯之後塵,退出歷史舞台,是自然不過的事,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泛民也許忘記,自由黨由前身啟聯資源中心開始,已經是個不折不扣的港英餘孽黨。由創黨主席李鵬飛到剛剛辭職的田北俊,以及一眾響噹噹的名字如張鑑泉、周梁淑怡等,莫不是港英悉心栽培的政治人物,本來一心一意做個資產階級政黨,代表以工商界利益為核心的建制派。但時移世易,隨着中英爭拗的升級和政權之轉移,自由黨的骨幹分子見風駛,投靠的投靠、變節的變節,早已成為中央統戰下的一隻棋子。回歸十一年,自由黨一度是特區政府炙手可熱的執政聯盟,成員位居行政會議和司局級官員,力足呼風喚雨,左右大局,如今兔死鳥盡,歷史任務完成,烹狗藏弓,實乃順理成章之事,何足怪哉?何況中央對自由黨也着實不薄,他們大部分骨幹分子皆獲委任人大政協,各有獎賞,絕不能算是過橋抽板吧?
老實說,自由黨落得今天的下場,也是咎由自取,自毀長城。一直標榜代表工商界和中產階級利益的自由黨,其實名不副實,只以功能組別的業界利益和個人私利為重。今次自由黨斷送江山,最大的歷史罪人應該是張宇人。他一再與民為敵,在全面禁煙、食物營養標籤、最低工資等多個議題上,長期違反公眾利益,令政府官員難堪,拖累自由黨民望,削弱黨與政府的關係,今天備受選民唾棄,直選全面落敗,復得不到政府撑腰,又怪得誰?自由黨不僅替張宇人為虎作倀,對運輸界的劉健儀和零售界的方剛也力挺,完全罔顧公眾利益,又豈能奢望會得到廣大民眾支持?撫心自問,劉健儀不敢在港島參加直選,不是說明自由黨其實心知肚明,早知問題所在嗎?
事實證明,長期只為大地產商和業界利益服務的自由黨,根本不可能成為代表中產階級利益的政黨,在核心價值觀上,甚至與中產階級大相逕庭,他們在直選上落敗,實在理所當然。一句話,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果自由黨要繼續依賴壟斷功能組別議席建立政治勢力,便一定會與廣大市民利益對立,不可能在地區直選上爭取得到選民的支持。因此,聲言要堅持參加直選的自由黨,為己為人,最終都應該支持取消功能團體選舉,盡快實行全面直選立法會議席,否則自由黨身處的政治困局,永遠不可解決,自由黨備受地區直選選民唾棄,也屬必然。
推而論之,功能團體選舉一日不取消,香港目前的政治困局也永遠不會改變,政黨政治根本不可能健康發展。即使有中央支持的民建聯如何積極參加直選,發展黨務,也會行人止步,因為廣大市民的民主訴求不會更變,為了監察政府,制衡行政主導,怎樣也會支持泛民主派,所以泛民主派與建制派得票率六四對比的格局基本不變,只視乎政府的民望而稍有差異而已,而建制派永遠也不可能取得超逾三分之二的議席。
洗心革面大有前途
痛定思痛,自由黨今後的去向,其實不離兩途。消極者就是穩守功能團體選舉的席位,雖然只有六席,也是關鍵少數,縱使成事不足,亦敗事有餘,可以繼續捍衛業界和自身的利益,進取一點就是在功能組別擴大勢力,拉攏其他業界代表加入自由黨,壯大自身政治勢力。總之,做一日和尚打一日鐘,只要功能團體選舉一日未被全面取締,自由黨便一日有存在的空間,可以繼續有利可圖。所以,李大壯的做法,站在自由黨的立場,也不能說錯,因為繼續保住自由黨在功能組別的席位,是目前自由黨唯一生存之道,也是在全面實施普選立法會議席之前,賺取最大利益的做法。
但積極的做法,就是聲言堅持直選的田北俊和周梁怡等人應該立即坐言起行,另起爐灶,宣稱成立新自由黨之類的政黨,開宗名義表明未來只會參加直選,然後大開中門,旗幟鮮明地以自由經濟主張和捍衛中產階級利益的政綱號召民眾,做個貨真價實的工商界政界。我夠膽寫包單,只要田北俊、周梁淑怡等人洗心革面,切切實實地以自由主義右翼政綱建黨,招攬黨員,新自由黨一定大有前途,足以在下一屆立法會選舉捲土重來,重振聲威,成為名副其實的再生火鳳凰。

上官慧敏 - 奶商誠信宣言 誰會相信?

繼安徽阜陽劣奶導致「大頭娃娃」之後,三鹿和「名牌」企業的毒奶又釀成數萬「結石嬰兒」。在毒奶泛濫、消費者信心崩潰之下,一百零九家奶商的「誠信宣言」有多少人會相信?
由在香港上市的奶品企業集團等聯署的「中國奶製品產銷企業質量誠信宣言」,剛在北京官方媒體刊載。
「宣言」聲稱:「為保障消費者和奶農的切身利益,……重塑奶製品安全保障體系。」
「宣言」表達的奶製品生產、銷售企業共同承諾是:「視質量為生命、以誠信為根本,切實承擔起產品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的使命,履行社會責任。」
這一類的宣言、口號,過去就很多。三鹿集團辦公大樓的標語,早就有履行社會責任的話,但生產出來的奶製品卻摻有三聚氰胺,害得一批飲用者變成「結石嬰兒」。事實與口號的「逆向現象」,使消費者對奶商或其他企業的新口號有戒心。
內地網友對「誠信宣言」質疑的留言甚多,有的嘲諷大型企業、奶商又用「甜言」作弄消費者,對他們的誠信表示懷疑。有的網友說,「大頭娃娃」和「結石嬰兒」的創傷太重,對奶商的信心危機難以消除。有的網友認為,所謂誠信宣言是新的「遮羞布」。
政府和企業的誠信程度低,是早已存在的事實,最讓消費者寒心的,有二十二家與官方關係良好的大型企業,其奶製品摻入損害人體的三聚氰胺,其中不少是享有「國家免檢產品」待遇的奶製品公司。以「國家免檢產品」的商標,遮掩摻毒的罪惡行為,消費者還能對它們有信心嗎?
有「結石嬰兒」媽媽對傳媒說,生產毒奶是做缺德的事;溫家寶總理則說,奶品中摻入三聚氰胺是沒有良心。
「全國名牌企業」和享「國家免檢產品」待遇的企業,以損害嬰兒的健康甚至生命賺錢,竟還奢談「誠信」,令不少受害家庭感到荒謬。太多美麗的口號和虛假的承諾,使老百姓不再輕信有錢有勢者。
官方加強對產品的行政監管,健全相關的法律規範,切實追究違法企業、商人和充當保護傘者的刑責,是保障消費者權益的第一步。
法律規範的當務之急,是全國人大全面審查「食品安全法」。這個法律的草案,對食品的監管有較多的規範,但草案的諮詢仍不足,法律中應有更嚴密的監察機制。
法律必須容許民間建立食品質量、安全的關注組織,也要創造媒體監察的環境。沒有黨政機關之外的監察,權力的腐敗、奸商的收買、官吏的貪污,必將使法律的執行障礙重重,法律寫得再好,行政機關和官吏不依法執法,類似毒奶事件的事仍會不斷發生,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難獲保障■
上官慧敏

市場指國壽增證券投資

2008年9月26日
受中港兩地股市上升帶動,中國人壽(2628)A、H股連升兩天,H股昨天一度挑戰30元大關,收報29.3元,升2.4%,成交42.28億元。市場傳聞中國人壽正增加其證券投資比重。
內地《上海證券報》報道,國壽和中誠信託之間的「聯姻」可能由於中國人保(PICC)的介入而生變數,據知情人士透露,銀監會更傾向於讓中國人保接手中誠信託32.35%的國家股。迄今為止,國壽和中誠信託分別向保監會提交收購方案,均一直未獲批准。
另一方面,中國保監會批准中國人壽開展農村小額人身保險試點業務。試點地區為山西、黑龍江、江西、河南、湖北、廣西、四川、甘肅、青海九省區的縣以下鄉鎮和行政村。

余錦賢 - 為周一嶽把把脈

由食衞局局長周一嶽領導,就毒奶粉襲港而成立的專家小組已經搵齊各路英雄,最快在今日啟動。據悉,第一次會議除擬定工作範圍,還會商討如何解決十一黃金周期間擁有居港權的內地嬰兒來港驗腎的問題。由於過去三年三歲以下的「內地港嬰」有六萬多名,即使扣除一小部分可能已經來港定居,數字還是相當驚人,如何有有效監控他們來港接受驗腎,就成為當前急務(詳參本報第十六頁〈政策政情〉)。而對應辦法,不外乎「控制源頭」和「有序登記」。
「控制源頭」的先例是內地女子懷孕七個月或以上,來港時有可能會被拒入境。這個辦法卻不適用於內地港嬰,事關「香港居民有旅行及出入境的自由」(基本法第三十一條)。
「有序登記」方面,周一嶽昨天疑似打了「開口牌」,指如果人太多,當局只能給予一個預約時間,未必即日可以處理得到。此法自有「勸退」作用,但一旦內地港嬰不理三七二十一蜂湧而至,就只會上演早前本地港嬰哭崩政府診所的加強版,震撼度起碼大十倍。
為今之計,唯一出路是盡快確立「預約制」。當局可以要求內地港嬰的居港親人拿着他們的出世紙到政府診所預約時間,更方便的做法是電話預約,以至效法申領智能身份證作網上預約。由於目前每日大約可以處理一千個求診個案,而本地港嬰的求診個案日漸減少,應能騰出六七成名額給內地港嬰。若以每日處理七百個個案計算,並假設內地港嬰有六萬三千名,在如此極端的情況下,也只需三個月就初步搞定。而更穩妥的做法是宣布,○五年出生的內地港嬰須預約於十月份作檢驗,○六年出生的須於十一月份,○七及○八年出生的則須於十二月份。如此這般,就有可能做到有序處理。
關於毒奶粉襲港,大前日才開始在《東方日報》寫專欄的前民政局局長何志平,前日即批評「有關的官員還是以為在處理一宗普通食物事故或醫療事故」,繼而說「這就是政治了,蠢材!」,儼如與另一位「阿平」王永平遙相呼應。昨日更進一步擴大化,直指「香港政府在毒奶粉事件中的反應何等怠慢」。
王永平、何志平都來了,「冬冬」廖秀冬還會遠嗎?

練乙錚 - 財長推方案遇阻力 股神買高盛顯信心

美國財長保爾森提出七千億美元救市方案後,兩黨參眾議員反對聲音不絕,來自輿論、學界和智庫方面的阻力也不少,左派攻擊該方案只救公司、不濟小民,保守觀點則認為政府慷納稅人之慨,令國債愈負愈重,政府愈來愈大,有違美國國本;大部分反對意見,無疑是政客討價還價的前奏,雖然強烈,不表示反對者「企硬」。布殊則舉出他支持方案的理由:政府不能坐視一部分人的不負責行為影響整個社會安定及經濟安全,說得相當得體,前日林行止專欄認為布殊不蠢,此為一例;且次按風暴月初升級以來,站在前線領軍的是保爾森和貝南奇,布殊自己絕少出面,完全信任他委任的官員,他作全國電視黃金時段聯播講話,亦只是用他的(有限)影響力推銷保爾森方案,可謂恰當。不過,布殊始終不說清楚到底是誰做出那些不負責行為,卻要求納稅人慷慨解囊;聽眾怨氣難消,他講話的效果恐怕要打折扣。當然,不待總統講話,支持救市的人也不少,而且很多甚有來頭,除投資界德高望重的畢非德之外,素來主張自由市場最力的芝加哥學派當今掌門人之一的貝加,亦在他的部落格上說:「儘管政府如此重手干預金融交易令我深感不安,但我不情願也得承認,要避免金融系統崩潰,大規模干預有其必要。」連貝加也如此「見利忘義」,筆者估計,在參眾兩院幾輪議價協商之後,某種經修改的保爾森方案日內通過,大概沒有問題。
大家知道,保爾森方案很簡單:政府用公帑向全國各金融機構買下與按揭有關的問題資產,讓這些金融機構賬面回復健康並獲得新的資本之後,重新暢順運作;待金融系統稍復正常,政府即把問題資產售出,讓資金回籠。此構思表面上和一九八九年為解決存貸公司危機而成立的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 (RTC)差不多,但其實有重要分別,執行之時會有很大困難,因為這次的問題資產沒有市場,很難定價。當年RTC購入的資產很簡單,主要是破了產的存貸公司擁有的商業物業按揭,商業物業指商廈、舖位等,這些物業都有市價,其業主斷供與否,一份份按揭合約的價值不難確定;但這次出問題的資產,是各種與按揭有關的紙上資產,最簡單的就是以整批按揭供款為派息來源的證券(MBS),此等證券已與實質物業相隔一層;比較複雜的,還包括從MBS衍生出來的各種投資工具,其中還包括與按揭物業抵押品關係十分疏離、最近令AIG出事的CDS,等等。如何從這些紙上投資產品或其組合追查到最終相關的按揭物業及其供款表現,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故此等紙上資產的定價十分困難;斷供問題出現之初,此等資產尚有市有價,問題不大,但到了今天,交易極少,就是因為其合理價格及實際風險無從確定。如此,政府為求快刀斬亂麻,出價可能還高於這些資產在正常時期的價格水平,如此,則納稅人先付出的七千億元,可謂「凍過水」也。
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局資料顯示,上次存貸公司危機中,RTC也做了蝕本生意,購入資產共動用公帑三千九百四十億元(連通脹相當於今年的六千六百億,即與此次保爾森方案成本上限七千億差不多),最終虧了七百五十六億元(連通脹即今年的一千二百六十億),虧損率為百分之十九,論任務之重要,還不算太嚴重;如果保爾森方案能有此表現,亦算幸運了。
七千億之數,據貝南奇說,是目前全美按揭合約總淨值的百分之五,是否足夠,並無百分之百保證;萬一次按斷供引起的金融災難回過頭來大力影響實體經濟、連累非次按業主亦開始斷供的話,就大事不妙。所以,這個保爾森方案,與其說是打救金融市場,不如說是為了阻止實體經濟惡化。二者相關之處在於,目前銀行及投資機構所擁「有毒」資產太多,不能用作抵押品,致令信貸市場幾乎完全凍結,大量實體經濟中的消費者和企業借不到資金,消費和投資總量便得下降,特別是樓宇買家找不到按揭而無從入市,更妨礙金融市場回穩。現代經濟是一有機整體,環環相扣,一部分出事,整體都受影響,正如交通繁忙處只一部汽車拋錨,整個區域的交通也會停頓一樣。是以貝南奇昨天在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上推銷方案,強調的也是美國第三季實體經濟已經因為油價等因素而顯著放緩,若信貸市場不能立即復蘇,則第四季必陷入負增長。如此,美國人實在沒有什麼太多選擇,最後還得接受保爾森方案救市。撇開納稅人的怨言不說,論方案實效,美國投資界一般還是有信心的,不然,畢非德哪會在此時花五十億元購入高盛百分之二十股權呢?

林行止 - 巴黎曾是妓寨之都梅毒之城

七、
倫敦伯亭屯聖瑪麗醫院的顧問醫生佛林明(A. Fleming),一九二八年在實驗室中意外發現其實驗試管出現有一些可以殺死葡萄球菌的綠霉,他把它命名青黴素(Penicillin,盤尼西林),因忙於他事,沒有作進一步的研究;直至十年後,二位牛津學者才正式測試出青黴素的抗生殺菌藥用功能,製成成藥,於二戰期間供軍方使用,癒傷治病,救人無數,立下大功;三位與它有關的醫學家,不久後分別獲賜爵士和勳爵銜;一九四五年,他們合得諾貝爾醫學獎。
盤尼西林若在十八世紀發明,當年歐陸的性都巴黎便不致變成梅毒之都,「哪位在巴黎風流快活的人不曾染上梅毒?」時人既有此問,可見此性病之普遍。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法國的性病醫生估計有百分之十五巴黎成年人有梅毒,這種情況,較之今日非洲愛滋病之普及,不遑多讓。大家熟悉的大作家福樓拜(《包法利夫人》作者)、莫泊桑(《羊脂球》作者),大畫家馬奈(E. Manet)和高庚,以至藝術品經紀狄奧.梵高,都是長期病患者,著名畫家雲遜.梵高(曾在巴黎學藝)「和高庚爭執後發狂自割左耳」,如今學者指出,他可能不是發狂而是和乃弟一樣,患了梅毒導致神經失常所致。
梅毒從性交傳染,而當時的巴黎,嫖妓比現在飯後「唱K」還流行,可說是正常的社交活動,周越然「言言齋佚文」〈蠻女借妻〉(刊○八年《萬象》第八、九期合刊),其第四十三節「十個男子」記佛(法)國「民謠」:「十個男子九個嫖,不嫖必定有蹊蹺;倘非天閹不成器,當是身體吃勿消」。第四十三節:「百里妓數」則說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佛國百里城(法國巴黎)登記之妓約六千或七千人,其不登記之暗妓共六萬人……」。可見其時百里城妓業之盛況。在這種環境下,莫泊桑二十多歲時有晚在朋友圍觀下與六名妓女交配(不能稱為「做愛」吧),他未到三十歲便梅毒纏身,一點亦不出奇。
梅毒之可怕在於初患病徵並不明顯,只有陰部或嘴唇出現輕微潰瘍,粗心的醫生很易失察或誤診;數月後引發多種不適如頭暈、頭痛、腹瀉、出疹及關節痛等,不是重病,且數月後便完全消失,自此進入潛伏期,為時可達二、三十年,一旦再發,便有嚴重後果。服用當時的「特效藥」水銀,病人的肝、腦及臀功能很快衰退,加以牙齒脫落,最後「不似人形」一命嗚呼。
法國並不是唯一梅毒為患的都市,這種十五世紀(一四九○年前後)由哥倫布從美洲帶回的病毒,在歐洲各國蔓延,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如貝多芬、舒伯特、尼采、杜斯妥也夫斯基、柏格尼尼(最後手指腐爛彎曲無法拉琴)、林肯(總統)、王爾德和邱吉爾勳爵(雲絲頓之父)、希特勒、拿破崙*和以丁尼遜為筆名寫《非洲之旅》(Out of Africa)而成大名的布利森(K. Blixen)都有梅毒之苦;二、三個月前,筆者與友人在奈羅比,專程參觀布利森女士故居改成的紀念館,知她染上梅毒,是其花花公子丈夫的遺禍。
八、
在嫖妓並非十惡不赦劣行的社會風氣下,沒有盤尼西林和沒有有效的避孕藥物和工具,梅毒的擴散便免不了。避孕文獻指出意大利Padua大學解剖學教授科洛比亞斯(Gabriello Fallopius)醫生在十六世紀中期發明以絲織物(按哈理斯的《萬物的發明與源起》〔M. Harris:《Book of Firsts─The Invention and Origin of Nearly Everything; 1994〕說是亞麻紗布比較可靠,以當年絲太昂貴且未普及使用)為材料的「男性性器官防毒套」,曾以一千一百多人做試驗,似開了臨床實驗先河(即使不是先河,亦是先行者之一),結果發現實驗者染上梅毒的比例甚低,原來用以防範性病的防毒套有避孕功能,顯然是意外的發現;這種冶遊恩物十七世紀在英國初現時,材料已改為乾羊腸,稱為Cundum(字義不明,Wiktionary 的多種解釋俱不能令人滿意),至一六六五年衍化為Condom,大多以為這是因為當時的御醫Condom上校而得名(他極力向查理士二世推薦這種「小玩意」以免生太多「巴士打」),但史家窮多年的努力,始終無法找到「物」與「人」的關係。
上文提及的著名浪子卡薩諾瓦,是避孕套的大用家,他經常在社交聚會上為娛女賓而吹脹的羊腸套,別名「英國雨衣」(The English Raincoat),便是他鑄造;英法互相取笑對方,歷史悠久,英人覺得「英國雨衣」有辱國體,遂稱之為「French letters」─陸谷孫的英漢大詞典譯為「陰莖套」,顯然未及「肌裏」。
在十八世紀,避孕套雖然已很流行,從時人的日記,知道此物「客棧有售」之外,尚有「專賣店」;不過,當年以風乾羊腸和海綿做成的避孕套,使用不易,且易破裂,《約翰遜博士傳》作者鮑思威(J. Boswell;一七四○─一七九五年)在日記記他於一七六四年某日嫖妓的經過,說他戴了它很不自在,「進入、心跳、跌掉,一團糟!」令人頗為詫異的是,英國作家理察.卡萊爾(R. Carlisle)在一本寫於一八二六年的《婦女須知》中,透露法國和意大利女人喜歡把避孕套繫於腰間,以備不時之須;他建議英國女性宜急起直追,向法、意姊妹看齊。
有關避孕套,真是「笑話多籮籮」,其中較為生動的一則,與邱吉爾有關(邱翁這方面的「笑話」似乎特別多)。二戰時,邱吉爾在英相任內,接「蘇酋」史大林求援信,包括要求英國寄一批避孕套供蘇軍使用;邱翁下令製造一批特大號碼但在封套印上「英國製造.中碼」的,急送莫斯科!
•都是那話兒招的風雨.之四
*這種說法未必正確,九月四日黃震遐醫生在本報〈梅毒與音樂家〉一文,便考出向來盛傳音樂家羅拔.舒曼患梅毒是主觀臆測而乏醫學根據;料傳患梅毒的名人中有不少亦是經不起醫學驗證的。

高盛收購曝光前突急升 疑內幕交易

高盛收購曝光前突急升 疑內幕交易
股神畢非德【圖】收購投資銀行高盛證券的消息,在周二美國股市收市後曝光,但當天收市前十分鐘,高盛股價突然急升,引起內幕交易的揣測。
縱使當天金融股普遍下挫,但高盛股價在收市前卻每股升逾5美元,令部分交易員懷疑有人利用內幕消息圖利。
US Equity Trading行政總裁羅維利表示,顯然有人知道畢非德的消息即將曝光,他當天就曾跟同僚說,高盛的異動肯定有內情。他指出,內幕交易很容易追查,相信將有人因此被捕。美國證券及交易委員會(SEC)拒絕透露有否就事件進行調查,高盛亦未有就此置評。
在周二美國東岸時間下午6時許,即美股收市後兩小時,高盛宣布獲畢非德旗下的巴郡哈撒韋入股50億美元。自消息公布後,高盛股價上升約6%。若得悉內情的人在消息公布前收集高盛的股票,可望獲得厚利,縱使這是違法行為。
高盛獲股神垂青,令投資者對金融股前景重拾希望。畢非德前天接受訪問時表示,旗下巴郡保險及投資公司亦有意收購獲政府拯救的美國國際集團(AIG)部分資產。
畢非德稱,在9月13日及14日的周末,當監管人員及金融業高層就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的命運舉行緊急會議時,他就提出對收購AIG部分資產感興趣,更一度計劃斥資50億美元收購保險資產。
畢非德透露,過去六個月,多家華爾街金融企業及投資者曾主動接觸他,邀請他參與收購行動,最先一家是3月瀕臨倒閉的投資銀行貝爾斯登,但在他提出條件後翌天,貝爾斯登便被摩通收購;雷曼兄弟4月時亦曾接觸他,但提出的條件不切實際,因此被他拒絕。
截至2007年年底,巴郡持有現金440億美元。被問及目前屬意收購還是持有現金,畢非德選擇前者,因為持有現金就如將性生活留到老年時享受一樣

神七顯盛事 難撫毒奶哀

神七顯盛事 難撫毒奶哀
中國載人太空船「神舟七號」昨天晚上九時十分成功升空,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臨酒泉發射中心,內地電視台也實時播放發射過程,顯示負責神七升空的工程人員滿懷信心,萬無一失,可以讓最高領導人現場觀看及向全國實時播放,中國的航天技術顯然已臻成熟。
神舟七號升空,是中國第三次發射載人太空船,也是首次派遣宇航員走出太空艙,實現太空行走,按照國家的航天計劃,中國希望在太空建立一個永久太空站,而掌握太空行走技術,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一步。
神舟計劃對中國來說還有另一重意義,就是顯示國家在科研實力,以及追趕美俄成為全球第三個有能力送人上太空的強國;換言之,神舟計劃有鼓舞國人情緒、激勵全國士氣的作用,選在奧運之後、國慶之前發射神七升空,也顯然有在國慶前進一步推高愛國氣氛的目的。
中國開展航天計劃之初,有不少論者擔心是另一輪好大喜功、類近五十年代超英趕美式的盲動,不顧國家實力、務求搞一些高精尖的形象工程;但是,中國政府很快就公布了開展神舟計劃的「經濟基礎」—雖然沒有詳細的賬目分布,但整個計劃相對於中國每年的GDP、龐大的外滙儲備以至銀行存款,神舟計劃啟動應非「寧要核子不要褲子」的翻版。
目前研製發射成功並正在使用的載人航天工具共有三種—載人飛船、空間站和航天飛機(香港稱為穿梭機),中國的科技人員承認,中國目前僅具備研製和發射成本較低的飛船的技術和條件,但不具備研製航天飛機的優勢,因為航天飛機結構複雜、風險大、研製周期長,無論造價、發射和返回着陸場的建設等都相當昂貴,而且製造航天飛機還要有航空技術配合,但中國在先進飛機製造領域方面仍然缺乏足夠技術能力,現在全力催谷國產飛機製造,也許就是為了邁向製造航天飛機創造條件。
對中國來說,載人飛船的研製和運行成本低,中國現在的載人飛船既可運送航天員,又可向未來的空間站運輸物資,而留軌艙又可以承擔科學實驗任務,其安全性較高(自一九七一年六月前蘇聯聯盟十一號飛船墜毁以來,至今未發生重大事故,但穿梭機已發生兩次重大事故,造成十四名航天員遇難);可以說,中國現在選擇的航天方案是現行三種方案之中較便宜,也最符合國情的一種,並非不自量力而為。
另外一個為評論家擔憂的,是中國致力開拓航天技術,志在躋身大國之列,可能會成為六、七十年代美蘇太空競賽的翻版—美國不斷帶頭拓展,中國只能在後力追,但以中國的財力和國力,不但很難追得上,而且還有虛耗資源、顧此失彼,像前蘇聯一樣在高精尖科技上取得突破,但民生日用生產卻凋敝不堪的反常現象;眾所周知,前蘇聯解體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過度透支在太空和軍備競賽上,以致民不聊生、民怨沸騰,中國不能重蹈前蘇聯覆轍。
神舟七號升空前夕,內地發生了毒奶粉事件,不但震動全國,境外中國人也無不痛心疾首,哀嘆官商勾結不顧人民生命安全到了如此地步,可以肯定,神七的「沖喜」作用將被毒奶粉事件抵銷得八八九九!國家擁有先進航天科技,但人民竟然飲不上一口安全的奶品,這種反差不光打擊中國的形象,更令不少國人反思到底內地制度出了什麼根本問題,一邊有航天的先進科技,另一邊卻苦無「生產」安全食品的技術,到底航天英雄帶來的民族自豪感,是否可以撫平因毒奶案而萌生的憤懣和焦慮?
航天工程雖然是國家的千秋大計,但保障不了億萬百姓的基本安全,試問他們又怎有餘力為航天事業歡呼?

華府允國會修訂要求 救市方案料速批

圍繞美國政府七千億美元救市方案的政治爭拗可望告一段落。為了盡快落實方案,華府向國會提出的部分修訂讓步,接納限制受助企業的高層薪酬及以股權換取援助等建議。美國總統喬治布殊【圖】昨天召開緊急會議,敲定方案的細節,國會可望一周內完成立法程序。
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多德昨天表示,國會內民主與共和兩黨議員經過兩小時會議後,已就救市方案達成協議。
企業股權換取政府援助
華府願意向國會議員提出的部分修訂妥協,包括限制受助企業高層的薪酬,並接受由獨立機構監管救市計劃的推行,為法案通過掃除主要障礙。民主黨重量級人物兼眾議員弗蘭克亦透露,財長保爾森同意企業將要以股權換取政府援助的要求。
雙方較早前仍就方案部分主要元素激辯,例如如何在不觸動市場神經下為計劃分階段撥款,以滿足民主黨人及部分共和黨人主張加強國會控制的要求。
喬治布殊於香港時間昨天早上發表全國電視演說,未有透露方案修訂後的具體細節,但警告若果國會不從速行動,美國經濟將面對災難。他表示,將於較後時間召開緊急會議,邀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及其他國會成員出席,以求達成協議。
喬治布殊並稱,隨了救市外,美國人沒有別的選擇。若果不採取行動,資本市場的問題不僅會打擊大企業及華爾街,更會引發長期及痛苦的衰退,導致美國人難以借錢買車或供子女讀書。
立法程序或一周內完成
布殊發言後,主理民主黨跟保爾森談判工作的弗蘭克隨即表示,救市議案將獲得足夠票數通過,預料將於一周內完成立法程序。他接受傳媒訪問時稱,參眾兩院的民主黨人已就救市方案的內容達成共識,並於昨天早上約見共和黨議員。他批評喬治布殊的緊急會議阻礙兩黨談判的進度,兩黨代表將要暫停討論,趕赴白宮讓傳媒拍照。
較早前,麥凱恩表示,將終止競選活動,返回華盛頓以協助方案順理通過。他表示,除非方案獲得解決,否則他不會出席今天舉行的首場大選辯論。奧馬巴則堅持辯論應如期舉行,因為這是候選人向選民申明各自處理金融危機方法的最佳時機。他表示,不要令國會山莊突然充斥着大選政治,暗指麥凱恩玩弄政治。
救市方案過去兩天面對兩黨議員的強烈反對,共和黨人投訴聯邦政府干預私營企業,民主黨則要求方案同時對供樓人士提供援助,並主張以政府在救市行動取得的任何利潤成立基金,協助貧窮家庭置業。
經過過去一周在拉票活動上互相攻擊後,麥凱恩及奧巴馬罕有地發表聯合聲明,形容布殊的方案雖然存在缺陷,但呼籲黨人盡快達成共識。他們指出,議員有責任恢復各界對美國經濟的信心,美國民眾的就業、儲蓄及經濟繁榮均受到威脅,國會不能容讓經濟災難發生。
縱使方案落實在望,但美國民眾普遍對計劃持有懷疑態度。彭博及《洛彬磯時報》民調顯示,百分之五十五受訪者認為,即使金融體系崩潰將損害經濟,政府也沒有責任以公帑打救私營企業;認為政府有必要干預的只有百分之三十一

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狄高 - 科技企業各自籌謀過冬天

科技企業各自籌謀過冬天狄高
全球經濟進入寒冬時期,大家盤算如何捱過艱難日子,等到春暖花開。事實上,企業必須利用這段非常時期,為未來作好打算和籌謀,經濟衰退之時正好要致力技術開發,若等到經濟復甦之後才發力,便會被有備而來的對手趕上,不能享受經濟復甦的成果。
科技企業的發展關鍵是研發,若果只懂製造,其餘要依靠別人的技術,這是加工的角色,得不到最大的利潤。日本是全球研發投放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在全球高科技產業保持領先優勢,最近,日本汽車廠商加大環保技術開發的力度,技術人員全力研究有關趨勢,準備為未來生產線引進適當的新技術。例如,汽車廠商要在2010年之前,把所有車種改以輕型化為主,因應這一點便要認真做好汽車零件、加工、組裝的研究。
除了製造業需要在研究方面部署外,物料應用也同樣要做開發研究,以備未來的發展,日本文部科學省公布「2008年元素戰略項目」的新入選課題。元素戰略項目的宗旨是,不使用稀有元素和有害元素,研究高性能的物質和材料,開發解決稀有資源不足問題的代替材料,目標是用五年時間進行基礎研究,然後過渡到實用化開發。其中,早稻田大學的研究課題為「通過精密控制構造和組成的矽氧化合物」,九州大學的研究課題為「開發作為燃料電池電極觸媒轉換器」。
科技員工要打硬仗
由於中國科技公司大部分以出口為主,直接受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內地各大型科技企業的領導人均意識到,這個經濟寒冬並不易過,華為的任正非和聯想的柳傳志,雙雙發出了「過冬」的警告,TCL 的李東生表示,這個冬天肯定不是幾個月就能夠結束的,應該是至少有兩三年。
即使提供服務的阿里巴巴對未來業務亦有憂慮,老闆馬雲號召全體員工要有過冬的信心和準備。阿里巴巴是在浙江起家,今年上半年浙江省虧損企業有一萬零七百家,虧損比率高達19.6%,全省超過一千二百家企業已經關門歇業,這是浙江十年來第一次出現這樣的局面,馬雲看見同鄉企業的動向,更加產生危機感。
網上遊戲抵抗力強
不同公司有自己的經營手法,有自己的方案應付經濟寒冬,例如內地通訊軟件龍頭騰訊便開拓更多不同的業務。騰訊認為經濟不景對其業務或者更有利,因為消費者不能增加高消費活動,自然留在家中,於是上網成為他們日常活動,因此有利騰訊的收費增值服務。
騰訊老闆馬化騰強調,互聯網作為高科技、低能耗、高附加值產業,對全球能源和金融危機有較強抵禦能力,有些服務甚至可能表現得更好,例如網上遊戲和互聯網增值服務。在當前形勢下,騰訊可以拿網上遊戲與增值業務的收入支援其他業務發展。

蒙牛遭洗倉 維他奶無端走運投資組

蒙牛遭洗倉 維他奶無端走運投資組
無論牛奶還是銀行,無論蛋糕還是債券,過去一周都突顯了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問題。
在毒奶事件後,香港老品牌維他奶(345)成為大贏家。上周四至今,維他奶股價大幅升11%,最高最低曾相差25%。除維他奶外,高盛則點名看好旺旺(151),料股價三年內升一倍,認為目前正值逢低吸納的好時機。高盛估計旺旺於2011年的每股盈利達0.04美元(約0.31港元),以二十倍市盈率計股價達6.6元,較昨天收市價2.63元有一點五倍升幅。不過,市場仍擔心旺旺奶類產品業務亦受牽連,乳品及飲料佔旺旺2008年上半年營業額34.4%,其旗艦飲料為「旺仔牛奶」。
相對蒙牛乳業(2319)昨天雖反彈2.5%至8.15元,仍比上周三停牌前20元低59%。事件後,券商紛紛將蒙牛評級調至沽出,目標價則由2.9元至15.2元。
採購商轉用代替品
「事實上,蒙牛最大的損失是品牌和消費者信心。」光大證券分析員CatherineTsang表示。
上周全球最大咖啡連鎖店星巴克表示,蒙牛是星巴克在中國所有液態奶的供應商,自上周四蒙牛被驗出部分乳製品受三聚氰胺污染後,翌日就在全國所涉及的三百多家店緊急暫停使用蒙牛牛奶,改由維他奶的豆奶產品代替。光大證券相信,近期將有更多內地的餐廳表明停用蒙牛產品,例如肯德基。
事實上,當各種含奶類的食品,如餅乾、布甸、蛋糕和奶茶都令人杯弓蛇影的時候,聲明使用較安全原料是對未來銷售最大的承諾。
昨天馬來西亞子母牌(DutchLady)乳製工業公司、新獅乳品(大馬)有限公司(F&NDairies)、麥全世界(經銷)有限公司(Munchy's)、大馬聯合利華公司(Unilever,經銷華氏(Wall's)雪糕)、大馬雀巢(Nestle)在這兩天紛紛澄清旗下品牌的乳製品,並沒有採用源自中國的奶粉或牛奶原料。
蒙牛集團首席財務官姚同山在回應事件時表示,集團目前仍就問題奶事件進行檢討,未知道需要因為這件事作出多少撥備金額。
瑞信則估計蒙牛今年在產品回收及賠償開支達9.2億元人民幣,估計全年度虧損約17.4億元人民幣。除了賠償和銷毀受污染產品,失去大型供貨訂單也將對蒙牛造成創傷。證券行大摩預期蒙牛產品的銷售額將待2012年才能回復去年水平,需求將在今年第四季大幅下跌至過往的一至二成。摩通亦估計蒙牛在下半年及未來兩年持續虧損。
券商下調蒙牛目標價
剛公布上半年業績的蒙牛交出理想成績,股東應佔溢利5.83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20%;營業額約137.02億元,上升36.73%;每股基本盈利為0.41元,不派中期息。
蒙牛乳業是全國液體奶銷售冠軍,上半年137億元營業額中,約118億元來自液體奶業務,上升34%;17.78億元來自冰淇淋,上升56.44%;餘額約1.24億元則來自其他乳製品。截至6月底止,蒙牛存貨總額約為13.47億元。
唯受事件影響,券商紛紛下調蒙牛盈利及目標價預測,瑞銀指出,預期蒙牛今年下半年純利同比倒退34%,決定下調其2008、2009及2010年每股盈利預測,將今年每股盈利由0.82元降至0.65元,明年由1.03元降至0.51元,10年由1.23元降至0.64元。
瑞銀又相信,蒙牛未來將在宣傳及廣告上加大投資,以說服消費者再飲用其產品。

東亞在雷曼AIG債務承擔數額低

雷曼兄弟原是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之一,規模非常龐大,雷曼在全球的負債超過6000億美元,其中1500億美元為債券。該行破產後,全球金融界皆受牽連,因為不知各地銀行持有多少雷曼債券,埋藏在銀行界成為定時炸彈。
CDO等撥備拖累業績
香港方面,中資銀行已披露持有雷曼債券數字。不過,港資銀行的動作明顯遲疑,連日來引起市場的不安,東亞銀行(023)作出披露原本是好事,但反而演變成擠提事件,除了是因為有人造謠生事外,也可以反映目前市場人心虛怯,草木皆兵。
摩通的報告指出,據東亞的披露,在雷曼的總債務承擔為4.228億元,在AIG總債務承擔則為4990萬元,數額不高。以截至8月30日計,以上兩項債務承擔佔資產總額0.12%,或相等於股東權益總額的1.4%。報告又指出,如果東亞將以上債務承擔全數撇除,估計令今年度的稅後盈利縮減11.7%。
東亞發言人表示,以東亞341億元股東權益總額,以及3667億元資產總額而言,即使全數撇除,對銀行的影響不大。
一般而言,銀行持有雷曼兄弟債券的話,或可以追回若干款額,但目前難以肯定情況發展。因此,銀行多數會為此作出減值撥備。此外,據悉東亞向客戶代銷的雷曼債券總額約2億元,而金管局早前披露,本港銀行持有的雷曼債券只佔總資產約0.05%,情況並非嚴重。
東亞月初公布的中期報告,反映出持有為數較多債務抵押債券(CDO)及結構投資工具(SIV)的問題,因為美國次按及金融風暴殺傷力非常之大,東亞上半年要為CDO減值撥備13.1億元及SIV減值2.3億元,合共為15.4億元,因此拖累盈利表現,稅後盈利僅為9.3億元(因交易員隱瞞虧損,東亞於9月18日重列中期業績,稅後利潤由9.3億元減少至8.21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盈利19.11億元,倒退51.3%,表現是近十年新低。不過,如果不計CDO及SIV的減值撥備,即使經重列中期業績,東亞上半年仍可以有23.61億元的盈利,比起去年同期有23%增長,見出累事的是這些結構性投資工具。
從另一角度看,東亞的核心業務仍然穩健,尤其是東亞的中國業務經營表現很好,令東亞股價近兩年大升,但中國之得,被CDO及SIV的損失掩蓋;加上交易員的違規交易醜聞,以及這一次謠傳銀行倒閉觸發的擠提事件,將令東亞在企業形象、員工士氣及市場對管理層的信心,皆受到難以估計的損失。
核心業務穩健
在雷曼破產事件之前,李國寶曾表示,東亞仍持有7.3億美元CDO,預期全年盈利難出現增長,但他認為,美國政府接管「兩房」後,全球的資本市場回穩,令CDO價格將回升。目前只望事件及早澄清,妥善處理危機之後,東亞可回復穩定健康的經營。 撰文 黃秉華

金管局:零售銀行資產質素或轉差

2008年9月25日
據金融管理局發表的今年第二季統計資料顯示,零售銀行貸款組合在第二季繼續迅速增長,但其進一步的發展或會受到存款增長呆滯而有所限制。
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零售銀行盈利與去年同期相比,仍保持在頗理想的水平。利息收入淨額及非利息收入上升,有助抵銷就所持證券及呆壞賬而增加的撥備。然而,由於資金成本上升,零售銀行在第二季的淨息差明顯收窄。此外,有迹象顯示零售銀行的資產質素可能開始轉差,因第二季的特定分類貸款比率有所上升。
零售銀行貸款及墊款繼於今年第一季上升6.2%後,在第二季再升5%【圖一】。然而,客戶存款總額在第一季下跌2.1%後,在第二季僅升1.4%。因此,零售銀行整體的貸款與存款比率由今年第一季的49.4%,上升至第二季的51.2%。
港元貸款與存款比率的升幅較為明顯。港元存款繼於今年第一季下跌3.9%後,在第二季再跌2%,令港元貸款與存款比率上升至74.9%,較今年第一季的71.1%及去年第四季的65.1%為高【圖二】。
批發及零售業貸款表現尤其強勁,連續兩季錄得雙位數字增長。貿易融資的增長亦相當強勁,在今年第二季上升12.9%,第一季則錄得6.5%的升幅。
受國際信貸危機影響
與以往數據比較,零售銀行資產質素維持穩健,但漸見轉差的迹象。第二季特定分類貸款總額上升14.3%,而第一季則上升1.3%。在此情況下,特定分類貸款比率由第一季的0.81%上升至0.88%【圖三】。另一方面,逾期及經重組貸款比率則在第二季持續跌至0.53%。
國際信貸危機未止,繼續影響零售銀行所持有的債務證券質素。於6月底,零售銀行列作「次級」、「呆滯」或「虧損」類別的債務證券投資約佔其資產的0.03%,3月底的比率則為0.1%。不過,列作「需要注意」類別的債務證券投資佔銀行資產比率由3月底的0.12%,上升至6月底的0.28%。
零售銀行住宅按揭貸款質素保持穩健,拖欠比率由今年第一季的0.09%降至0.06%,經重組貸款比率亦由今年第一季的0.17%降至0.15%。因此,拖欠及經重組貸款合併比率由今年第一季的0.27%降至0.21%的新低水平。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數目由上季的九百五十三宗稍降至九百三十六宗。
表現視乎投資撥備數額
今年上半年零售銀行盈利維持於理想水平,但個別銀行的表現視乎其需要為持有的證券投資作出撥備的數額而定,今年上半年零售銀行香港業務的整體除稅前經營溢利較去年同期微跌1.9%。利息收入淨額及非利息收入同時上升,有助抵銷經營支出增加及證券投資與呆壞賬增加撥備的影響。按年率計,淨息差由去年上半年的1.85%,改善至今年上半年的1.92%;惟若以按季年率計,淨息差則由今年第一季的2%降至第二季的1.84%。
在全球信貸環境轉差的形勢下,其他資產的撥備淨額(大部分與持有的證券投資的撥備有關)在今年上半年急增至31億元,去年上半年則錄得小額回撥。呆壞賬撥備淨額在去年上半年亦見上升,與期內特定分類貸款總額增加的趨勢相符。
然而,零售銀行在今年上半年的呆壞賬撥備淨額佔平均總資產比率仍然相對較低,達0.05%。

畢老林 - 給 short-haters 的信

美、英、澳洲等國相繼禁止或限制股票沽空活動後,本港以現行沽空制度(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引入)較其他市場嚴格,對投資者已提供足夠保障為理由,拒絕效法,引起本地市場人士和網民熱烈討論。
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金融海嘯人人自危,不少論者因此認為禁止沽空無可厚非。「空軍」在其他市場動彈不得,本港卻「不設防」,沽空客轉戰香港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滙控(005)沽空活動佔成交比例近日上升,有人便歸因於本港監管機構閉門造車,後知後覺。
沽空要賺錢,股價必須下跌,意味沽空者之得等於大部分人之失。「空軍」獲利獨斟獨飲,輸錢當然亦無人可憐。政府禁止拋空,冚倉盤湧現,沽空者焦頭爛額,不少人大拍手掌。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已把天文數字的公帑押上賭枱,任何有損市場信心的行為都不能容忍,對付沽空客手起刀落,豈會容情。
不過,大家是否知道,美國對上一次禁止沽空是幾時的事?答案是1929年股災之後。打壓沽空雖令華爾街「迴光反照」,但股市在不久後仍告「返魂無術」,經濟隨即陷入大蕭條。
禁止沽空「救市」,效用可以維持多久?從巴基斯坦證交所今年6月沽空禁令實施後股市的表現,也許可窺一斑知全豹。
從附圖可見,不容許投資者借貨拋空(無貨沽空〔naked short-selling〕完全是另一回事,不能與合法〔有股票作抵押〕沽空相提並論),對股市的支持作用曇花一現,與華爾街1929年股災後的情況如出一轍。
老畢在財經刊物 Global Edge Investors 網上留言發現一封「給short-haters的信」,分八點列出禁止沽空的因果循環。當局打壓拋空是利是弊,讀者大可自行判斷。
一、沽空客多是對沖基金和其他高槓桿投機者。股票升幅無限,跌幅卻有限(最多100%),沽空因此是高風險賭博,時機判斷錯誤可以輸身家。投機者必須預留足夠資金,以備一旦看錯市(股價急升)時,應付補倉平倉之需。「賭本」何來?問銀行借。
二、這群職業賭徒發現金融機構財政岌岌可危,遂狠沽相關股票,賺大錢證明眼光準確。
三、政府和中央銀行介入,改變遊戲規則,趕絕沽空客。
四、不管金融機構基本因素如何(包括資不抵債),遊戲規則改變意味沽空客必須在市場上購回股票。在冚倉盤湧現下,即使財政狀況最差的銀行,股價亦會飆升。
五、股民以為市況好轉,紛紛加入掃貨行列,銀行股升個不亦樂乎,職業賭徒則叫苦連天。
六、對沖基金和其他投機客損手爛腳,無力償付巨額貸款(與第一點相呼應)。
七、還原基本步,誰向投機者借錢?正正就是成為沽空對象的銀行。
八、對沖基金等職業賭徒紛紛違約拖債,銀行雪上加霜,股民再次陷入恐慌,銀行股拋售潮重現。問題來了,當局已禁止沽空,市場上再沒有投機客給政府「挾」,冚倉盤湧現推高股價的情景不復再見……。用港人熟悉的話來說,股市還能出現「大奇迹日」麼?

龐寶林 - 允許沽空 突顯香港自由市場地位

最近看報,由於雷曼宣布破產保護令,投資銀行便更難取得短期資金進行投資或融資。結果只有接受聯儲局的歸降,即轉型成為銀行控股公司並接受聯儲局監管。同時可以使用聯儲局的巨額緊急備用信貸,可以發展成為商業銀行,與其他銀行無別,不再依賴借貸來籌集資金,並以存款作為進行投資的資金來源。這舉動相信是不希望高盛及大摩步雷曼的後塵,以穩定投資者對金融信心。不過這舉動將會犧牲高盛和大摩的獨立性及進取性,大大影響他們的盈利能力,並代表1933年通過格拉斯-史特格爾法(Glass-steagall Act),下令投行與商業銀行分家的局面劃上句號。
由於投行的轉變,過往所有投行都是對沖基金及私募基金的Prime broker,除了不斷培育對沖基金及幫助對沖基金尋找投資者,希望對沖基金的資產快高長大,還會主動給予借貸,使對沖基金可以以槓桿形式去投資。1元做10元或更多的生意,成交量大幅擴大,那麼投行的佣金收入自然水漲船高。這樣一來便可以提供借貸或發行其他衍生工具這些與對沖基金,投行其他方面的服務獲利更豐。故不少投行不斷發掘對沖或私募基金明星,協助他們成長,成立基金,並出任Prime broker 。風險由投資者負責,但投銀在交易佣金、衍生工具、Prime broker的費用等是穩賺不賠,所以是近年對沖基金的增長神速的其中一個原因。
美國愈來愈共產化
再者美國利用其於國際的影響力,要求各國開放他們的金融市場,並要求各國政府不能干預,以增加透明度。如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便是一例,當時本港政府入市曾被歐美認為是干預市場,怎料現在美國政府干預市場的力度更大,遠超過香港當時的情況。美國愈來愈共產化,而中國則愈來愈資本市場化。結果是美國、英國還禁止沽空,隨之而來的是澳洲,澳洲的理由竟是因為害怕若英美不准沽空,全球對沖基金會不會大量湧至澳洲沽空呢?
相反,香港繼續保持其自由市場的地位及允許沽空,香港金融市場的地位在是次事件中將在全球更加突出。為何香港又不如澳洲政府般擔心,全球的對沖基金會來香港沽空豈非推低股市?當然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現在不少對沖基金也「自身難保」,一來港股已跌近吸引水平,再沽風險大;二來部分已受次按所影響而倒閉,加上雷曼之事件,不少對沖基金的證券交易商,是雷曼的話就較麻煩了。
不過最慘的還是雷曼擔任閣下所投資的對沖基金的Prime broker,那麼對該對沖基金的影響最大,但一般基金會分散用多個證券交易商,可是對部分對沖基金來說可能較集中,影響較大。部分聰明的對沖基金在今年年中或已聽聞雷曼將會是繼貝爾斯登最大問題的投行,而作出大撤退的行動,那便可以避過一劫了。現在行動已是太遲,所以各讀者在金融海嘯下要有極高的警覺性,否則很容易喪命。近期歐、美、澳,甚至台都不准沽空,使不少對沖基金失去效用。投資者倒不如買長倉基金,既不用表現費,亦不是像對沖基金般每月每季才可買賣一次,透明度又較高,擔心投資者會贖回對沖基金而引發起另一個拆倉潮,各位宜小心!
最近香港投資者已開始失去理性,分別前往東亞(023)銀行排隊提款。東驥研究部相信,香港金融管理局對本港銀行監管是非常嚴謹的,故東亞銀行應不會有問題的。不過在雷曼、美國國際集團(AIG)、迷你債券、accumulator、ELN等事件下,而使投資者大幅損失而成驚弓之鳥,才會出現此問題。這是對金融的信心問題,難怪黃金大幅反彈。若美國國會遲遲還未通過普爾森的議案,金價有機會再上升,否則金價應有機會回落至750美元一盎斯或以下呢!
東驥基金研究部認為,美國不惜用納稅人的資金救大金融機構,那麼雖然投資金融機構的波幅大,但現在的風險反而愈來愈小。所謂最危險的地方是最安全的,大家看到AIG的股價在上周三美國股市的波動超過100%,一隻全球最大的金融股的波動可以超過認股權證,由於波動大,風險及獲利空間也大,因為金融行業倒下,除了現金或對沖基金外,似乎大部分投資都不可幸免。
分開食用如分散投資
再者,我們要跟投資的領袖(Follow the winner)──畢非德投資高盛去投資金融股,國會通過7000億美元的救市議案,相信短期美國金融股見底,因為在短期內大行倒閉的機會已非常微,相反中小型銀行可能會有倒閉的可能性,但影響則不會太大。現在,畢非德、高盛等已開始準備收購部分中小型銀行,未知各讀者有沒有此膽量買高盛股票呢!
最近中國發生毒奶事件,使蒙牛(2319)股票一復牌便跌六成。事實上,中國奶類是三十八款有嚴格監管的食物類別,竟然出現如此大的問題。除了是生產商完全沒有社會企業責任,政府監管的責任亦是不可推卸的。所以我們在食用東西宜分散多個品牌,但至少有輕重之分。就算筆者在國內喜歡某一類食物或酒家也不會全部集中吃一類食物或到同一間酒家,否則若有毒的話,問題便大了。
這跟現在不少投資者認為,迷你債券或accumulator的投資方法較安全,而可能會比股票基金、商品、黃金等投資工具風險較低而重錘投資,但最沒有機會發生的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倒閉下招致大幅虧損,所以一定要找有經驗的獨立投資顧問為閣下投資把脈,同時,一定要適當地分散如食用一樣。
東驥研究部在金融海嘯下,本來已擔心中國出口大幅下跌,現在繼日本毒餃子及毒奶事件後,相信全世界對中國出口的食物、玩具等將會更加嚴格,短期對中國企業及出口更為不利,對中國經濟增長有負面影響。如上周筆者在本欄所說,相信股市已近底,結果周四全球股市中大幅反彈,短期相信反彈仍未完結,而東驥基金模擬組合上周升1.41%,其中只有惠理價值基金下跌4.41%,此可能因為跟每周買賣一次有關。而首域中國基金亦下跌1.73%,這可能是因為蒙牛佔此基金6.5%而大幅下跌所拖累。加上持有零售股較多而這些高市盈率的零售行業股票也要終極一跌!
由於篇幅所限,東驥模擬增長組合未能刊出,煩請各讀者瀏覽本公司網站http://www.pegasus.com.hk查閱。
筆者為香港證監會持牌人士,本人及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並沒有持有上述股票,東驥基金管理的基金及股票組合有可能持有文中提及的股份(或基金)。讀者請注意股票(或基金)價格可升可跌,過去表現不代表將來業績保證。本文意見只供參考,文內股票(或基金)組合亦只是模擬,並不構成投資建議。 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網址 : www.pegasus.com.hk。

「市場資本主義」製造泡沫

十年前,美國聯邦儲備局當時的主席格林斯平斷言,亞洲將意識到「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所採行市場資本主義是更優越的模式」。
亞洲決策者從未把這當一回事,現在則更會感到,華爾街投資銀行垮台及美國政府7000億元(美元.下同)援救計劃,支持了他們對這種隨心所欲的資本主義的懷疑。這對亞洲投資者意義重大,即使一時還得不到明確顯現;政府可能放慢其降低經濟干預的步伐,急於營救陷入困境的企業或更快地平抑市場動盪。
格林斯平向國會作上述發言,是為了證明1997/98年經濟危機中搖搖欲墜的亞洲經濟需要援救,但現在一些經濟學家指責他推行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並疏於監管,幫助釀成了導致今天華爾街金融海嘯的泡沫。
亞洲決策者們沒忘記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頤指氣使,它們提供資金,但以加息、關閉銀行、削減支出並開放市場作為條件。
「那時,(IMF和美國官員的)行為就好像他們面對的是一群即將倒閉的小企業。」韓國1997年與IMF談判的首席代表Chung Duck-koo說。當時他是韓國企劃財政部副部長。
馬來西亞認為,華盛頓的援救努力證明他們的想法已經發生轉變;當年該國拒絕了IMF的資金和建議,在1998年採取林吉特固定滙率,並重新實行資本管制。
「現在我們看到,西方經濟體,尤其是美國,也沒有採取IMF標準的辦法,而實行了與馬來西亞在1997年危機中相同的措施。」馬來西亞財政部高級官員Nor Mohamed Yackop說。他在1998年參與了資本管制的實施。
「華盛頓共識」的惡果
十年前,亞洲不得不卑躬屈膝,因一連串的拉美經濟危機後,亞洲也受到金融風暴的震撼。儘管該地區經濟呈現高增長和低通脹,但還是因為本幣估值過高、持續經常賬赤字、金融市場投機及高度依賴短期資本而遭受沒頂之災。
多數國家採用了IMF開出的苦澀藥方,根據IMF數據,隨後韓國經濟在1998年萎縮了7%,印尼和泰國經濟也分別下滑13%和10.5%。亞洲經濟迅速復甦,期間積聚了數以萬億計美元的外滙儲備,這首先是為了預防再一次危機來襲,其次也是全球商品市場大牛市帶來的「橫財」。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儲備中有很多投資在美國公債,為華盛頓遏制今日的危機提供了子彈。美國政府最新推出的購買不良債務計劃一項就需要7000億元,整個危機中估計需要花費的挽救成本將高達18000億元。在1997年,IMF為援救印尼、韓國和泰國經濟,以苛刻的條件提供區區350億元,其後又增加了770億元的資金提供!
批評人士認為,IMF和美國政府信奉市場自由化,正是這種「華盛頓共識」導致今天的崩潰局面。
沒有解救方案
「教訓就是你事事都需要監管。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的市場若放鬆監管,就會導致今日的結果。」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策對話動議(Initiative for Policy Dialogue)負責人Griffith Jones表示。
「毫無疑問,資本市場存在許多問題,經常產生出這些泡沫。泡沫破滅,然後就是一場經濟危機。」在1991至96年擔任阿根廷財政部長的Domingo Cavallo說:「迄今為止,並沒有能夠避免這些問題的良方。」
韓國的Chung表示,富裕國家可能會加強監管,增加政府干預,但發展中國家則不可能恢復1997年以前的政策,「發展中國家中,政府面臨的一項任務是全面促進財富和收入水平的增長,因此他們除了繼續接受並推進全球化以外,別無選擇」。

羅耕 - 十八年又一條好漢

全球政府合謀托市,上周再現大奇迹日。幾位讀者送上同一幅十年前與今日的恒指併圖,彷彿意味恒指已經見底【上圖】。但看過在下併2007年者皆知,1997年不及1994或2000年併得準(圖中時間比例也對不準)。
跌市之初市場恐慌,故每次形態皆有相似,使併圖有其意義。但當市場逐漸明白跌市的背後時,最終底部始終還看基本因素。所謂基本因素,不外乎是盈利。
近日恒指的市盈率跌至十一、二倍,一隻二隻勸人入市。自1973年有紀錄至今,市盈率近九倍的有,八倍試過,七倍也有,最低五倍幾(1982年底)。三十六年以來,看得到的十倍以下市盈率已有四、五次【下圖】。若上周跌至16283點、即約十倍市盈率便告真正見底,那末究竟這次是百年一遇還是「八年一遇」的金融海嘯(36÷4.5=8)?
以目前193xx點、十一點九四倍市盈率計,別說多了,跌至七倍已是11500點,這還未計盈利下調。但不怕,十八年後又一條好漢。1964年恒指一百點(10 2),1982年一千點(10 3),2000年過萬點(10 4)。在下很有信心,2018年將會超過十萬點(10 5)。

簡卓峰 - 大回小漲反彈成交少

本周二美股續跌。早段道指曾反彈上升128點,最高見11143點,掉頭下跌,跌至10854點收市,下跌161點,本周一曾勁跌372點。
道指熊三C-(1)浪,由B浪頂13136點(5月)跌至10827點(7月),共跌2309點,(2)浪以a、b、c浪反覆波動中,如一旦下破10827點,則出現(3)浪大跌市,如(3)浪跌幅等於(1)浪或其1.382倍,則下望8675至9558點。
道指20周線11692點,本周下破200周線11754點,或出現新跌浪。荷銀道指熊證31041,昨天收報1.35元,升幅7%,MACD雙牛,但只合專業人士。道指長期保歷加通道開始由收窄而向下擴張,反映或出現(3)浪跌市。
港股昨天先升後回,恒指最高曾見19291點,上升418點,出現回吐,全日收報18962點,上升89點,成交減至590億元。昨文三角形降軌該是EG,誤寫EF,現更正。
恒指本周一最高曾見19869點,以「吊頸」掉頭急跌至昨天市最低18863點,共下跌1006點,如反彈0.382,目標19247點,大約是昨天高位,即現回吐。東亞(023)曾「忽然大跌」11%。
留意恒指20周線22009點,已低於100周線22805點,2001年曾出現該訊號,後大跌36%,可作參考;恒地(012)今年8月曾出現該訊號,自50元急跌至33.75元,跌幅32.5%,該訊號極少出錯。
恒地的巨大「頭肩頂」,仍處尋底,量度跌幅19元,即是月前的分析,目前看法不變。恒地以「穿頭破腳」自最高價79.8元,進入熊市【圖】,昨天收37.1元,下跌2.3%。
恒地200周線46.35元失守後,跌至33.75元,暫時跌幅27%,留意恒指,200周線19030點爭持中本周五如低於該線收市,則展開新的跌浪,道指200周線11754點失守後,已跌至10459點,下跌11%才反彈,預料恒指跟隨道指出現這種跌勢。
期指昨天先升後跌,最高曾見19336點,上升304點,出現回吐,全日收報19030點,下跌2點。20周線已下破100周線,如19015點失守,新的跌浪便展開。
上證A股昨天上升15點,收報2328點,熊市波動中。國企指數昨天上升26點,收報9732點,熊三C浪下望6500點或以下。
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原名梁炳耀。

陸文 - 信心主宰短期投資市場走勢

從上日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對華府的救市方案提出不少修訂條款,令市場關注爭抝將持續一段日子,甚至質疑其成效,但在總統大選當前,這批民選國會議員難承受引發美國經濟步入大衰退及金融系統破產的責任,雖最終會順利獲通過,但導致未來一段日子市況持續反應。一如內地正逐步落實一些穩定經濟及信心的措施,中央滙金吸納三間中資銀行A股,個別國企股的母公司亦公布分段吸納最多2%股權穩定股價,陸續有人士提出設立平準基金入市護航,甚至酌量調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依然相信未來一段日子各方會積極穩定市場信心。
本港出現東亞銀行(023)事件,已反映信心不足對金融市場帶來的破壞性不能掉以輕心,中港兩地市場信心容易受政策左右,深信在下月國慶前應有穩定政策措施出台。
股神沾手金融股有啟示
在市場關注國會對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作討價還價疑慮下,美股再受沽壓,但股神畢非德旗下巴郡基金以最少50億美元購入高盛約10%的優先股,並獲可投資50億美元的普通股認股權證,令亞太區股市表現相對企穩,主要是畢非德在過去一段日子拒絕沾手美國金融類股份,今次對高盛投入信任一票,是看好其轉型為傳統銀行,亦反映美國金融風暴下提供有投資價值的入貨時機;當然其財力具承擔短期風險及尋找中長線回報,一般投資者可靜待市況明朗化才積極入市。
過去兩年價值型投資基金只能作壁上觀看投行財技令股票泡沫化,近期無論股票及企業債券已回落至具吸引力水平,特別是融資成本上升及融資困難的企業債券,已被不少基金擇肥而噬,這才是筆者所認識的基金經理作用,過往則由一批以跑贏大市的羊群對沖基金舞高弄低,最後令社會為其盲目承受代價。無疑目前市況何時見底難料,但緊記投資要承擔風險才有回報,近月筆者建議投放一成資金入市,正是抱着這心態。
從颶風黑格比襲港帶來不少水浸及破壞,相對遠不及今次處於次按風暴的損害,事實投資市場信心薄弱,筆者接觸的金融界人士均屬一潭死水,不少業界人士關注明年就業情況,預期經濟及消費放緩將持續一段長日子,目前是持盈保泰時期,對本港這成熟市場經歷多次大洗禮下是可以了解;不過,近期所見沽空情況已有收斂,有望在第三季餘下日子逐步平倉暫息造淡布置,當然短期任何反彈受壓機會大,主要是基金贖回壓力持續。
昨天恒指早段升至19300點,但東亞事件令投資者觀望,收報18961點,微升89點,而成交金額進一步縮減至590億元,反映好淡均持觀望,短期補淡倉及大股東回購增持帶來支持,不少超賣的重磅股如中移動(941)、中石油(857)、國壽(2628)及滙控(005)均見支持,隨着衍生工具活動參與者減退,一向以興風作浪為本的投行活動減少,令短期市況有望逐步平伏,當然外圍活動未休下,入市造好造淡要承受的風險依然偏高。
近期內地食品股不利產品傳聞多,雖然蒙牛(2319)股價在8元水平喘定,但從過往一些行業龍頭股失寵後有反彈難上升,今次毒奶事件涉及不明朗因素太多,由心理以至賠償,事實近期內地加強對食品飲料審查,難保不會再有其他產品出現問題。有趣是越南目前亦加強對污染的監管,令目前主要生產線位於越南的味丹國際(2317),其設於同奈省的總廠因涉及污水處理問題有停產之虞,雖然集團正進行解決商討,生產線運作持續,但由毒奶事件令中國產品安全性再受質疑,出口業務困難大,投資者還是對這批股份避之則吉。
東亞事件反映信心危機
在目前金融市場信心虛弱下,連本地銀行的財政狀況亦受不利謠傳散播困擾,今年東亞流年不利,相繼其主席傳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達成和解協議,其涉及漢普頓酒店及宜進利(304)事件,早前亦因有股票衍生工具交易員進行未授權的買賣損失9300萬元,令其評級被標普列入負面觀察;不過,市場依然關注其業績受次按相關撥備影響,而日前有透過手機短訊指其財務不穩謠傳,導致昨天其股價午市後一度見23.95元低位,收報25.13元,下跌6.85%,交投金額達15.64億元。
隨著銀行予以澄清及強調財務狀況穩健,金管局亦確認本地銀行資本充裕,估計有關疑慮短期可望消除,目前最主要是不會有謠傳至其他本地銀行,無疑不少中型銀行近年作風趨積極以維持其市場佔有率及競爭能力,但涉及今次次按風暴所受損失相對其資產頗細。事實東亞涉及的雷曼兄弟債券5420萬美元注銷亦只是其淨賬面價值1.4%,集團指對雷曼兄弟及AIG的貸款餘額分別為4.228億元及4990萬元。本港已有好一段日子無涉及銀行的不利謠傳出現,從今次事件反映本港市場信心異常疲弱,但謠傳必止於智者。

余錦賢 - 誰人指使李大壯?

中共官場潛規則之一是「寧左勿右」,即是「寧願做過頭,切勿做不夠」。這個潛規則,疑似於特區官場浮現,以至影響到親政府陣營的合縱連橫。近日關於田北俊是否出任自由黨榮譽主席的風波,就是典例。
毋須內線,但憑常識,已能猜想,依然相信「穩定壓倒一切」的中央,不會傾向將以田北俊為首的自由黨趕盡殺絕。不過,正如毛澤東所言,「黨內無派,千奇百怪」,中央並不是鐵板一塊。據悉,今屆立會選舉,港澳辦與中聯辦就出現了協調欠佳的問題,以至乍現有人趁勢見縫插針的疑雲。而領銜主演「出頭鳥」的人,就是頂戴「張學良侄孫」的自由黨常委李大壯。
李大壯與許仕仁合組公司搞生意,已成公開秘密;而候任立會議員林大輝統領廠商會設地區辦事處及為組「唐唐黨」作好準備之類的動作,也甚具「彼可取而代之」的異味;再加上某周刊連番追擊田北俊,幕後玩家究竟是何許人,可謂呼之欲出!也難怪到底意難平的田少會忍不住反問記者,覺不覺得許仕仁、陳德霖,以至曾蔭權都有參與其事。聞說,中聯辦對某人「趕盡殺絕」的行徑也有意見,只是仍摸不清煲呔在這件事上的角色,而暫且按兵不動罷了。
至於李大壯這位「張學良侄孫」,自是統戰對象,而這個政協委員也勇於挾着「中共恩人的後人」這光輝頭銜,為國為港出心出力。據某某「富貴人」透露,李大壯開口埋口就話「阿爺」、「阿公」吩咐他做這做那,而中央呀港澳辦呀叫他做什麼,他都會好像TVB口號一樣「全力以赴,做到最好」。總之他做任何事都疑似帶着「阿爺」、「阿公」的任務,儼如要他「幫手睇住香港檔攤,幫手睇住自由黨個棚」。「富貴人」還說,李大壯更以屈原「九死其猶未悔」的愛國愛港情懷,表示「身不由己」。不過,他反對富貴黨參加直選,卻非始自田少、周梁同告敗北之日,而是「吾道一以貫之」,一直都是如此,理由是富貴黨根本兼顧不來。
本報獲得的消息指,中央已向李大壯傳達「休息一下」的訊息,要他等到下星期一自由黨常委會議後,看看田北俊是否出任榮譽主席才考慮做些什麼(見第十頁〈政策政情〉)。這,不妨解讀為「阿爺」認為他近日的作為過了火位。當然,以「絕代橋王」的聰明才智,事必參透馬基雅維里《君王論》的箇中三昧,以至對這段話語深信不疑:「要麼去善待人們,要麼就把他們消滅掉,因為,受到輕微傷害的人還有報復的能力,受到沉重傷害,他就無力報復了!」
最堪憂的是,一個權傾朝野勢跨官商的「造王者」,不但會破壞港人擁抱的文官制度,更會催生一類「有中國特色的操盤元老」,以致與「德先生」漸行漸遠,終而走上威權之路!

練乙錚 - 論中國軟硬實力及毒奶事件英雄簡光洲

做中國人,今年不容易。上半年一連串事故,包括兩次特大天災、一宗嚴重交通意外、西藏發生暴亂等,好不容易熬到八月京奧開幕。十七天的奧運辦得空前成功,中國運動員表現超群,全國人民心情為之一振,陰霾一掃而空,民族自信空前高漲,但京奧閉幕不到一月,便發生毒奶事件,舉國震驚,憤怒、悲痛以致失落之情,再次瀰漫祖國大地。血濃於水,港人對發生在中國這許許多多事,當中喜怒哀樂,感同身受,多少年之後也不易忘記。由於資訊發達,傳媒對這些事即時報道、緊湊追踪、詳盡分析,每讓港人對自己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有更豐富認識和更深入思考。對筆者而言,感覺尤深者,是京奧和毒奶二事,所受啟發,或見諸文字,與讀者分享,今天談中國的軟硬實力。
「軟實力」一詞,最早由哈佛大學教授奈若瑟(Joseph Nye)於九○年提出,指一個國家在軍事及經濟以外的其他實力。奈氏認為,軍事力量是大棒,經濟力量則是胡蘿蔔,與外國交往,動用此二者,當可取得各種利益;然而,如果採用軍事及經濟以外的所謂軟實力影響別國,既可事半功倍,亦能避免一些使用硬實力引起的不良副作用。奈氏說的軟實力,包含文化吸引力和價值觀念感召力。其實,軟硬都是相對的,軍事為硬,經濟相對便是軟;經濟為硬,文化便是軟;文化活動當中,體育競賽為硬,藝術欣賞便是軟;社會部門當中,政府是硬,市場次之,公民社會最軟;社會事務當中,集體意志、領導人意志是硬,個人自由意志是軟;影響個人行為的因素當中,法律是硬、社會道德和風氣是軟。所有這些實力,都不一定是用來對付外國以求本國最大利益的;解決本國內部問題,也要適當運用各種軟硬實力。在理想國裏,沒有硬實力,社會也絕對和諧。
就我國現況而言,論何種力量更為充沛,筆者認為,答案無疑是「硬」。辦奧運過程中,中國動用了強大的行政或組織力量;訓練運動員的「舉國體制」、對奧運志工的挑選和培訓、八月份首都交通安排及經濟生產活動、開閉幕式龐大集體演出場面等,在在顯示中國對硬實力的充分掌握、駕輕就熟。在毒奶事件中,我們也看到不少有關的硬實力:質檢總局、食品安全法、領導人吳儀和薄熙來去年八月推動為期四月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嚴打活動中的各種任務和目標(包括稱為「硬碰硬」的十二個百分百指標),等等。不過,這些硬實力,敵不過奶品市場生產環節中的各種弄虛作假,都起不了作用;自覺的守法行為、自發的道德抑制,生產者、管理者的專業精神,所有這些軟力量,嚴重短缺。可見,在一些主要倚賴硬力量的事情上,中國很出色,甚至比發達國還在行(這些除了辦運動會之外,也包括組織救災、發展航天工業等);但在一些需要各種關鍵軟實力配合才能做好的事情上,中國的表現便十分不濟(這些事情,除了生產奶品等市場活動之外,當還包括傳媒報道和討論國家大事等)。筆者這個看法,與時下一般認為中國國力以軟實力為主者,十分不同;那種看法,乃基於外交行為上,中國不像西方特別是美國經常強調軍事力量而言。不過,中國軍事力量不強,並無美國那種在國際上使用硬實力的條件,只能用其他較軟力量與人交往,但欠缺軍事硬實力,並不表示軟實力充沛;中國人在處理自己內部事情上,軟力量則是明顯缺乏。
現況如此,往後發展大概也不易脫此格局。舉傳媒為例,京奧期間,中外媒體報道內地事物,相當自由,對京奧本身報道,更完全不作干預;相比,有關毒奶的自發報道和公開討論開始沒幾天,便很快出現硬實力操控。就量方面而言,事發最初幾天,內地媒體踴躍參與,各種觀點都有,但中宣部很快傳達禁制令,之後各主要綜合媒體每天報道只有一條半條,而且內容雷同,筆者昨晚寫此文時上新浪網觀看,見主頁上數百條新聞當中關於毒奶事件的,一條也沒有;受害嬰兒總數更新速度也明顯減慢,五萬三千之數,已是大前天見報。有關此事最重要人物——首揭三鹿出售毒奶的上海《東方早報》記者簡光洲的事蹟,新加坡《聯合早報網》報道了。簡光洲透露他揭發此事時的複雜心情和面對的重大壓力時說:「報社接到無數電話,要求撤下新聞;外界無法理解中國媒體生存的艱難。面對各種誘惑和風險,要說出一個簡單的事實也並不容易。」這令筆者想起五年前「非典」事件中把真相向外界披露的軍醫蔣彥永及其後他遭受的種種難堪待遇;五年之後的簡光洲,下場不會兩樣。軟實力面對硬實力,依然難以應付;軟硬懸殊,由是可見。然而,社會要和諧,主要靠軟實力。
註: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milk/pages/milk080924a.shtml

林行止 - 股聖看好高盛 股市欲升乏力

一、
「股聖」畢非德的巴郡哈撒韋公司昨天與剛宣布變身為商業銀行的高盛達成協議,以五十億(美元.下同)現金購進該行一批年息十厘的優先股,同時獲得授權(認股權),在未來五年內任何時間,以每股一百一十五元的代價,購進值五十億的高盛普通股,作此宣布時高盛造價一百二十五元零五仙,等於畢非德已獲百分之八賬面利潤;周二高盛總市值約五百億,這意味完成購進這些普通股後,畢非德以五十億元便持有約百分之十的高盛─高盛需要注資七十五億,即仍需向市場籌集二十五億,完成後畢非德的佔有率降至百分之七水平。
市場人士對畢非德在高盛投資反應樂觀,這可從高盛股價在周二收市後成交價再升近百分之八達一百三十四元七角五仙可見;不過,饒是如此,今年來高盛的股價仍挫近百分之三十四!
美國國際集團(AIG,香港友邦保險的母公司)曾向畢非德求助,為他所拒,最後AIG由聯儲局以八百五十億元「收購」(利息為倫敦同業拆借利率加八厘五);如今他一擲五十億入股高盛,顯示該行的財政狀況,遠離不可救藥的高危境地,資料顯示高盛每一元股東資金有二十三元七角負債,即其桿槓比率二十三點七倍,比被聯儲局認為「可以接受」的二十倍高近百分之二十,不過,比起那些桿槓比率五、六十倍的,高盛已算「穩健」─這也許是畢非德有興趣的原因。
畢非德入股,可說是認同財金當局七千億救市大計,而且對這項目前似乎已變成「政治問題」的計劃,相信國會在劇烈辯論後加進若干附加條件後如數通過有信心;另一方面,亞洲股市昨天全面止跌微升,可視為投資界相信此舉對金融市場有正面作用。
如果大家相信畢非德的投資眼光,認為他「無寶不落」,因此看好後市特別是高盛股價,也許是正確的;然而,翻看巴郡股價走勢圖,筆者認為「跟風」的投資者,要有畢非德的耐性才可望有收穫。巴郡股價在一九九九年企於八萬元水平,從此高峰回順至二○○○年底的約四萬元,而在往後的四年才爬升回八萬左右;今年九月九曰「金融海嘯」前曾見十五萬水平,前天收約十三萬,可見「長線投資」的重要。
在華爾街五大行中,高盛的際遇可算不錯了;其他四大,貝爾斯登、雷曼兄弟和美林已分別被吞併或清盤,摩根士丹利則擬以八十四億的代價出售二成股權給日本的財團三菱日聯金融集團。非常明顯,高盛的「歸宿」最佳!
對畢非德的投資決策有信心,從其賺錢能力看,大有道理,然而對他迷信,則萬萬不可,因為他的投資亦有失敗的例子,而失敗的出現,可能是不可測的客觀因素促成。一九八七年股災前,畢非德向當年的大行所羅門兄弟注資七億元,但九一年該行捲入圍標政府債券醜聞(見收在《閒讀閒筆》的〈投資銀行家與賭徒一線之隔〉),再度陷入困境,畢非德不得不接管該行……在該行被Travelers(後併入萬國寶通)後四年的二○○一年,畢非德才能獲利回吐。
一句話,跟隨畢非德的投資足跡,「堅忍不拔」死守是第一原則。
二、
昨天,百餘不同學派的美國象牙塔經濟學家(包括本欄二十二日提及芝大教授辛格里斯)聯署,上書國會議員(也許今天會登廣告),對七千億救援華爾街的計劃,提出如下三點意見─
甲、此計劃等於以納稅人的錢津貼投資者,投資者在市場上買賣,必須承擔風險(即應該明白「風險報酬率」);並非所有的買賣都有利可圖,但政府保證有個公平的市場環境便算「完成任務」,如今要「打救」做出錯誤決策的投資者,政府的公正性大有問題。
乙、當局如何運用這筆撥款,有待清楚交代。迄今為止,政府會以什麼條件、價格購進問題債務以至這些問題債務成為政府資產後的監管問題,都未明確條陳,等於在做法上曖昧不清,留下給「有心人」上下其手的空間。
丙、充滿活力和創意,過去百數十年,華爾街是美國經濟旺盛的大功臣,如果因為它們過度炒作衍生工具及隨便放貸(如次按)出大問題而把之「就地正法」,便有為了短期利益扼殺長期利益之嫌,而這樣做,肯定對美國經濟前景不利。
基於上述三大理由(筆者的詮釋),這些經濟學家籲請國會議員少安毋躁,要財金當局作出具體清晰的交代後才通過。這種要求是完全合理的,不過,由於情勢緊迫,加上選期已近,基於政治理由,議員在一輪討價還價後仍會通過如儀的。
筆者認為,事到如今,最重要的已不是應不應該「以納稅人的錢打救投資者」,而是要同時令投資者─投資銀行付出一定代價!若不如此,納稅人便不會服氣。換句話說,如何嚴懲金融業,對選民的投票意向將起決定性作用。
至於股市未來數天的走勢,將受國會對七千億計劃的反應而反覆;由於信用卡欠數難清及汽車分期付款問題之嚴重性不下於物業次按,因此若非自信技高一籌及財源無限,此時此刻絕對不宜在股市「落重注」!

組成聯盟衝擊市場

Google的核心業務雖然不是手機生產或操作系統軟件,但面對數以億計的手機用戶市場,加上手機操作系統眾多互不兼容的制式,該公司意識到當中有着無限商機,並對其搜索引擎業務有莫大的助益,因此果斷出手,聯合三十多間在業界有影響力的營運商、電腦晶片商、手機製造商等,以開放、靈活、完整等名義贏得大家的信任,組成「開放手機聯盟」(OHA),通過開放其Android操作系統,令業界能更快速地推出低成本手機軟硬體產品,讓消費者能以更少的支出,享受更多的服務。
在目前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中,另一個開放操作系統Linux雖然被摩托羅拉大量採用,並曾一度成為手寫智能手機的主力操作系統之一,但該系統沒有其他強有力的企業支持,因此一直沒有得到重大突破。而Android則有所不同,因為Google要成為該系統強大功能的代名詞,並以Google在互聯網領域的強大資源注入手機領域,令傳統互聯網和手機互聯網成功融合,成為一個新的產業模式整合者。按Google的說法,他們的願望是,推出強大的平台,支持成千上萬種不同的手機型號。有分析認為,Google的願望一旦成真,除對該公司的搜索引擎業務帶來巨大利益外,還將影響整個手機市場的秩序。

製造商冀確立品牌

Google推出手機,但美國傳媒表示,應關注的公司不單是該搜索引擎,還有手機設計和製造商宏達公司。兩年前,Google選擇了宏達製作首款採用Android操作系統的手機,對宏達而言,這代表該公司在高階手機市場的一次勝利。
報道表示,許多美國人其實早已使用宏達生產的手機,只是他們沒有察覺罷了。根市場調查公司發表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宏達在美國已生產了約六分之一的智能手機,但這些手機大多數沒有採用宏達的名字。在2006年,該公司決定改變昔日策略,要在全球消費電子市場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並推出多款手機,其中HTC Touch自去年發售至今,已賣出約二百萬部,另一部手機Touch Diamond在三個月內也賣了出一百萬部。而以Android系統為平台的G1手機,則被該公司視為進一步擴大全球認同的重要產品。
金融市場亦對G1寄予高度期望。高盛證券看好宏達在Android的後續效應,認為該操作系統將強化宏達在智能手機領域和手機軟硬件整合上的一級大廠地位。此外,宏達更因Android的原因,被高盛列為亞太十大精選股。高盛證券又預期,宏達在未來兩至三年股價將可增長一倍,估計今年到2010年的獲利平均可增長二成。不過,亦有券商不表樂觀。滙豐證券在其最新報告中表示,雖然Android對宏達的營運表現有所助益,但短期內受惠有限,該款手機實際銷售量恐怕只有市場預期的一半。

Google推手機 醉翁之意不在酒

Google盛傳已久的「G1」手機前天正式在紐約亮相,並定於下月22日在美國推出。不少報道認定其目標是要與蘋果iPhone和RIM的Blackberry等智能手機對撼。但有分析指出,Google推出手機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並非要進軍手機生產市場,而是展示手機可以擁有的上網能力及方便程度,藉此加速消費者以手機上網的習慣,進一步鞏固其網絡市場一哥地位,從網路搜尋廣告賺取更多盈利。
G1是全球首部採用由Google主導開發的Android操作系統的手機,並由台灣的宏達公司(HTC)設計製造。經銷手機的美國無線通訊服務供應商T-Mobile將它命名為T-MobileG1,將於下月22日在美國推出,零售價為179美元,較iPhone3G的8GB版便宜20美元,但須與T-Mobile簽訂兩年服務合約。由於G1所具備功能與iPhone和Blackberry相若,包括有高速網上瀏覽、Wi-Fi、電郵及SMS短訊等功能,因此被不少報道視為Google用以爭奪智能手機市場,與iPhone和Blackberry等對撼的產品。
展示操作軟件威力
不過,有分析指出,Google的業務核心在於互聯網搜索引擎及其廣告收入,生產手機的目的並非要與其他智能手機競爭,而是要完成比手機熱賣更宏大的任務。該公司希望通過G1手機,向流動電話製造商展示Android操作軟件的威力,並為業界定下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因此,G1沒有在設計或功能上推出革命性的改變,但分析預期它會加速手機目前的兩大潮流趨向,並對無線通訊業帶來持久的影響:其一是手機上網的日益普及;其次是令消費者更加習慣使用擁有其喜愛功能的手機。有評論更形容,若說 iPhone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帶來改革,那麼G1則可說是從無線通訊業的角度帶來改革。
Android操作系統有兩大關鍵特點,分別是「雲端運算」和「免費對外開放」。
功能儼如桌面電腦
前者應用功能強大的遠端伺服器,並將之帶進講求省電、容量負擔較小的手機內,使手機的功能更為強大,而後者則是讓其他人開發應用軟件,放到名為Android Marketplace的應用軟件庫內,供主機隨時免費下載。Google表示,軟件開發者可以不受限制地進出軟件庫,而消費者則可自行決定下載他們需要的軟件,不會受到Google的左右。該公司的共同創辦人之一佩奇表示,G1的功能約相等於數年前的一部桌面電腦。
難掀搶購熱潮
分析表示,Android對於Google來說就像一個金錢引水道,該公司在主導開發Android上雖會出現虧蝕,但卻希望藉着操作系統的成功,令更多手機製造商參與生產擁有上網功能的手機,加速手機上網普及化的趨勢,並讓消費者使用Google的服務時變得更容易方便。在這個情況下,Google就可以賺取更多的廣告收益。該公司的共同創辦人之一布林曾坦承,他們希望更多人使用手機上網,無論那是Android手機或是iPhone。事實上,美國市場分析預期,G1推出之初將不會掀起搶購熱潮。他們指出, G1在設計及功能上並沒有超越iPhone之處,銷情估計會遜於後者。一家調查機構預測,今年T-Mobile可賣出四十萬部G1手機,將佔美國智能手機市場的4%,因此未能威脅iPhone和Blackberry的地位。
主要目標廣告收益
目前使用手機上網的人數仍然遠遠落後於使用電腦的人數。但有市場研究公司表示,自iPhone和Blackberry等智能手機推出以來,這個局面已開始出現逆轉,並預計在2012年,使用手機上網的人數將會超過使用電腦上網的人數。智能手機是吸引廣告豐厚收益的重要工具,廣告商若能通過手機廣告通知使用者可到何處購物或接受服務,將更願意支付高昂的廣告費,而發出這些廣告的最佳平台正好是Google等網絡商。該公司高層因此預期,Google從手機獲得的廣告收益最終將會超過傳統的網站,一家投資銀行更表示,到了2011年,Google將從手機賺取50億美元額外利潤。在這個重大利益的吸引下,Google不能不參與推動手機上網技術的發展。

聯通響應救市 增持A股至60.97%

再有中央企業響應當局的政策,增持上市公司股份。中國聯通(762)母公司聯通集團昨天於A股市場增持股份,持股量由原先的百分之六十點七四增至百分之六十點九七。
聯通集團會在未來十二個月繼續增持,但增持總數不會超過已發行A股總數的百分之二。
除了單邊印花稅和匯金注資,政府三招救市中的大股東增持一項,近日亦拉開帷幕。繼早前中國石油(857)母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買入六千萬股A股之後,前天又有兩家央企上市公司獲大股東增持。
中煤集團在A股市場增持中煤能源(1898)四百零五萬股,佔增持後總股本的百分之零點○三;中煤集團亦計劃在未來一年內,視乎公司股價繼續在二級市場增持股份,累計增持比例不超過已發行股份的百分之二。中煤集團對上市公司的控股量,由百分之五十七點五二上升至百分之五十七點五五。
中國重汽(3808)亦獲大股東增持。中國重汽維爾京群島於九月十九日、二十二日和二十三日分別增持上市公司四百一十二萬、三百五十二萬和四百二十二萬股,合共一千一百八十六萬股,佔總股本的百分之零點五二。母公司表示會繼續通過公開市場增持上市公司股份。
作為政府提振投資者信心、穩定中國股市的重要舉措之一,國資委主任李榮融上周四表示,國資委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購上市公司股份。在此之前,已有央企開始增持上市公司股份,主要在A股市場

謠言何足畏懼 關鍵重建信心

受謠言影響,東亞銀行昨天出現擠提,多家分行出現人龍,東亞管理層在下午召開記者會澄清財政不穩的謠言,並指是有人惡意擾亂香港的金融體系;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隨後相繼出面闢謠,強調本地銀行體系穩健,市民毋須恐慌。
香港雖然不在當前這場金融風暴的風眼,但雷曼兄弟清盤之後,其發行的債券累及上萬名本地投資者,部分本地銀行也蒙受損失,但從公布的數字來看,銀行的損失微不足道,不但沒有動搖它們的根基,甚至對盈利的影響也並不顯著。東亞銀行在上周四停牌,原因是該行一名交易員進行未授權交易,涉及的金額達一億三千多萬元,令東亞的中期純利由八億九千多萬,下降至七億八千多萬,減幅為一成二;東亞雖有損失,但僅令盈利輕微減少,跟九五年霸菱及今年初法國興業的交易員違規導致以十億美元計的虧損,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經過八十年代連串銀行倒閉的風潮後,本地銀行體系進行了徹底改革,風險管理方面,銀行必須遵照巴塞爾委員會一九八八年的資本協定(Capital Accord),有充足的資本比率;金管局在九四年又發出「披露財務資料指引」,對銀行在償付能力、財政實力、流動資金等各方面都要作充分披露,令公眾可以獲得銀行的正確財務資料;在樓市熾熱的九十年代,金管局為銀行訂下七成按揭指引,避免銀行對物業按揭作出過度借貸、在物業價格回落時銀行可能面對資不抵債的風險。上述各項改革措施,令本地銀行業邁上正軌,即使九七年金融風暴來襲,本地物業市場崩盤出現大批負資產一族,以致當前的美國次按風暴,本地銀行都能安然度過,沒有一家受牽連倒閉。即使數年前解除利率協議,銀行之間競爭轉趨激烈,但銀行業仍然保持盈利,若干中小型銀行要賣盤只是原股東不願「艱苦經營」,而非生意陷入困境。
監管有道,業界穩健,很難想像本地銀行會出現擠提;東亞昨天受謠言困擾,原因只得一個,就是市民的信心太弱,對於過去誇誇其談的金融產品宣傳完全失去信心,過去幾天電視上所見的雷曼苦主從一個保守投資者一夜間變成一無所有,小市民的惶恐心情實在難以名狀,遇上風吹草動自然就會作出過敏反應。任志剛總裁昨天勸喻港人不要自亂陣腳,其意本善,但存戶自保的心態,其實也是理性表現,因為他們知道能夠全數取回自己的資產,在目前的環境下也許才是「最安全」的做法。目前監管機構和東亞能夠做的,只是盡量提高透明度,向存戶交代銀行的實況,令他們逐步回復信心;可以預見,有雷曼清盤的前科,投資產品目前已成「高危」項目,銀行在參與這些業務上必須慎而重之,否則很難令存戶放心。
東亞是本地華資銀行的表表者,作風穩健,拓展本地和國內的業務網絡都有良好表現,為何會成為次按風暴中首家受衝擊的銀行?製造擠提消息的動機,不外是惡作劇(東亞高層昨天已否認),或銀行內部職員故意放風、發洩個人不滿,陷公司於困境;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競爭對手故意放假消息,製造恐慌,令對手無法避過擠提風潮而倒下,伺機把對手吞併。一般的惡作劇,的確很難掀起昨天東亞多間分行大排長龍的風潮;是否有職員「搞鬼」,則有待東亞自己進行內部檢查,至於以假消息搗亂對手陣腳進而吞併,東亞顯然不是「理想」目標!真正的原因,有待執法當局調查,但在查出頭緒之前,政府如何安定市民對金融市場的信心,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畢非德390億入股高盛 助挽信心

被譽為股神的巴郡主席畢非德【圖】在周二美股收市後宣布,以五十億美元(約三百九十億港元)入股已轉型的美國著名投資銀行高盛集團,以示對高盛甚至整個金融業投下信心一票。
畢非德旗下巴郡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向高盛買入五十億美元的長期優先股,股息為十厘,並可在未來五年內以行使價每股一百一十五美元另購五十億美元普通股的認股證。
賬面已賺4.4億美元
以高盛周二收市時的市值五百三十億美元計,五十億美元普通股相當於約一成高盛股權。以高盛周二收市價一百二十五點○五美元計算,畢非德賬面上已獲利約四億三千七百萬美元。
畢非德此舉令市場十分意外,因為金融危機去年爆發至今,其他投資者不斷投資美國金融公司,但他始終按兵不動,並說美國金融市場隨時可能惡化。
高盛之所以成為畢非德的投資目標,原因是該藍籌金融機構擁有卓越品牌,歷史悠久,股價大跌後已變得吸引,而且他的入股條件算優厚,而巴郡的投資對穩住投資者對高盛的信心十分重要。
畢非德昨天表示,入股高盛是因為價格合理,條款合理,以及高盛擁有不少專才,但同時指出投資高盛是因為估計美國國會會「做正確的事」,料將通過財長保爾森的救市計劃。他並說,仍對AIG資產有興趣,並透露今年三月至四月曾考慮投資雷曼兄弟,但因為對該公司如何為其問題證券資產入賬沒信心而作罷。
高盛行政總裁布蘭克費恩表示,這次投資將進一步加強高盛強勁的資本及流動資金水平,畢非德入股亦是對高盛的客戶基礎和前景的肯定。
轉型降風險吸引力增
分析員估計,畢非德被高盛穩定的業務模式吸引。晨星股票研究主管多爾賽表示,高盛轉型成為傳統銀行控股公司後,意味聯儲局將成為高盛的監管人。
他指出,轉型後的高盛槓桿投資將減少,並擁有更穩定的資金來源,高盛變成一家風險降低了的世界級企業,因此值得畢非德投資。
另外,高盛計劃公開出售至少二十五億美元普通股,據報並有可能加碼,是二○○○年以來該行首次發售普通股。日本傳媒報道,三井住友也打算投資高盛,這將是日本財團本周第三次對華爾街金融機構作出龐大投資。
畢非德被譽為投資了得,但金融股的投資往績不算太理想。所羅門兄弟在一九九一年爆出交易醜聞,幾近倒閉,已有投資該行的畢非德在華府壓力下領導拯救該行的行動。雖然該投資沒有令畢非德虧本,但回報極低,至入股高盛前,他也再沒有沾手投資銀行,巴郡目前手上的金融股全是富國銀行等非投行股份

任總:港銀行體系穩健

金管局總裁任志剛表示,東亞銀行(023)有充足的流動資金,資本充足,有關不穩的謠言是沒有根據的。他說,東亞資本充足率百分之十四,流動資金比率百分之四十,大幅高於監管規定下限的百分之八及百分之二十五水平,東亞資產質素良好,只是有很小部分的雷曼兄弟貸款。
任志剛表示,本港銀行體系有足夠流動資金,可透過貼現窗等既定制度向銀行業提供足夠資金,如東亞銀行有需要,金管局會全力支持,惟東亞暫時沒有提出要求,有關該行不穩的謠言是沒有根據。他說,本港銀行存戶利益受到當局保障,亦有存款保障制度,呼籲存戶保持冷靜,毋須自亂陣腳及失去信心,這最終只會影響自己。
對於東亞銀行近日受「惡意傳聞」困擾,任志剛則指出,目前未有具體資料顯示謠傳是否刻意中傷東亞或是惡作劇。不過,他認為,此種事件必會破壞銀行體系信心,應將事件交由警方調查。任志剛強調,目前本港金融系統內並無結構性問題,銀行體系相當健全,資本充足、流動狀況及資產質素均十分良好。
他坦言,全球市場捲起「金融海嘯」,再加上美國政府七千億美元的拯救方案仍未知能否順利獲得美國國會通過,市場對整體金融系統存有憂慮,在外圍「風大雨大」的情況下,繼續令本港及其他地區金融市場出現動盪。不過,他相信,本港銀行所受影響有限,而銀行業界在風險管理方面的能力亦十分高■

李國寶提前返港揚言增持股份

東亞銀行(023)昨天罕見地出現擠提,過去數天出外公幹的主席兼行政總裁李國寶【圖】,昨晚已第一時間返港親自主持大局,更似要現身向東亞存戶闢謠。他離開機場時更事先張揚,透露今天將增持東亞股份以示支持。
東亞由本周初不利消息傳出,至昨天分行出現擠提,事件前後不出三天,卻碰巧在李國寶出外公幹的四天行程內發生。據悉,他是在周日(二十一日)起程前往紐約,原本計劃在今晚(周四)返港,但收到消息後已即時更改行程,提前返港。
昨晚匆匆回港的李國寶一直有了解事態的發展,強調自己個人及家族都沒有財政問題,但沒有評論謠傳是否針對他本人;而其子李民橋昨午亦有「代父到場」會見記者,但期間一直未有發言。
對於接連有銀行因謠言導致擠提,李國寶坦言不知道是什麼人所為,估計可能涉及炒股或有其他原因傳出謠言;他又說自己已習慣,亦不懼怕,強調東亞財政穩健及業務並無問題,而有關謠傳亦沒有根據。
李國寶並促請存戶放心,說東亞財政十分穩健,流動現金亦足以應付客戶提款需求,「東亞銀行仍然好Safe(安全),好Strong(強大)」,亦無需要向金管局或其他銀行尋求資金協助。有關的電話短訊傳言亦已交由警方處理

東亞擠提急闢謠 李嘉誠吸貨支持

美國金融海嘯所帶來的衝擊,經迷你債券事件本地化後,似對本港市民的信心造成陰影。一個寫着東亞銀行(023)因財務困難而要清盤的短訊,便足以令該行出現擠提。集團昨天澄清有關傳言全非真實,是有人惡意搗亂市場秩序,並強調財政狀況健全。此外,本報獲悉長和系主席李嘉誠昨天尾市在市場大手吸納東亞股份以示支持,認為東亞財政沒有問題。
東亞主席兼行政總裁李國寶近日在美國公幹,在事件發生後,急於闢謠的他昨晚提早返港,在離開機場時回應記者提問,強調銀行財務並沒有任何問題,更指有關謠傳沒有絲毫根據,估計可能是與有人炒賣股份有關。
事件不像惡作劇
東亞隨後再發出公告,表示不知股價下跌的原因,但注意到有報章指財政不穩的謠言,更「強烈聲明」指報道及謠言絕非真實,全無任何事實根據。集團並確認,目前並無任何有關收購或變賣的商談或協議需要公布。
在昨午舉行的記者會上,副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彭玉榮對事件不作猜測,但形容事件「看來並不像惡作劇」,否則便不會這樣嚴肅,去干擾一個地方的金融市場。不過,他不相信事件是集團內部員工所為,又說若是報復行為的話會是刑事罪行。
彭玉榮強調,事件與集團在雷曼及美國國際集團(AIG)的債務抵押債券(CDO)投資無關,因所涉及的四億七千萬元只佔資產負債很低比率,有關數字在公布中期業績時基本上亦已作披露,十四隻CDOs中有六隻是AIG的,故不涉及任何新借貸。
近日有關東亞財政出現問題的傳言,據悉包括在雷曼及AIG的投資損失增加、資金受上周揭發的違規交易員事件影響、甚至有傳高層虧空公款等、又有消息稱集團上周曾調高定期息口二厘,以及以較高息率拆入資金;一時間傳言滿天飛。
一名本地證券銀行業分析員認為,事件對東亞營運最直接的影響,主要是資金成本會被扯高,倘若進一步演變成結束戶口潮,其他業務的目標客戶數目可能會減少,對業績會有一定程度影響,他仍未決定會否因而調整其目標價及投資評級。
不過,里昂證券中國及香港研究部董事總經理何顯鴻指出,香港銀行問題沒有像七十年代及一九九八年金融風暴時嚴重,相信本地銀行體系有能力足可承受像今次東亞所遇到的衝擊。
強調資金充裕可應付
東亞目前為止沒有向任何政府或私人機構借貸,彭玉榮強調,集團有足夠資金應付今次突發事件,相信不會對長期營運構成影響。他又透露,至今未有錄得大額提款,提取的主要是小客戶,故影響較小。
「一家銀行若全部人來提錢,就算實力有幾雄厚都會有問題。」但他強調,東亞目前有足夠「頭寸」應付。據了解,集團「存倉」內目前有現金二十億至三十億元,較平日的水平要高。管理層昨天並未透露準備了多少金額以應付今次事件。
截至今年六月底止,集團綜合資產總額三千九百六十六億元,資本充足比率百分之十四點六。根據集團昨天發出聲明,集團對雷曼及AIG的貸款餘額,分別為四億二千三百萬元及四千九百九十萬元。摩通昨天報告指出,上述數字佔截至六月底止東亞總股本百分之零點一二及百分之一點四。由於雷曼申請破產保護,假設為該等債券全數撥備,估計對東亞全年業績的影響,會約佔集團稅後盈利的百分之十一點七

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

黃世澤 - 如何保護名人免費電郵戶口

如何保護名人免費電郵戶口黃世澤
美國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現任阿拉斯加州州長佩林,在雅虎設立的電郵戶口最近被黑客成功入侵,並且把戶口內的資料全部打包成一個壓縮檔,然後在一個互聯網討論區內公開。
不少人認為黑客運用雅虎郵件系統內的一些保安漏洞,成功入侵佩林的戶口,實際情況卻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這名黑客並不用攻擊雅虎的主機盜取密碼,而是利用免費電郵戶口領取密碼問題中一些明顯對名人不利的漏洞,來達致目的。
迂迴手法入侵
由於使用免費電郵的人,並不希望身份證號碼、社會保障號碼等資料交託別人,因此,免費電郵一般都不能像 ISP般,憑信用卡號碼之類資料來核證戶口擁有人身份,並且重發密碼,而是讓使用者回答一些「標準問題」,例如生日日期、伴侶姓名等等。用家不幸忘記了密碼,就可以靠回答這些問題,成功重設密碼,並且將新密碼傳到用家指定的第二電郵戶口中。
大部分網民的個人資料,例如出生年月日、出生地點、所讀學校等等,都不會在維基百科、Google 等地方出現,但公眾人物,特別政界和娛樂界人士,他們很多個人資料都在傳媒曝光,並且記載在網絡公共紀錄之上,如果這些人忘了妥善設定接收密碼的後備電郵戶口,那就會讓這些善於從人性缺點中找到漏洞的黑客有機可乘,盜取資料。
查實娛樂界或政界名人並不適宜使用免費電郵戶口作日常用途,因為 Gmail、Hotmail 就算如何在保安方面做得更好,始終都是免費戶口,為顧及大多數平常用家需要,網絡服務商很難特別在保安上兼顧知名人士。一些特別惹火的名人,最好的做法是透過付款的虛擬主機服務,設立擁有自己域名的電郵服務,因為自行設立一部主機去維持電郵系統,就要招呼各路不請自來,特別愛借人主機濫發垃圾郵件的黑客,也是一件相當煩惱的事,將這些交託給信譽良好的虛擬主機供應商,不失為一個好做法。
由於不少人在未出名時,已經常用免費電郵戶口,他們平日與朋友的通訊都用這個戶口,該怎辦?
首先,既然免費電郵戶口如此易開,這些人應該就不同的需要,開不同的戶口,原有的戶口維持與親友間的私人通訊,應付公眾和傳媒的,就另外開一個戶口。由於公眾和傳媒戶口的內容,預計會向公眾發布,就算黑客成功入侵有關戶口,都不會構成太大的損失。
黑客開發新財路
另一方面,在那些「標準問題」的答案上,亦不要答得太正路,至少要令黑客們難以憑公開資料成功回答問題。相比起密碼本身,如果不是那些答案太容易透過公開途徑找得到,黑客要猜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應該比密碼還要難,這也是在設計這些標準問題時的假設。有黑客成功利用公開資料,撞破他人戶口,這肯定在不少程式編寫員的意料之外。
總言之,這次利用公開資料成功撞破名人戶口事件,一如釣魚黨般只會陸續有來,名人戶口對立心不良的黑客更加吸引。如果電郵中有一些不見得光的私隱,例如地下情之類,這些名人就會成為勒索對象,而且收益有可能比盜用早被「碌爆」的信用卡更為吸引。做不好防範措施的後果,就是任人魚肉,這一點身為公眾人士要切記。

狄高 - 行動裝置電池意外頻生

最近香港有人使用蘋果音樂播放機iPod充電時,因機身過熱而導致爆炸意外,爆炸後機身着火,並燒毀旁邊的物品。
事實上,筆記簿電腦、手機及MP3機充電時爆炸的新聞時有所聞,去年新力回收多個品牌的筆記簿電腦電池,今年日本也發生過三宗同類的iPod爆炸意外,可見使用鋰電池的充電產品時,須分外小心。
是次意外發生在用戶使用手提電腦USB接口連接iPod充電之時,事主聽到播放機發出「吱吱」聲響,約五秒之後,器材發出「噗」的一聲,然後着起火來。
遠離易燃物品
一般來說,所有鋰電池都設有保護電路,防止電池過度充電而過熱爆炸。而大部分所謂的爆炸,都是「噗」一聲的小型爆炸,然後令機身着火,但不會炸毀其他物件。雖然爆炸輕微,如果充電器材附近放有容易燃點的物品如紙張或窗簾,也會引起火警。因此充電器材在充電時,最好不要放近紙張或布簾,以及遠離易燃物品。
專家指出,鋰電池在過度充電時,電池會脹起,如發現手機或相機電池有脹起迹象,便不要使用。
筆記簿電腦或iPod的電池是密封的,難以測覺電池有否脹起,可以留意電池溫度,如果發現電池在充電時過熱,電池便可能有問題,最好不要再使用,並送返代理商檢查。
注意安全守則
鋰電池除了在過度充電時有可能過熱爆炸外,在使用時如果兩極短路,也可能會發熱爆炸。一般來說,所有鋰電池都內置防短路鎢絲,即使短路也只會弄壞電池,不會爆炸。但以防萬一,鋰電池不使用時,最好蓋上安全蓋,以防電極接觸到金屬物品而短路。
為增加電子產品的電量,美、日製造商正在積極研究燃料電池。燃料電池一般使用酒精,經轉化器釋出氫氣,再產生電能。由於氫氣和酒精本身都是易燃物,在使用上有很多安全考慮,包括是否容許乘客攜帶使用燃料電池的電腦、相機或手機上飛機等問題。現在連相對安全的鋰電池都有爆炸意外,安全問題更嚴重的燃料電池應該難以普及。

禁止沽空打擊對沖基金策略

投資組
美國政府出手一連串措施救市,但是有形之手的干預卻打擊了遊刃於無形之手的對沖基金,禁止沽空和披露空倉盤都令對沖基金「繳械」。雖然並非所有對沖基金都受到突然而來的全球「禁止沽空」潮影響,但是肯定影響到對沖基金的主要策略,即是長短倉和近年自美國流行的130/30股票基金。
「股票類型的長短倉策略受到影響,最直接的是受到禁止沽空的限制。至於其他投資策略,如果要做到短倉效果還有很多方法,如買put option(看跌期權)或者CDS(信貸違約掉期)都是很普通的做法。當然,如果使用CDS的話會有counterparty risk(交易對手風險)。」資深對沖基金從業員林汶瀚表示。
長短倉投資成主流
不過,長短倉正是對沖基金的主流,根據Hedge Fund Research Inc,截至今年3月,全球一萬隻對沖基金共管理1.8萬億美元的資產中,大部分都是長短倉。除長短倉外,市場人士估計其他受影響的策略還包括股市中立(equity market neutral)、傾向沽空(dedicated short bias)、可換股債券套戥(convertible arbitrage)及資本結構套戥(capital structure arbitrage),而近兩年於歐美流行的130/30股票基金也受影響。
130/30 基金去年開始進入香港的零售市場,發行基金公司計有景順、美盛和宏信【表】。所謂130/30是指基金可將其資產130% 投資於長倉組合和30% 投資於短倉組合。舉例來說,如果一隻130/30基金有100萬美元的資產,那麼它會用100萬美元買入一個長倉股票組合,並且沽空30萬美元的股票,然後會用沽空所得的30萬美元資金再購買更多股票。於是基金的投資就完成了130%長倉和30%短倉的組合。雖此不屬於對沖基金的類別,但其短倉的策略被視為對沖基金的延伸品。
據對沖基金公司Man Investments 7月份的估計,全球共有750億美元的資金投資在130/30 基金,其中最大規模的 130/30 基金發行者包括道富環球、巴克萊環球投資、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和瑞銀環球資產管理。2007年年底,有16%的美國機構投資者已投資於130/30 基金,涉及資金500億美元。
對於猝不及防的沽空禁令,百駿130/30環球股票基金的發言人則表示,目前主要禁止沽空金融股,基金仍可以沽空其他股份;景順市場推廣及傳訊總監林宛雅表示,旗下130/30歐洲基金的短倉是沽空期貨而非沽空股票,所以近期的政策對基金沒有影響。
業界不滿披露空倉盤
為了遏止股市跌勢惡化,上周二美國證交會(SEC)宣布幾項強化放空限制的措施,嚴禁所謂的「無貨沽空」後,再出招限制投資者沽空金融股。其後全球多國仿效禁止沽空指定股份(主要為金融股),消息普遍對投資市場帶來正面的作用,但是沽空客卻成為跌市的代罪羔羊。除了嚴禁無貨沽空,事實上,美國證交會上周五還規定對沖基金和基金經理必須在交易後的首個周一披露空倉盤,引起對沖基金公司的不滿,二十一間美國對沖基金公司聯合游說證監終止這條條例。
而英國金融管理局 (FSA)上周宣布禁止放空金融股,使對沖基金損失數百萬英鎊。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引述,有基金集團指責 FSA政治介入,將控告當局「越權行事」和「造成廣泛資本損失」。該報引述代表律師表示,金融市場運作良好,有問題的只是投資銀行……雖然當局不是故意導致對沖基金損失,但其做法令人憤怒。

顧蔚 - 國際品牌趁機拓中國乳業

中國「毒奶粉事件」正在考驗消費者對內地乳品企業的誠信底線,整個行業或將因此遭受重創,更有分析師預測,涉「問題奶粉」的乳企於第四季度業績或可能出現虧損;與此同時,國際乳業品牌將借此機會進一步拓展中國市場。
中國已有四名兒童因飲用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死亡,並有逾萬計嬰幼兒因此住院治療;國家質檢總局專項檢查顯示,國內乳品龍頭企業比如蒙牛、伊利和光明等若干牛奶樣品亦含有三聚氰胺。
「三鹿奶粉事件令整個食品行業帶來嚴重信用危機,消費者甚至會對所有的食品都更加警覺,但這對於重視質量的食品企業來說也許是一件好事情。」中國禽類加工食品供應商、大連韓偉集團董事長韓偉說,短期內消費者對所有中國加工食品都會加倍警覺,涉及三聚氰胺污染事件的乳品企業可能要花費幾年時間來消除此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
重擊行業誠信度
首都經貿大學數字調查中心針對三鹿奶粉事件的快速調查顯示,78.2%的受訪者認為事件對消費者的打擊很大和非常大,僅有4.6%的受訪者認為打擊不大。
北京東方艾格農業諮詢公司分析師陳連芳認為,行業誠信的缺失使得企業及其產品遭到消費者的唾棄,內地乳品企業經營將變得更加雪上加霜,這為外資乳品企業在今後一兩年內於中高端乳品市場建立鞏固地位。「現在的背景下,外資乳品企業在中國簡直是碰到了千載難逢的時機。」陳連芳說。
國泰君安證券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胡春霞指出,到目前為止,由於外資乳品企業中只有雀巢一家的產品被檢測出含有三聚氰胺,所以此事對外資影響要小得多,可以預見,乳製品的進口會增長得非常厲害。
陳連芳認為,三聚氰胺污染事件無疑會使乳品消費需求變得疲弱,企業生產將因此失去原動力,這將推動國產乳品企業破產退市的速度,對那些未檢測出含三聚氰胺產品的企業發展則是有利。「出於對其健康的考慮,今後消費者可能就不會消費,或者大大減少消費乳製品,最少到年底之前,內地乳品的消費市場都會很冷淡。」她說。
三鹿元氣傷 損業績
前世界乳業巨頭之一的日本雪印,曾因產品質量問題而幾乎使企業瀕臨破產,還有雀巢奶粉「碘超標事件」、光明「回奶事件」,也使雀巢和光明的經營陷於困境,幾年停滯不前。
三聚氰胺污染事件的嚴重程度遠遠超過雀巢和光明事件,三鹿的元氣恢復將如同雪印一樣變得遙遙無期。陳連芳認為,這些企業至少在二至三年內經營都會處於不景氣。即使像伊利和蒙牛這類列入黑名單的大企業,胡春霞說:「他們在今年四季度應該就會出現虧損。」儘管這些企業也在盡力挽回造成的不利影響,但短期內很難奏效。
業內人士認為,毫無疑問外資乳品企業將通過這一事件間接獲益,因部分對國產品牌產生信任危機的消費者將轉而消費外資品牌乳品,令外資在中國中高端奶粉市場的壟斷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
國泰君安證券行業報告稱,內地奶粉市場集中度較高,2007年前十大品牌的市場佔有率達到78.35%,其中佔據70%以上高端市場的是百時美施貴寶旗下的美贊臣、惠氏和達能旗下的多美滋等國際品牌。
多數擁有在華業務的外國奶粉企業都向公眾承諾它們的產品不含三聚氰胺,並承諾不會利用國內對手的困境來提價,其中包括惠氏及雅培等。
毀聲譽 失國際市場
「三鹿奶粉事件使中國乳品在國際上的聲譽蒙羞,將有愈來愈多的國家和地區原先從中國購進乳品而轉向其他國家採購,中國乳品進口亦有望在明、後兩年顯著增長。」北京東方艾格分析報告稱。
中非國家加蓬、布隆迪已宣布禁止出售中國乳製品,而亞洲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業已對中國乳製品下達了進口禁令。
近年來,中國乳製品出口快速增長,主要因中國乳品尤其是奶粉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優勢明顯。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乳品出口達到十五萬五千噸左右,同比增長逾157%,其中奶粉出口超過六萬噸,同比增速逾二倍。

阿梅 - 哪裏有蛤乸?

股神畢非德能夠長戰長勝,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他一直信奉其老師葛拉罕(B. Graham)投資學說裏的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所謂的Margin of Safety。意思很簡單,就是以低廉的價錢,購買價值遠高於其價格的東西(唓,鬼唔知阿媽係女人咩!)
的確,各位《警訊》的忠實粉絲,此刻心中必定大呼:「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其他地方不敢說,但在股票市場,蛤乸久不久便會出現。
股票市場經常被一些不合理的情緒影響,一時非理性亢奮,一時卻變得極度悲觀。當市況瀰漫着一片愁雲慘霧時,某些股票的價格很可能就會出現大幅折讓,在這個時候,往往就是購入良機。
理論表面上很簡單,人人都懂,但在執行上卻是極之困難。
一、當身邊好友都在市場上興奮地沖浪,你卻默默坐在一邊,發霉等待。當各界朋友(包括在電視、報章及電台裏)興高彩烈地談論今日又賺了多少,當中的納悶,實在難以形容。
二、等待的過程極度沉悶。很有可能,你花時間看了一百隻股票,結論卻是一隻都不買。這樣一等,好可能是一年,甚至幾年。
三、最難是,當機會出現時,市場總是一面倒地睇淡(若非如此,豈會那樣便宜)。你要堅持信念,果斷地大注買入。當中心理壓力之大,非一般人可以承受。倘若錯過時機,好可能又要發霉,再等幾年。
怎樣才算夠平?這見仁見智,但我建議大家不妨貪心點。投資大師鄧普頓說過,當價格是價值的兩折時,才算是平。這也許跟只會在季尾清貨大減價才到百貨公司購物的消費者有着同樣的心態。
近日股市一再尋底,個別股份已跌至跳樓價。各位精明買家是否已經準備好你的購物籃?
「想打破平嘢無好的定律?」除了問阿姐,只要有耐性、有膽量,在股票市場同樣可以。

簡卓峰 - 恒指反彈受阻掉頭急跌

本周一美股急跌。美國斥萬億美元救市,市場恐引發通脹,刺激商品價格勁升,紐約期油一度狂升25.44美元,金價亦大升,道指勁跌372點,收報11015點。
道指巨大的「複式頭肩頂」頸線11800點失守後,仍處尋底中,200周線11755點失守後,有再跌26%或30%的可能性,即道指可跌至8000至9000點。上周四、周五只是技術性大反彈。
港股昨天勁挫,恒指以全日最低18873點收市,下跌759點,全日成交643億元。周一「吊頸」,已藏殺機。
形態分析準確性高,陷阱較少,現在以形態看恒指。
三角形如破底,常跌至與形態頂部平行的下降通道上,例如去年10月的三角形ABC【圖】,破底後,跌至與AC平行的BD通道上(圖中D 21710點)。
今年3月至5周之前,又形成另一個較大的三角形(EFG),四周前開始破底,跌至16283點,出現後抽,必須升破三角形降軌EF(目前阻力21400點),才能避免下試平行下降通道(FH)底部14000點(H)的可能性,由於整體大市大型頭肩頂下跌中,後市趨跌的機會較大。恒生(011)及騰訊(700)將現雙頭大跌。
蒙牛(2319)昨天復牌,最低曾見6.85元,狂瀉66%,由最高價36.75元計,大跌81%。北京主辦奧運十分出色,中國人感到驕傲;但毒奶事件震驚世界,又令中國人蒙羞,唉。
期指昨天急跌,最低跌至18843點,下跌795點,出現爭持,全日收報19032點,下跌606點,「頭肩頂」尋底中。8月29日,建議買入9月19000點認沽期權,當天收報131點,讀者盧先生來函感激,透露9月1日以198點買入,9月18日狂升至最高2780點,比筆者推介價狂漲二十倍,盧先生在2700點沽出,獲利十二點六倍。謹覆盧先生,多謝信任,筆者也獲利極豐,高達十七倍。
上證A股昨天收報2312點,下跌36點,熊市波動中。國企指數昨天跌522點,收報9704點,後抽受制3月熊一A浪底10450點,向下尋熊三C浪底。
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原名梁炳耀。

曾偉 - 「大小非」減持新出路

「大小非」減持新出路曾偉
早前監管當局提出「上市公司股東發行可交換公司債券的規定」,為「大小非」減持股份提供了一條出路。雖然市場褒貶不一,筆者以為相對於監管當局早前給「大小非」減持增加限制,變改股改「大小非」和小股東之間的契約,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大股東在公司上市後,首次獲准能成為融資主體,以所持有股份作抵押發行債券。債券持有人除了獲得利息之外,也能在未來以預先確定的換股價,換取大股東持有的股票,此舉實在為債券市場帶來創新。但美中不足的是,本來換股價應該由交易雙方商討,監管當局卻限定了轉股價下限。
股權分置改革已推行三年多,沒有理由不繼續下去。最初「大小非」和小股東討價還價,牛市中投資人視為利好,以為大小股東利益趨於一致;預期大股東將盈利資產全部注入上市公司,釋放報表業績。然而,今年形勢急轉直下,大、小股東反目成仇,市場中流行的說法是,「大小非」減持股份是造成股市大跌的主因。
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披露的8月份統計月報顯示,截至8月底止,滬深兩市在股改後累計產生限售股份數量達到四千六百三十六億股,其中未解禁限售股份為三千五百四十一億股。累計解禁一千零八十三億股,佔限售股份23.37%;累計減持二百六十三億股,佔已經解禁股的24.30%。到目前為止,已經解禁的股份有近八成並未套現。而整體市場總值比高峰時減少一半,約為17至18萬億元。「大小非」減持股份,顯然並非市場大跌的主因。
關鍵是市場預期,投資人以為「大小非」持股成本低廉,未來一旦減持,沽壓將會更大。僅憑監管當局無法改變這樣的預期。作為國有資本主導的股市,國有資本的實際控制人對未來的預期,將主導大非是否大量減持。而能夠承接的,應該是財政資金。以這種方式承接,並不會改變資本的性質,資本仍屬國有。並且,國有資本歷年來上繳的利潤、稅收也是財政盈餘的重要來源。此時財政出資,理所當然。
可交換公司債為接盤者提供了一條途經,接盤者在承接「大小非」減持的股份後,能夠在未來再配售給其他投資者。如果政府肯掏出真金白銀來接盤,才會改變市場預期,帶動其他投資者入市。這將是未來股市的希望所在。

鄭國漢 - 中國企業走出去走了多遠?

2008年9月24日中國企業走出去走了多遠?鄭國漢
2003及2004年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新階段的起點,原因之一是中國鼓勵企業走出去的政策具體措施在該年開始出台。但對一般人來說,2004年是一個標誌性年份,更可能是因為聯想收購IBM PC及TCL收購法國Thomson都於該年發生。
自從2003年起,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相當急劇。固然,個別公司的具體進程不盡相同,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一些宏觀的數據,來追蹤中國在全球化大道上的足迹和步伐。
於2003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1.4萬億美元,美國為10.8萬億美元,是中國的七點七倍。到了2007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3.28萬億美元,美國為13.8萬億美元,為中國的四點二倍。中美經濟規模差距的縮減,顯示了中國經濟實力的成長,也表明了中國企業更加具備走出去的條件。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遞增
中國對外的直接投資額,自2003年起顯著上升。於200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流量(流量是每年新增數量)為28.5億美元,2007年的流量為187.7億美元,增加了近七倍。
在2003年至2006年,中國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資流量也有所增加,由2003年的535億美元,增至到2006年的694億美元,增幅為30%。中國作為全球外商直接投資主要目的地之一,它所吸納的海外投資金額相當龐大,但在趨勢上而言,無疑比中國對外投資的增幅少很多。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的流量及存量(存量為歷年流量累計)在2003年至2007年以倍數上升,但是相對全世界,中國所佔的份額仍然微少。於2006年,以流量計,中國不包括在金融業的對外投資佔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1.32%,包括金融業投資在內則佔1.74%。以存量計,包括金融業的對外投資佔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總額0.73%。
不過,如果以增長幅度而言,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額無論以流量或存量計,均以倍數超越全球的增長幅度。
突顯對採礦石油業需求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以存量計,於2006年主要為亞洲其他國家(479億美元)及拉丁美洲(197億美元),第三位為非洲(26億美元),歐洲及北美洲分別佔第四及第五位,投資存量分別為23億美元及16億美元,最後為澳洲,9億美元。
在行業的分布方面,則以服務業為主,其次為採礦及石油業。於2006年,差不多七成的投資存量都集中在服務業,採礦及石油業,佔近二成。
從以上的數字,引發出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首先,美國及歐洲是中國的最大出口市場,於本年頭六個月,中國出口至歐洲貨品總值為1.3萬億美元,至美國為1.1萬億美元。假如加上經過香港的幾千億美元轉口出口,中國輸往美歐的出口就更多了。相對而言,中國對美國少於16億美元的投資存量及對歐洲的23億美元投資存量實在很少。這是否意味着中國對歐美的直接投資存在很大擴張的空間呢?
中國投到南美洲的直接投資相當可觀,但大部分都是投到該洲的開曼群島和維京群島兩個避稅港。這些避稅港是不少企業的註冊地點和投資中轉站,那麼這些資金究竟真正去了那裏呢?有人估計這些資金部分可能轉投回國內,但確實是否如此則有待查考。
至於投向非洲的投資,極大可能應用在資源的開採方面。對於處於高速發展中的中國而言,它近兩成的對外直接投資投到採礦及石油業,突顯了中國對這方面的需求。世界列強對非洲資源的控制,沒有對其他地區的牢固,所以非洲對中國來說更有着重要的特殊角色。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高度集中在服務業,特別是貿易相關的服務業,主要原因之一是輔助中國的出口。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在製造業上有着成本、勞動力以及生產設施等的優勢。所以在國內生產,然後出口外地,應該是成本低而利潤高的做法。然而,如果參照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這一做法不一定能夠持久。原因是這些貨品的入口國家,很有可能會要求出口國要在當地設立生產線,為當地社會的就業和生產作出貢獻,又或乾脆實行配額限制,逼本來依靠出口的企業改成在出口市場當地生產。因此,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未來,在企業技術縮短和歐美企業的差距後,可能也要考慮把部分製造轉移到出口國去。也就是說,中國整體的對外直接投資,可能從集中的服務業分散到製造業和其他經濟部門。
外圍經濟的影響
由於中國與歐美之間經濟上相互交織的關係,歐美經濟體的放慢對中國有一定的影響。不利的影響則包括了經濟下滑可能引發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歷史上例子比比皆是。另外,中國出口市場疲弱,也會打擊中國本土產業,而導致種種關連的問題。
歐美經濟體的放慢也帶來正面影響,包括投資機會的增加。在美國次按危機引起的資金短缺惡化之前,美國政府對於主權基金和有政府背景的外國企業懷有戒心,並對它們的投資設置障礙。在現金短缺而投資銀行急需增資的情況下,政府放鬆對外來投資的限制,例如美國允許主要投資銀行接受主權基金的股權投資。另外,以前相對昂貴的資產的價格也可能回落到較便宜的水平。
不過,是不是真的能檢到便宜貨,還得看時機和眼光,企業也必須自我評估手頭現金流,避免為了揀便宜貨而承受重創。不過,這些都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路上難免遇上的一些問題而已。如果按照我和合作者馬茲暉博士的研究和預測,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可於2010年達到270億美元,在2015年達到500億美元。如果按照日本及韓國的經驗,數字還要高一些。
是否過份樂觀?奧運金牌數字可能有些啟發。1984年中國重返奧運,拿了15面金牌,時為美國天下,獨取83面金牌。如果當時有人說中國要取代美國成為金牌霸主,可能會被評為春秋大夢。但2008年京奧的結果,中國以51面金牌,力壓美國的36面,足證中國的發展潛力是驚人的。
「解牛集」作者包括:
鄭國漢 (科大商學院署理院長)
雷鼎鳴 (科大商學院經濟系教授及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梁兆輝 (科大商學院經濟系教授,芝加哥大學博士)
陳家樂 (科大商學院財務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
李家濤 (科大商學院組織管理學系教授及系主任)
顏至宏 (科大商學院財務系教授)
徐岩 (科大商學院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管理學系副教授)
陳建文 (科大商學院會計學系系主任)

陶冬:中央政策為保「八」轉風

陶冬:中央政策為保「八」轉風投資組
人民銀行前日公布了今年第三季度五千戶企業調查滙總分析顯示,反映宏觀經濟熱度指數顯著回落,企業家對下季度經濟存走勢向下的預期,進一步增強出口訂單景氣度持續回落,國內訂單景氣度首現大幅下降,受石油加工和電氣熱行業的影響,企業總體盈利能力有所減弱,企業存貨特別是原材料佔用資金增加提高,導致企業資金流動受阻,支付能力下降。
顯然,這個調查結果回應了之所以人行較早前調整貨幣政策的因由。今期中策外論相約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接受訪問,討論中國經濟目前運行的狀態。
高速發展動力消逝
陶冬是較早一批認為中國經濟面臨增長困境的經濟學家之一。他說:「中國正面臨最近十年最大的經濟放緩,政府必須轉變態度,為保『八』而戰。」
他指出,這些觀點並非空談,在投資、消費及出口這三個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以及房地產的滑落,近期的經濟運行已經顯現出一些很明顯的徵象,反映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已失去。
陶冬表示,在奧運期間,中國出現的反高潮是令很多人感到意外。陶冬在其博客中寫道:「最令人跌破眼鏡的,不是中國高達五十一面的金牌,也不是劉翔的退賽,而是北京以外各地空空如也的酒店和飛機。中國大幅收緊簽證限制,外籍遊客(非奧運)入境人數暴跌,商務客更少了近九成;五星級酒店入住率低至僅10%至20%,外灘邊高級餐館據說一晚只能做一兩桌生意。普通市民更關注奧運賽況,生意爆滿的不是奧運概念的食肆『全聚德』,而是外賣晚餐。旅遊銷情並不理想,不過中文網站的點擊率卻飆升。」
他進一步指出,近來汽車與房地產銷情頗為慘淡,工業生產也明顯下滑,領先指標PMI(採購經理指數)更在7、8月連續兩個月不到48水平。低於50水平的PMI數字,意味着經濟活動由擴張轉為收縮,反映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目前可能低過8%。如果說以上這些都是奧運效應,那麽從電力數字來看,全國發電/電力消費在7月份增長6.6%,繼6月之後再次明顯回落,表明經濟運行狀態正在放緩。
前景展望信心回落
據瑞信的調查發現,北京七月發電率下降0.4%,天津、河北也大幅放緩,這些應該與奧運期間減少工業生產、清潔空氣有關。但是廣東省7月發電率也下降3.5%,福建下降2.7%,這些地區基本與奧運會沒有關聯。事實上中國三十個省市中三分之二的電力消費在7月份增長都慢過今年上半年,陶冬相信大多數與奧運無關。
如果要點出中國經濟運行中的困難,不得不提廣東省面對的產業空心化問題。陶冬在去年就提出了廣東出現產業空心化。他回憶,當他的報告出來之後,中國的《南方都市報》連續寫了一個星期的特稿來反擊他的觀點,甚至涉及人身攻擊。他認為廣東省官員如果持續這樣無知,不肯正視問題,無可避免的是經濟硬着陸。
續放寬信貸額度
瑞信研究部近期曾向一百三十八家上市公司作出問卷調查,多數公司認為中國經濟在放緩。29%的受訪者認為海外市場放緩明顯,27%指向珠三角地區,25%指向長三角地區,而只有11%的人認為北京所在的華北地區是經濟放緩的重災區。當被問及何時經營環境可以改善時,僅有13%的公司說今年年底之前,33%認為明年情況可以好轉,有41%的受訪公司認為目前經濟「能見度」太差,無法預測經濟好轉的時間。
陶冬謂:「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我從事中國研究十四年來首次出現經濟『能見度』這麽低,大家對未來存在不確定想法。」
一貫對中國經濟及市場充滿信心的上市公司,給出如此不確定答案,無疑是超乎意料,反映信心不足,投資自然減少。
貨幣政策的放鬆是反映了中國政府正逐漸地承認,前景的風險在於經濟增長。因此陶冬認為存款準備金率年內有下調空間,放寬信貸額度有進一步必要。近期人民幣滙率持平,並不排除兌美元小幅貶值。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利息稅和出口退稅均可能出現調整。
他認為這是溫家寶總理自2003年上任以來,可能首次(SARS期間除外)真正需要為保持8%的經濟增長而戰。可是筆者不經意問到,為什麽要保「八」呢?難道7%或者是6%的增長是有很大的危機?
陶冬說:「事實上,我也不知道8%的GDP有什麽特別,難道是中國真的對這個數字這麽迷信嗎?不過,一般分析認為一旦中國的經濟增長低於8%,那麽就會出現就業、民生等等社會問題,政府也默認這個市場觀點。」
基建只能穩定經濟
其實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頭馬車分別為投資、出口及消費,並不是那麽容易地出現反彈。他指出,中國政府最直接的辦法是加快基建投資的速度,並相信新一輪基建投資會逐步展開.基建可以將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穩定在9%左右,但無法獨立拉動經濟加速發展。
基建從規劃到拍板再到動遷,需要幾年時間,並不是幾千億資金扔下去,即時可以產生經濟拉動的效應。更重要的是,基建拉動的經濟增長成效,無法與消費及出口拉動經濟之情況作相比。基建所帶來的企業盈利增長,也無法與消費及出口拉動所得的盈利相比。
他進一步指出,雖然中國政府不缺錢,但是也不要忘記在1995年中國出現巨大的貿易赤字,當時銀行的壞賬飆升,地方政府對中央的財政收入貢獻都嚴重「縮水」。憑着中國的財政收支和外滙儲備,中國可以做兩年、三年的財政刺激方案,但是這並不是長久之計。不要忘記很多基建都是由地方政府推動,而地方政府最大的財政收入是出讓土地,在房地產業不景氣的周期裏,開發商並不敢大舉買地,地方財政收入自然「縮水」。
步入半自由化趨勢
當前中國經濟面對巨大的困難,那麽我們應該怎麽做呢?陶冬認為,首先不管經濟增長是多少,只要是在8%到10%之間,都是健康,而且回落也許是好事,不要過度反應。
其次,消費者信心、出口貿易或者是房地產,至少要有一個引擎開動,帶領經濟發展進入另一個階段。單靠基建,只能穩定經濟,並不可以刺激增長。
中國的房地產業蓬勃發展是由住房改革引起,現在樓市無可避免地經歷新一輪洗牌,伴隨的是政策也出現了分水嶺,雖然政府不會認錯,但是政策方向已經改變,建立在出口衰退和中小企業盈利下滑的預期大前提下,一旦樓市和股市如果進一步下滑,消費數字回落,相信政府的干預將會更加積極。
陶冬認為全世界的政府都在干預市場,連香港這麽自由的經濟體制,在不干預政策的前面,也被指加上「積極」二字。之前中國面對股市的回落,採取放任的態度,比起很多國家的干預都還要「資本主義」。中國將走向半自由經濟,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是不會變的。

畢老林- 金庸.金融

八號風球高掛,昨天回到公司已渾身濕透。翻閱是日《信報》,發現本欄下端「人物.萬象」借雷曼事件介紹南韓金融業新貴朴鉉柱。老畢在9月號《彭博》雜誌讀過這位基金集團創辦人的事迹,「人物.萬象」引史籍及學者之見,與《彭博》專題(主要根據美國人類學家韋瑟福德〔Jack Weatherford〕的學說為文)有關蒙古帝國的論述頗有針鋒相對之意。副文則以金庸名著《射鵰英雄傳》作骨幹,老畢也來湊湊熱鬧,借金庸論金融。
《射鵰》原著老畢看過不下五、六遍,論鍾愛不如《倚天》。然而,《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一脈相承,郭靖隨蒙古大軍攻克花剌子模都城撒麻爾幹時,蒙古人尚未入主中土,但大宋氣數已盡;及至《神鵰》,郭靖夫婦死守襄陽,宋朝頃刻覆亡。到郭家二小姐郭襄雲遊四海,於嵩山少林寺巧遇張君寶(三丰),為《倚天》揭開序幕時,蒙古人早已統治中原。
《射鵰》三步曲的歷史背景,跟「人物.萬象」論述蒙古帝國興衰的一節,頗有絲絲入扣之妙。文中提到,整個帝國由「黃金家族」和「地方貴族」兩大權力核心支撑;成吉思汗去世後,子孫多次爭奪大汗寶座,至忽必烈即位,鐵木真後人建立的「四大汗國」實際上已脫離元朝管治。
《倚天》裏張無忌率領明教抗元,教眾中有後來成為明朝開國之君的朱元璋。由此可見,「人物.萬象」中蒙古帝國高層統治能力漸失,地方貴族之間爭鬥不斷,促成帝國土崩瓦解那段引述,與《倚天》的歷史背景大致脗合;也就是說,當張無忌與蒙古郡主趙敏「擦出火花」之時,離漢室光復之期已不遠。
自言以一代天驕為師的南韓「金融先鋒」朴鉉柱,對港人來說也許比較陌生,但這位未來資產管理集團(Mirae Asset Investment Management)創辦人,在韓國國內卻家傳戶曉無人不識。老畢認為,朴氏在南韓金融界所以能冒出頭來,非因其投資績效特別驕人,而在於經他大力推廣後,韓國人改變了亞洲金融風暴前視投資如賭博的文化。基金行業在南韓興起,朴鉉柱應記一功。
然而,從未來集團的買賣紀錄來看,朴氏對市場的觸覺恐怕不如羅耕。根據「人物.萬象」的介紹,未來集團在去年10月和11月增持國航(753)、香港中旅(308)等中資股。朴鉉柱大手掃貨期間,正值港股「直通車」概念熱火朝天之時,恒指亦大約在那段時間見頂。他於今年4、5月間繼續追捧中資股,買入包括昨天復牌後跌逾六成的蒙牛乳業(2319,在「毒奶」事件前是否已及時抽身不得而知)等內地企業股票,戰績如何,不提也罷。
朴氏改變了南韓投資大眾喜短炒惡長揸的習性,但他自己卻在升市時緊隨羊群,跌市時賤價清貨,與鄧普頓、畢非德等「價值投資者」顯非同一類人。
這位出身寒微的韓國基金界紅人,據說自幼醉心《君王論》及名人傳記,足見大志始於微時。然而,從朴鉉柱一再高買低賣、進退失據來看,這個高麗大學商學院院長張夏城口中的「大韓金融業傳奇」,跟不讀書不識字卻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蒙古大汗相比,恐怕用天差地遠亦不足形容。

陸文 - 金融市場信心待復 市況回吐不宜過淡

美國政府為金融業的「包底」方案尚未能為市場提供穩定信心作用,市場關注在立法前再有金融機構倒閉,而信貸依然緊張,令美股再錄3.27%跌幅,拖累早兩個交易天由低位回升3000點的港股趁機回吐,相對台灣與南韓股市反彈予人弱勢,不排除有海外基金持續利用本地是全球少數未禁止沽空的股市作套戥。不過,本欄維持預期今次反彈未休,昨天港股雖有3.87%跌幅,恒指收報18872點,國企指數跌幅逾5%,但成交額已回落至643.7億元,從早前反彈急者回吐大,全日低位收市者眾,符合不少短線炒反彈者「計數」,沽空活動略見減少,預期恒指有望在18400點附近形成支持區,當然目前左右港股源頭來自海外,本港投資者入市意興闌珊下,令短線市況預測性頗低。事實現水平大部分股份累積跌幅已大,應有一定承接支持能耐。
隨着昨天颶風黑格比威脅本港,美股下跌而A股亦扭轉近期升勢,市場拆倉活動持續;早前指出反彈部分受惠補淡倉,一旦市況回順這方面購買力大減,反之累股票據的技術沽壓持續,美元弱勢,兌人民幣亦明顯下降,予人有資金流走之感。目前談論股市還要看外圍氣候轉變,且看美國財長及聯邦儲備局主席在國會的聽證回響,目前包括英國在內,依然為市場注資維持信貸信心,未來一段日子各國將積極為金融市場這手術枱上病人輸血,能否順利推出手術室,未來一周是重要時刻,筆者維持審慎樂觀態度,不過,未來疑慮勢難消。今次金融風暴絕不會如黑格比襲港來去匆匆呢!
通縮下商品「冇運行」
金價回升至每盎斯900美元,一如油價重返每桶百美元,其他商品價格亦見回升,市場關注美國未來要大量舉債及印銀紙,令美元中長線持續貶值,擔心高通脹重臨,黃金更具備資金避難保值作用;不過,過往一段日子對未來經濟發展分析,明顯是朝向全球甚至中國亦出現經濟放緩,部分出現衰退機會增加,美國在確保美元不致大幅貶值避免日後失卻舉債能力,一旦石油與商品股價格升高將促使需求放緩,抑壓高通脹出現,形成目前貴金屬及油價上升不能持久,一旦美國國會順利通過7000億美元穩定市場方案及其他刺激經濟措施,這批商品價格將回順。昨天紫金(2899)、靈寶(3330)及招金(1818)均逆市上升,但過往亦跟隨上升的江西銅業(358)下跌14%,部分受高盛唱淡,卻反映未來經濟放緩影響銅業需求減少,加上巴西要求調升鋼沙價格令,鞍鋼(347)與馬鋼(323)分別下跌13%及7%,顯示內地經濟亦進入增長收縮疑慮。
另一批超賣炒反彈的弱勢行業股亦見回吐急現象,內地有母公司回購的中遠洋(1919)、中海發展(1138)分別下跌11%及15%,內房股全面下跌7%至14%,世茂房產(813)跌14%,中國海外發展(688)下跌7%,近日一批觀察內地樓市的報告,正紛紛顯示發展商以不同方式減價促銷套現,各地區樓價下跌數目有明顯上升,只有北京、天津地區尚能企穩,但未來新增售樓數目正大幅增加,令買家觀望意濃,目前正期待明年年初銀行再有按揭信貸為發展商解決燃眉之急,但明年年中是內地樓市洗倉高峰期的機會很大,早前已指出炒反彈以跌幅大者較利短線,但弱勢股中線看淡,反彈較利作減磅回吐。
蒙牛反映行業風險
另一批有憧憬母公司增持及回購概念者,被滙金點名增持的工行(1398)、建行(939)及中行(3988),前兩者A股有進賬,但H股卻見回落;中石油(857)獲國際油價上升及母公司增持三千萬股A股,逆市上升3.87%,亦有中煤能源(1898)母公司增持四百多萬股A股,但市場認為初步政府為求穩定市場信心為主,有官員更指出國家是無能力救股市,不過,相信中國在國慶前後有望進一步推出穩定經濟及企業的寬鬆措施,令現水平的中資及A股不太冷呢!
蒙牛乳業(2319)復牌被基金洗倉屬意料中事,低見6.85元後有博反彈買盤,一度見9.5元高位,收報7.95元,較停牌前20元,下跌60.25%,交投異常活躍,全日平均成交價約8元水平,是否具值博率,還要看今次毒奶事件構成影響的持續性。事實市場尚未能掌握其可能要承擔的賠償,包括顧客以至其他供應業務可能涉及的訴訟。集團尚持約20億元資金可供其維持運作,但其品牌效應已消減,卻反映食品行業早已存在的行業風險,在生產銷售整個過程可能出錯的風險,亦是原先不能單以其盈利與市場增長作為評估其投資價值,予其二十、三十倍市盈率。
事實行業風險在其他上市公司亦存在,今年濠賭股累積跌幅頗大,亦是反映其受內地收緊簽證措施,配合銀行融資緊張等因素所影響,均令這批高增長股大幅貶值,回顧去年大批行業龍頭股受惠周期性興旺下,市盈率炒至五十、六十倍,今日眼見這批紙業、商品,以至內房股股價跌幅低殘,與去年截然是兩個世界感覺。

里昂:金融危機明年更惡劣

里昂經濟研究部主管裴思偉(Eric Fishwick)認為,美國受信貸危機拖累,估計仍要一段時間復原,當地經濟明年會比今年差;亞洲經濟亦受信貸破壞及「負財富效應」影響,而全球金融危機明年料更為惡劣,最快要到二○一○年才有轉機。
裴思偉昨天在《第十五屆里昂投資者論壇2008》記者會上指出,美國經濟回復的關鍵,在於個人信貸還款情況、樓市能否穩定,以及勞工市場就業狀況有否改善,但目前在這三方面都未見有即時令經濟復甦的條件。
美國推出七千億美元救市方案,他認為目前難以斷定是否有效,但相信可紓緩市場資金壓力;救市方案相信較着重解決金融企業問題,並非照顧到一般家庭,特別是解決他們的負債問題,到期未付的比率仍高,故對改善整體經濟料成效有限。
他表示,中東油元及各國主權基金確實增加了併購機會,但相信它們未必會立即出手「接住正在跌下來的刀」;況且在過去兩周已有很多大型金融機構出現併購,否則這些國家投資基金出手,只為國家服務及保衞價格。
歐洲目前佔中國出口約二成六,過往常有高增長,但裴思偉相信今年底起會開始放緩,明年更會進一步疲弱。過去歐羅較強,令亞洲出口歐洲的金融相關產品及服務在環球經濟不景氣下仍有增長,但隨着歐羅回落利好當地經濟,對亞洲各國的出口卻造成傷害。
近月內地以至亞洲區內資產價格貶值,削弱了個人的消費力,他估計中國會透過大型基建刺激經濟,但明年會受出口放緩所拖累;而工資增長及消費力亦會有所放緩,故維持內地明年經濟增長在百分之八水平,今年全年則估計有百分之十。
本港方面,因股市大幅下跌而產生「負財富效應」,市民減少消費之餘,由去年底開始出現的資金外流,亦會令本港經濟增速減慢,預計本地今年全年經濟增長為百分之四,明年則降至百分之二點一,惟已屬較樂觀的增長展望。
他解釋,本港受內地的影響極大,由於金融業增長有機會放慢,令資產價格下跌,加上L貨幣供應收縮都會繼續打擊消費意欲;而本地與珠三角的經濟關係密切,隨着內地出口企業受外圍經濟嚴重打擊,相信對本港經濟增長有直接影響

高盛大摩淡出投行 私募基金乘勢搶攻

2008年9月24日高盛大摩淡出投行 私募基金乘勢搶攻
高盛及摩根士丹利轉型為傳統商業銀行,意味華爾街五大行雄霸投資銀行業務的時代結束。不過,資金充足的私募基金和對沖基金,以至中小型獨立投行乘勢而起,希望填補大型投行淡出所騰出來的空間。
《華爾街日報》報道,私募基金百仕通主席兼行政總裁施瓦茨曼向旗下一千三百名員工發出電話留言,指出目前市況波動,資金緊絀,反而有利百仕通作業務拓展。他指出,華爾街近日事態「令大家感到不安」,但塵埃落定後,公司所有業務都會獲益。
專才覓食轉投細行
對沖基金Citadel Investment Group則正初步商討在銀行業擴展業務。消息人士指出,Citadel一直考慮設立新部門,專門為中型及大型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提供建議,這種業務一向是投行賴以為生的業務,甚少對沖基金涉足。
與此同時,Jefferies & Company、Lazard及Evercore Partners等中小型投行將與高盛及大摩競爭,為客戶提供併購顧問服務。這些中小型投行未有涉足按揭業務,故在目前的金融風暴中所受的打擊較小。
分析指出,大型投行業務整固時,小型投行以至基金或能得益,該些公司行事迅速靈巧,能夠為優秀人才提供吸引的工作環境。此外,基金的投資資金供應穩定,業務有一定規模,而且分散,足以借得更多資金。
弗吉尼亞大學財務學系教授威廉表示,部分華爾街高薪交易員及併購顧問或會逃亡至小型對沖基金及小型投行,形容這趨勢為「外判模式」,日後將更加明顯。
威廉指出,即使高盛及大摩最終與存款銀行合併,上述趨勢也不會改變,大型銀行業務架構愈是龐大,優秀專家將另覓門路,以保豐厚酬勞。
資金實力定成敗
然而,這並不意味對沖基金、私募基金及小型投行業務一片光明。市場人士指出,基礎薄弱的對沖基金將比雷曼兄弟等更不堪一擊。銀行借貸要求提高,加上市況波動,更多基金錄得虧損,最終淘汰更多表現不濟的基金。
此外,去年金融業疲弱,私募基金也同樣受困。雖然大型併購公司漸漸提高借貸額度,但它們進行槓桿併購時,仍須依賴大型銀行。百仕通股價自去年六月高位回落超過百分之五十,足以證明私募基金的困境。
Sterne, Agee & Lee分析員李爾認為,大型投行重整業務,中小型投行難以大大得益,若有任何風吹草動,預期中小型投行的市場佔有率反而會被大型投行侵蝕

滙金啟動三大內銀A股增持

滙金啟動三大內銀A股增持
代表中國政府對國有商業銀行行使股東權利的中央滙金公司,於二級市場的增持行動昨天終於浮出水面。工行(1398)、建行(939)和中行(3988)昨天先後發出內容幾乎完全一致的公告表示,獲悉滙金已在內地A股市場增持二百萬股,滙金計劃將於未來十二個月內以本身名義繼續在二級市場增持三大行的股份。根據三行昨天A股收市價計算,今次的增持行動,滙金最多耗資二千五百三十萬元(人民幣.下同),僅佔三行昨天A股成交總額八十六億五千萬元的極小部分(接近千分之三)。
料斥681億共增持2%
三行公告均未透露滙金增持的平均價格,亦不透露滙金今後十二個月的增持目標。
本報推測,以三行昨天收市價計算,並參考中石油集團等已公布的未來一年增持目標,若滙金今後十二個月(含已增持部分)對三行的增持總共為百分之二已發行股份,則共需付出約六百八十一億元代價。根據市場計算,中央滙金過去從所持有銀行獲得的股息收入約為九百億元。
多家央企獲股東增持
除了單邊印花稅和滙金注資,政府第三招救市中的大股東增持一項日前已拉開帷幕。繼前天中國石油(857)母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買入六千萬股A股之後;昨天,又有兩家央企上市公司獲大股東增持。
中煤集團在A股市場增持中煤能源四百零五萬股,佔增持後總股本的百分之零點零三。中煤集團亦計劃在未來一年內,視乎公司股價繼續在二級市場增持股份,累計增持比例不超過已發行股份的百分之二。
以昨天中煤能源A股收市價十一元二角二分計,中煤集團未來一年在增持上的花費不超過三十億元。本次增持後,中煤集團對上市公司的持股量由百分之五十七點五二上升至百分之五十七點五五。
中國重汽(3808)亦獲大股東增持。中國重汽維爾京群島於九月十九日、二十二日和二十三日分別增持上市公司四百一十二萬、三百五十二萬和四百二十二萬股,合共一千一百八十八萬股,佔總股本的百分之零點五二。母公司表示會繼續通過公開市場增持公司的股份。
此外,受外圍股市重挫拖累,加上獲利回吐盤湧現,上證綜指昨天下跌百分之一點五六或三十五點,收報二二○一點,成交縮減至七百七十三億元;深證綜指收報五百八十四點,急跌百分之五點五。
「一保一控」要堅持
原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接受內地一訪問節目時表示,中央提出的「一保一控」方針一定要堅持,再依據實際情況作出調整。他認為,「大小非」減持在股市下跌時對股市會有影響。但實際上在股市上漲時,可沒有看到多大影響,故最終仍涉及投資者信心問題。
此外,中國中材(1893)昨天於港交所(388)公告中表示,旗下A股公司中材國際因重大資產重組停牌,預計不超過三十天,以避免股價波動。此前,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多次表態,將加快中央企業的重組速度。到二○一○年,央企的數量將由目前的一百四十七家減少到八十到一百戶

高盛大摩淡出投行 私募基金乘勢搶攻

高盛大摩淡出投行 私募基金乘勢搶攻
高盛及摩根士丹利轉型為傳統商業銀行,意味華爾街五大行雄霸投資銀行業務的時代結束。不過,資金充足的私募基金和對沖基金,以至中小型獨立投行乘勢而起,希望填補大型投行淡出所騰出來的空間。
《華爾街日報》報道,私募基金百仕通主席兼行政總裁施瓦茨曼向旗下一千三百名員工發出電話留言,指出目前市況波動,資金緊絀,反而有利百仕通作業務拓展。他指出,華爾街近日事態「令大家感到不安」,但塵埃落定後,公司所有業務都會獲益。
專才覓食轉投細行
對沖基金Citadel Investment Group則正初步商討在銀行業擴展業務。消息人士指出,Citadel一直考慮設立新部門,專門為中型及大型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提供建議,這種業務一向是投行賴以為生的業務,甚少對沖基金涉足。
與此同時,Jefferies & Company、Lazard及Evercore Partners等中小型投行將與高盛及大摩競爭,為客戶提供併購顧問服務。這些中小型投行未有涉足按揭業務,故在目前的金融風暴中所受的打擊較小。
分析指出,大型投行業務整固時,小型投行以至基金或能得益,該些公司行事迅速靈巧,能夠為優秀人才提供吸引的工作環境。此外,基金的投資資金供應穩定,業務有一定規模,而且分散,足以借得更多資金。
弗吉尼亞大學財務學系教授威廉表示,部分華爾街高薪交易員及併購顧問或會逃亡至小型對沖基金及小型投行,形容這趨勢為「外判模式」,日後將更加明顯。
威廉指出,即使高盛及大摩最終與存款銀行合併,上述趨勢也不會改變,大型銀行業務架構愈是龐大,優秀專家將另覓門路,以保豐厚酬勞。
資金實力定成敗
然而,這並不意味對沖基金、私募基金及小型投行業務一片光明。市場人士指出,基礎薄弱的對沖基金將比雷曼兄弟等更不堪一擊。銀行借貸要求提高,加上市況波動,更多基金錄得虧損,最終淘汰更多表現不濟的基金。
此外,去年金融業疲弱,私募基金也同樣受困。雖然大型併購公司漸漸提高借貸額度,但它們進行槓桿併購時,仍須依賴大型銀行。百仕通股價自去年六月高位回落超過百分之五十,足以證明私募基金的困境。
Sterne, Agee & Lee分析員李爾認為,大型投行重整業務,中小型投行難以大大得益,若有任何風吹草動,預期中小型投行的市場佔有率反而會被大型投行侵蝕

美兩黨強烈質疑救市方案

美兩黨強烈質疑救市方案
華府的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在國會遇到極大阻力,民主共和兩黨均有大量議員質疑應否迅速通過方案。聯儲局主席貝南奇【圖】及美國財長保爾森昨天警告,若果不從速推出方案,後果將非常嚴重。
貝南奇昨天在參議院銀行委員會會議上發言時說,國會必須盡快通過救市法案,以穩定金融市場,否則金融市場將出現非常嚴重的後果,美國更可能出現衰退、失業率上升及按揭斷供個案增加。他指出,環球金融市場仍面對非比尋常的巨大壓力。
保爾森亦警告,金融市場動盪已波及美國經濟,美國政府必須採取果斷及更深層的行動,根本及全面地對付問題癥結。
然而,國會未肯讓步。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多德表示,議員必須制定條例,限制受助企業高層的薪酬,否則難以向選民交代;並形容救市計劃範圍廣泛,但欠缺詳情,是前所未見,令人震驚。民主黨人亦要求救市計劃同時協助業主供樓,企業須以股權換取政府的援助。
共和黨議員同樣不滿方案。華府出動副總統切尼接見部分共和黨議員,但有議員仍強烈反對,表示上帝用七天創造萬物,不代表國會用七天便通過法例。
市場人士預期,關於救市方案的爭拗將擾攘數周。Point View Financial Services投資總監迪策指出,美國公眾不相信救市方案,懷疑計劃是否需要,更害怕其代價。
美股昨天受科技股有買盤吸納刺激,早段上揚逾百點,但升幅隨後收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中段上升43.89,報11059.58;納斯特綜合指數上升8.74,報2187.72;標準普爾五百指數上升2.19,報1209.28。
標普科技指數上周下跌1.4%,市盈率跌至十七點六倍,是1995年以來最低水平。微軟宣布回購400億美元股份,刺激股價上升2.6%;昇陽電腦急升4.1%;戴爾電腦亦上升4%。
周一急挫12%的標普金融股昨天在買盤吸納下反彈1.4%,其中富國銀行升幅最為顯著,達2.1%。
美國救市方案效用受到質疑,油價昨天回順。紐約11月份期油下跌85美仙,報每桶108.52美元。紐約10月份期油周一急升16.37美元收市,並曾升逾25美元

余錦賢 - 公民黨「雷曼三部曲」

公民黨「雷曼三部曲」余錦賢
當黑格比遇着公民黨,可會令你想起急驚風遇着慢郎中?
公民黨本擬於昨天傍晚開執委會商討跟進「雷曼風暴」,殊不知卻遇上黑格比風暴,以致開不成會,疑似強化公民黨在處理雷曼「苦主」事宜上的慢郎中作風。
卻其實,公民黨並非一如外界傳言所云,對那些「苦主」的申訴婉言相拒,而是默默耕耘,且已分為三部曲處理。
第一部曲是即時跟進「苦主」的申訴,不過不是民主黨般用腳(搞遊行),而是用腦。據悉,這陣子,已有數百名「苦主」找過他們,以港島支部及九東支部為最大宗,也就是說余若薇、陳淑莊、梁家傑一直都有跟進。他們的跟進方法較為專業,首先要收集「苦主」的投資計劃書(prospectus),然後按性質分類,再做實證研究,釐清哪個環節出問題(例如櫃枱買賣〔OTC, Over-The-Counter〕有否出岔子、買賣手續是否太兒戲等),總之要看到有幾仔細得幾仔細,爬梳定當後才轉介給金管局和證監會。公民黨中人認為,若連「專業投資者」和「非專業投資者」這兩個基本概念都分不清就貿然「上街」,恐怕不是他們的那杯茶。更何況,「上街」並非他們的「專長」,那就讓甘乃威威威好了。
第二部曲是研究監管政策的改動。這是公民黨的主打,且已邀請業內專家為他們作簡報,參詳目前的監管政策有何漏洞,以及有什麼必須改善的地方。若他們認為思慮尚算周全的話,就會開記招,提出優化監管政策的建議。
第三部曲則是深入探討現行法例是否過於寬鬆,以至整個監管體系是否出了本質上的問題。假如結論是肯定的,那就開記招,引發全城關注。他們認為,這才是公民黨最應做的事。更何況,他們評估,「雷曼風暴」有排吹,毋須急於一時。
明天晚上七時半,他們就約了幾十位雷曼「苦主」的代表(例如業已組織起來的杏花邨)在灣仔公民黨總部開會,向這些「苦主」分析細節,商討進一步對策。如此看來,民主黨和公民黨疑似出現「自然分工」,正是:民主黨「動之以情」,公民黨「明之以理」。
當然,稍為懂事者絕不會以甘乃威在「雷曼風暴」中忽然主演「迷債議員」,以至李華明在「奶粉風波」中繼續扮演「孭帶議員」,而判定民主黨在當前兩大城市熱話中大獲全勝。興許,關於幫助雷曼「苦主」,通俗的比喻就是一場足球賽事,上半場民主黨領先,下半場公民黨扳平,甚至反超前!

練乙錚 - 奸商庸官外國品牌與港人食品第三世界化

奸商庸官外國品牌與港人食品第三世界化練乙錚
毒奶在內地引起民憤,中央政府快速更換了三鹿公司所在地的河北省石家莊市委書記,又讓國家質檢局長李長江下馬(官方說法是李「引咎辭職」)。李掌質檢局七年,把關不力,以至近年國內外消費者對國產貨品質量和安全都有「微言」,故他下台,網民稱快;不過,內地人十分不滿的另一高官─衞生部黨委書記、副部長高強,國務院卻未採行動。高是零三年因非典事件擢升的幹部;當時衞生部長張文康被免職,空缺名義上由剛任副總理的吳儀兼替,實際工作則由原國務院副秘之一的高強負責,銜頭是常務副部長;零五年吳儀交出部長銜,由高接替。高搞會計出身,不懂衞生業務,當了兩年便降回副部長職位,顯然是個庸才。現在接替李長江任質檢局長的是王勇;姓王名勇,中國大概有幾百萬個,此王勇和高強一樣,此前也是國務院的一個副秘,主要是黨工背景,李克強下屬,今年川震和京奧都有他在現場巡視工作的報道,大概是個「高級二打六」。在此關鍵時刻,中國最需要一個有口碑、能過硬的人負責重新樹立「中國品牌」形象、把住質檢關口,但這樣的一個人北京找不到,任命一個王勇,興許又是一個高強。中央人事,港人無容置喙,表過不提。
毒奶震動中外,其中猶以直接輸入國內生產奶粉和奶液的國家尤甚,包括非洲的加篷、布侖第、也門,以及亞洲的緬甸、孟加拉。這些都是第三世界國家,香港在進口奶品上與此五國比肩,反映近三十年來香港中下階層人士食的方面出現第三世界化。幾十年前,大陸出口香港的食品還比較少,香港人除了吃本地生產的食物,還進口大量第一、二世界產品;窮苦家庭的父母,縱節衣縮食,也買西方出品的奶類產品哺餵幼兒,因為別無選擇。內地改革開放之後,大陸食品很快取得全港中下階層市場(富人向高級辦館訂購外國進口食品,少吃大陸貨)。中國經濟發展快,尤其沿岸大城市不少地方已可媲美第一世界,但生產糧食的農業地區,社會形態和衞生標準較接近第三世界,故近年不斷出現食物污染、含毒,並不出奇;香港輸入大陸食品,檔次雖已較內地一般人食用的高,但質量的一些方面比起幾十年前有所下降,實屬必然。大陸食品種類豐富,價錢便宜,的確帶給香港中下家庭很多以前難得的享受,故上述發展總的來說是好的;問題是香港(商界、消費者、政府)有沒有因應這個食物質量第三世界化而不斷提高對進口食品的質量監測,以保證在此變化之中,中下階層能享其利而不受其害?其實問題不局限於食品,大陸一些其他產品也有嚴重質量問題,最近國內出現「毒校服」(染料致癌)、「毒梳化」(過量乾燥劑引致皮膚病),等等;此類非食物內地產品,香港亦大量進口。為保中下階層消費者安全,香港社會實有必要以非市場手法加強消費品質檢!(從經濟理論看,質量不容易觀察,故自由競爭市場提供的質量一般偏低;名牌效應或可自動解決部分問題,但很多食品並無品牌,或良好品牌尚未建立,大陸食品尤其如此,故市場之外的嚴格質檢手段,在香港亦特別有其必要。)
內地廠商為提高質量,不少夥拍西方名牌合作生產,但毒奶事件證明,此法亦不盡有效:雀巢(Nestle)是瑞士名牌,恒天然(Fonterra,三鹿的 43% 合作夥伴)是紐西蘭名牌,二者都享譽國際,但在大陸生產,依然出問題。橘逾淮則枳,原因很複雜,有自然的「水土不服」,外國那一套生產管理特別是品質管理,放到中國不一定馬上適合,需要調校;有人力和原料方面的質量差,需要時間改善;還有外國公司見中國市場規管落後、消費者權力低落、環保意識薄弱、貪污機會多,遂以各種惡劣手法降低質量節省成本。關於後者,國內(及香港)消費者尤應特別注意,筆者試以恒天然為例稍作分析。
三鹿奶品含毒最高,故消費者受害最快,出事之後,三鹿於八月二日告知恒天然,後者於八月十四日轉告紐國駐北京大使館,大使於九月二日通知紐西蘭政府,最後由紐國首相 Helen Clark 於九月九日通知中國政府,始被揭發。過程當中,恒天然和紐國駐華大使行動緩慢,此點在紐國廣受批評。恒天然辯說的重點是「入鄉應問俗」,認為在三鹿及河北省地方政府都不願公開處理事件的情況下,不能用單方面把事件捅破的西方方式處理;紐國輿論則認為這是恒天然為了保護自己在華商業利益、維繫已建立的在華政商關係,不惜犧牲中國消費者(特別是嬰兒)的不道德做法,到頭來卻損害了自己公司和紐西蘭品牌。這無疑是一針見血的批評。外國公司有外國公司的算盤,中國消費者的利益還是要由自己來保護,不能迷信外國品牌;這應是毒奶事件的教訓之一。

林行止 - 三本與金錢無關的好書

三本與金錢無關的好書林行止
一、
值此選舉低溫(不足半數選民投票,只能說是低溫吧)未完全冷卻之際,中文大學政治學者蔡子強的《政治化妝大拆解》(上書局「好香港文庫」,二○○八年),是值得向各位推薦的良書。作者文筆簡明流暢,全書一百六十五頁,可一口氣讀畢;以這樣的「低成本」而能增進對「政治化妝術」進而對整個政治生態的理解,何樂而不讀!
蔡氏不僅學有所長,且對本地實際政治有深刻認識,其所寫雖與本地(及台灣)政治沒有直接關係,卻留下許多讓讀者「代入」的空間,對香港政治餘情未了特別是對「政治化妝」(spin)真相有興趣者,不應錯過;至於「政治化妝師」(spin doctor)的作用,在〈布殊連任大功臣〉一節有詳細剖析,它讓我們知道,一流「化妝師」有不必顛倒是非黑白而能扭轉乾坤的功力!書中引美國作家克拉克對政治家與政客的定義,扼要中肯,應為上進從政者的「座右銘」:「(一個)政治家,心之所繫是下一代;而(一個)政客,盤算的卻是下一次選舉。」
本書尚有不少精言警句,政圈中人也許應該背誦。不過,和大部分評論者一樣,蔡子強對向來佔據公共知識分子平台制高點的自由主義分子想當然地批評其實是「抹黑」小布殊的話照單全收,這些存有偏見的論斷顯然並不準確。事實上,小布殊絕不是「人所共知的庸材」,亦非IQ零蛋,求學時更不是「只識得搞舞會」(頁九十)。金維宜八月二十一日據加拿大報章資料所寫的〈這位總統會扮豬〉,比較接近事實,它指小布殊被人取笑不回應,不拿成績表出來對質(小布殊智商一百二十一、大學入學試〔(SAT)〕亦不差),笑罵由人,可是,在競爭最慘烈的政治市場勝出,他當了二任總統,可見他有過人的才具和謀略。小布殊也許無心國事(放心讓白宮幕僚辦妥),卻絕非愚蠢!
雖然是小冊子形式,本書印刷裝幀甚佳,甚是可喜;然而有不少錯字,如「剛正不訶」(頁一四六)、「日淅萎縮」(頁一五五)及「倖好中國」(頁一五八)等,宜於「再刷」時正之。
二、
去月逛誠品,購《經濟自然學》,原來是二○○七年七月十三日在這裏談及法蘭克那本筆者譯為《日常所見物事解惑》的書名直譯;對經濟學有興趣的讀者,本書不宜錯過,如今有了中譯(今年七月,大塊文化出版;這個月內已「三刷」),應該更加「方便」。
《經濟自然學》這個書名有點怪,不過,李明的譯文順暢可讀,加上法蘭克純熟地運用經濟學的機會成本及成本效益原則,參照人類學、企管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家的觀點,對日常百事作出具說服力的解釋,讀者於頓然明白「解惑」之餘,肯定會對經濟學發生興趣。換句話說,這類書籍真是有益有建設性。應該指出的是,法蘭克所寫的題目巨細無遺,五花八門,作為象牙塔學究,他哪來這麼多元的題材?原來這些題材大部分是他鼓勵學生提出並自我解釋(每篇限五百字),然後由他加工潤色成文。
可是,由於是學生「提問」,有的問題便顯得膚淺,根本是「多此一問」,比如「為什麼鯨(魚)有滅絕之虞而雞則沒有?」這種因產權界定不明確引起的「公地悲劇」,本報讀者早已瞭然於胸;事實上是,由於不知「業主」是誰,所有野生萬物都有滅絕的危機,為防患未然,最佳辦法當然是界定產權,但在現實上很難這樣做,最終引起政府的介入,且成效不差;遠的不說,如今政府規定每年一段特定時期為「休漁期」,便是無法可想下政府為漁業的長期利益而設計的可行辦法。政府這個「必要的暴君」,有些決策是不錯的。此外,本書又有一些問題,筆者以為沒有「正確」答案,比如在解釋「為何女裝的釦子在左側男裝在右側」,法蘭克認為「十七世紀鈕釦剛發明時,只用在有錢人的衣服上。當時的男性習慣自行穿衣,而女性則由傭人侍候更衣,因此釦子釘在左邊是方便慣用右手的傭人。至於男裝釦子位於右側,除了因為大多數男性是自己穿衣,也是因為右手拔出掛於臀部左側的佩劍時,比較不容易讓衣服絆住。……」
這種解釋粗看言之成理(原書頁二十七、譯書頁五十一),記得二○○七年七月十一日有線電視晚間新聞節目之後特別介紹何以男女衣服鈕扣左右有別(當為推介這本書的「鱔稿」),可見人們對天天重複做卻不明所以的事有興趣。然而,古時候有錢女性穿衣有女侍(maid)服其勞,她與女主人面對面,扣子在左用右手的女僕較方便,這種說法可以接受;可是,在十七世紀奴婢並無人權,何以裁縫要遷就女僕?還有,當年大都有貼身男僕(valet)的男主人,其馬甲(西裝背心)的「難穿度」與女性的胸衣不相伯仲,何以裁縫不遷就男僕?
女裝左鈕男裝右鈕的真正答案,有待學者─也許是研究成衣發展史的學者進一步發掘。
三、
英國醫療保健專業記者多布森的《死亡(也)可以治療》(R. Dobson:《Death Can be Cured》)出版後約一年,中譯在台灣面世(印刻出版社;二○○八年八月)。書名也許有故作驚人語之嫌,然而內容實用性強且引人入勝;譯者潘震澤曾任國立陽明大學生理部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現在美國奧克蘭大學護理學院任教,以學者身份翻譯記者的著作,「紆尊降貴」,實在難得—若非有嘉惠世人之志,筆者想不出何以學者會翻譯記者著作的理由。
本書是雜誌文章結集,因此題目繁多,而且像法蘭克的書談千奇百怪的經濟事象,它則解釋形形色色生理問題上的「迷思」,讀之可增廣知識;本書所提不少問題,比如「為什麼女人會叫床?」、「養狗婦女易得乳癌」、「現代馬桶(坐廁)有害人腿」及「皮鞋可以治病」以至多種都市病的源起與治療等等,都有趣有益健康;加以每篇文章最長不過千字,真正精悍易讀。
不過,本書亦有一些不足,如「高跟鞋導致精神病」說,早已被學者否定,二○○五年四月二十八日筆者寫〈匪夷所思成事實 精神分裂在足下〉,便為本港著名腦科醫師黃震遐為長文推翻;而本書提及的「男人不舉」,其實不是性無能陽痿而是年邁衰老的自然現象。
和法蘭克那本書連插圖不計索引二百一十八頁中譯變成無插圖的三百一十七頁一樣,本書亦由一百八十九頁擴大至二百七十一頁。中文應比英文「簡潔」,何以譯出的書都較原書厚約三分之一?

社評 - 自由議價方可杜絕「八折黨

自由議價方可杜絕「八折黨」
政府昨天批准的士加價,市區由落旗十六元加至十八元,車程九公里以內的跳表收費增至一點五元,其後減至一元,目的是「短途加、長途減」;據運輸及房屋局表示,了解的士業界尤其租車司機和車主司機近年營運成本大幅上漲,對營運狀況造成相當壓力,故准予加價。在當前通脹上升、各行各業經營成本都在上漲的環境下,有哪一個行業不在壓力之下艱苦經營,但為何其他公用事業以成本上漲為理由申請加價,政府要諸多刁難,但對的士業卻特別體恤關懷?此中的厚此薄彼及原則不一,其他交通機構及公用事業理應要求政府提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
如果說的士是「小眾」交通工具,影響民生不大,故此對加價申請可以較為寬鬆,此說顯然不能成立,因為據交通諮詢委員會提交的「的士營運檢討報告」(二○○八年六月六日)開宗明義指出:的士服務與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士雖然不是「公共」交通工具,卻為市民常用,否則其加價也毋須經政府批核。的士收費「長途減短途加」表面上看似合理,但其實大部分的士乘客都會受影響,因為據交諮會的報告顯示,乘坐的士四公里以下、市區的士收費在十六元至三十元(舊價計)的乘客,佔了百分之六十五點九五,長途客—十公里至十四公里,市區的士收費在七十二元至一百元的,僅佔百分之四點五九,所謂「長途減」的原則,受惠乘客比例其實極低。
自從九七年香港陷入亞洲金融風暴、本地經濟經歷了前所未見的漫長通縮期開始,香港什麼價格都曾經下調,唯獨的士收費從來沒有減過,一直「企硬」的結果,是「八折黨」橫行,乘客私底下與司機協議打折;這種「黑市價」大行其道的原因,正是原價收費偏高,的士寧收八折也願意,這種現象說明如果的士減價,生意其實「大有可為」;薄利多銷,是應付經營困境的民間智慧,政府不勸服的士業面對現實,反而批准他們加價,正如「林行止專欄」所言,高官的識見的確屬「有限公司」!
實施新收費後,現在約八十五元的車程收費仍然相若,八十五元以上的收費才會下調,而目前約一百元的車程收費,日後只會減百分之四點五,只有目前收三百元的車程,減幅才可達二成,所謂「長途減」,其實只是虛晃一招。我們相信,由於「長途減」的幅度偏低,八折黨仍有相當大的「活動空間」,禁之不絕,的士業界稍後又會以此作為理由向政府施壓要求再次加價,或要求用其他方法「杜絕」八折黨。
八折黨其實是的士業的黑市市場,是反映實際供求的市價,如果要杜絕,唯一方法是容許司機與乘客自由議價。交諮會曾經參考了多個主要城市,包括新加坡、東京、倫敦、紐約、以至內地的北京、上海等,發現大多數城市都沒有禁止的士乘客議價,原因是司機並非一定同意乘客建議的車費折扣,故此沒有需要禁止乘客議價;香港也沒有禁止議價,如果司機和乘客你情我願,議價收費並不違法,既然如此,昨天公布的新收費計劃唯一能夠做到的,只是在短程上加價,長途車程的減幅不大,政府制訂的新收費標準對打擊八折黨並無實效。
我們贊成交諮會在報告內的建議,香港長遠應該考慮邁向一個更靈活的的士收費規管機制,例如容許個別的士從業員向政府申請自訂不同收費表(但不得高於政府訂下的收費上限),讓乘客可享有更多選擇,並促進的士業界的競爭。香港的士業七成由個別租車司機經營,從業員超過三萬,「個體戶」眾多,令行內難以制訂一套有利他們經營的規條,正如昨天的新收費計劃,也同樣不能解決他們面對的問題。

港股急瀉759點 萬九再失守

港股急瀉759點 萬九再失守
美股再度急挫及市場憂慮美國救市成效,港股昨天低開四百五十四點後跌幅持續擴大,金融及地產股幾近全面下滑,恒指以全日最低位一八八七二點收市,急跌七百五十九點或百分之三點八七,成交縮減至六百四十三億元;國指跌幅更大,並再跌穿一萬點,收報九七○四點,大挫百分之五點一。
國指勁挫5.1%
中銀國際研究部副總裁白韌表示,美國一連串救市方案雖起穩定作用,但市場對其七千億美元救市方案信心一般,估計港股擺脫熊市仍需一段時間,最快可能須待至明年上半年。不過,他指出,港股短期在一萬六千二百點低位已見底,但要上望二萬點卻有一定阻力,後市關鍵還須看美國救市方案及內地有否保持經濟增長及企業盈利消息。
此外,白韌坦言,美國投行模式轉變後,受到監管牽制增加,將來或減少槓桿式買賣,長遠對整體股市將帶來一定影響,惟相信短期對港股效應未必展現。
信誠證券指出,美股連漲二天後急速回吐,市場對負面消息相當敏感,反映目前市場信心仍相當疲弱,暫未宜對後市過分樂觀,恒指短線預料於一萬八千至二萬點間上落,現水平造好造淡的值博率均不高。
麥格理則表示,隨着包括美國金融及環球經濟的風險下降,股票市場未來數月可望穩定下來,當中亞洲市場的現價市盈率較歷史水平已低二成,建議增持風險已被過分放大的股份,特別是中國銀行股。
高盛表示,中資保險股短期具投資機會,因內地及美國推出救市措施,利好市場氣氛,但在宏觀周期轉勢更清晰前,預料保險股仍然處上落格局,建議分別於三十四及六十元的目標價水平,先行沽出國壽(2628)及平保(2318)套利。
宏利傳收購AIG部分業務
高盛調低保險股目標價介乎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八,以反映證券投資減值損失;首選仍是國壽,給予中性評級;平保評級亦為中性;而財險(2328)則維持沽售評級,目標價三元二角。
藍籌股昨天接近全面下挫,中移動(941)下跌超過百分之四,收報八十元五角;滙控(005)下跌百分之二,收報一百二十三元四角;港交所(388)失守一百元關口,收報九十六元二角,下跌超過百分之七;金融股宏利(945)傳收購AIG部分業務,逆市反彈百分之一點九,收報二百五十七元。
中資金融股全線捱沽,國壽急跌百分之五點一,收報二十七元七角五仙;平保下滑近百分之六,至五十一元八角;工行(1398)下滑百分之三點九,收報四元六角六仙;建行(939)下跌近百分之三點七,至五元二角七仙;招行(3968)則挫百分之五點四,至二十一元。
金股逆市上揚
期油升至一百二十美元,中海油(883)仍跌百分之二點六;擁有煉油業務的中石油(857)及中石化(386)分別挫百分之三點六及百分之五點五;金價持續上漲,紫金(2899)逆市上升百分之五點二;招金(1818)上升近百分之六點八;靈寶(3330)半年多賺二點三倍,股價急升一成四。
瑞銀指出,中移動估值吸引,預期該股今明兩年可分別錄得四成及兩成的盈利增長,而現價只是預測市盈率九點七倍,相對去年十月高峰時的二十三點八倍及沙士低谷時的八倍,十分吸引;花旗則指出,港股交投開始恢復動力,建議買入港交所,目標價上望一百二十五元

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企業用戶追求多媒體通訊模式

Nortel與微軟組成聯盟,把Nortel的電話技術整合至Microsoft Office Communications Server (OCS),成為統一通訊方案,配合日趨流動的辦公室。這個聯合解決方案的特點,在於能夠將語音、視像、即時訊息及在線應用結合至企業日常所用之生產工具上,如Office、Outlook及Microsoft CRM,為企業客戶提供方便。
用戶不滿現狀
Nortel引述Computerworld Hong Kong 最近一項讀者調查,結果顯示用戶普遍對公司的電話及電郵系統不滿,希望有替代的通訊工具。調查結果:一、55%的受訪者經常在工作時使用即時訊息 (IM) 工具。二、42%使用視像會議。三、29%使用人對人的VoIP工具,如MSN Messenger等。
調查發現,由於很多公司欠缺令員工感到方便的通訊工具,導致員工需要在辦公室使用家用的通訊工具。事實上,有三分之二的企業受訪者極之關注現有的通訊系統,認為在企業溝通方面的改進空間非常大。報告又指出,91%受訪者希望企業應用內置在線功能,另外,94%受訪者希望在公司使用可以輕鬆存取語音、影像、在線及其他工具。
普遍用戶樂於使用互通無阻的統一通訊方案,對即時連接有熱切的期待,無論是使用哪些裝置設備;因為在這個「超級連接」(Hyperconnectivity)的通訊新紀元,人們會使用各式各樣裝置溝通聯繫,所有通訊裝置設備都需要連接至網絡。
實現超級連接
香港、澳門及南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黃凱表示:「Computerworld Hong Kong 的調查清晰顯示,在現今的『超級連接』環境,商業用戶的通訊需求瞬息萬變。員工需要按幾下滑鼠,便能快速輕易地聯絡其他同事,客戶需要即時作出反應,企業需要簡單易用兼合乎成本效益的綜合平台,支援各式各樣的通訊需要,並協助簡化業務。」
在Nortel及微軟的新統一通訊平台上,用戶只需在任何 Microsoft Office 應用軟件的工具欄,鍵入想要找的人的姓名,系統便會自動找到他們,並且讓你知道他們是否有空,然後建立通訊連繫。

金融海嘯震撼大 IT企業各自發展

2008年9月23日金融海嘯震撼大 IT企業各自發展
美國金融海嘯發生之後,原本視為股市安全避難所的IT股,受到嚴重衝擊。不久以前,IT企業還以其全球營業收入增長,以及零負債的資產負債表成為實力股類。美國花旗集團市場研究員向《商業周刊》表示,一年之前,IT股令人感興趣,但目前需要減持。
美國IT銷售不減
事實上,自7月中旬美元兌歐羅回升以來,IT股價就受壓力而下挫,華爾街人士普遍認為,蘋果、甲骨文和HP等公司在未來幾季的增長將低於預期,因為這些公司失去美元走軟帶來的出口優勢。
目前,美國和全球金融業出現危機,金融界必須調整經營策略,IT支出將會縮減。美國金融行業去年的IT支出接近1200億美元,市場原本預期金融界的IT支出今年有望增長7%,但不幸出現雷曼兄弟、AIG事件。花旗集團研究部預期,由於企業盈利和信用緊縮,直接影響IT支出和資本支出,過往的IT股股價有可能被高估,未來出現調整是難以避免。
儘管IT股有很多不利因素,但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則預期IT銷售市場不會如2001至2002年科網爆破之後呈現衰退,認為今年的美國IT銷售增長將比去年高出5.4%,高於今年5月預期的3.4%,不過,2009年的IT銷售增長預期是6%,低於之前預期的9.4%。美國今年在IT上的銷售將達到5720億美元;明年在IT上的銷售將達到6060億美元。
美國金融界的IT支出佔美國IT市場18%,Forrester認為這個比例雖然頗重,但幾家大銀行危機不足以嚴重影響整個行業的IT預算。例如美林被美國銀行收購後,美林的IT支出不會消失,部分系統將繼續設置,而雷曼兄弟的資產出售後,雷曼兄弟的IT系統將繼續為收購公司沿用。
《福布斯》引述Endpoint Technologies Association的市場分析,指出金融危機及隨後可能出現的全球性經濟衰退,最有可能令美國IT企業重新洗牌,那些綜合大型電腦公司將趁機會併購小型的技術尖端公司,原因是最樂於試用尖端技術的銀行、保險業已經焦頭爛額,小公司未來的生意前景非常差。不過,值得注意的是,IT龍頭公司亦不免受金融業不景拖累,尤其是專門提供高性能硬件的電腦公司,因為全球伺服器最大的買家是金融行業,佔市場四分一之多【表】,因此Sun及戴爾的股價上周受到正面衝擊。
大企業乘機併購
現在擁有大量現金,而負債又低的IT公司將是企業併購的大買家,即使這些公司本身的業績暫時受市場影響也沒有關係,情況就如科網爆破之後的思科,在2002至2003年收購接近十間企業,而思科執行長錢伯斯今年早前透露,公司經過連續多季的盈餘之後,已準備240億美元進行企業收購。
《福布斯》指出,IBM是行內最受羨慕的公司,除了過去幾季大賺之外,最重要的是IBM有75%的客戶來自海外,這樣明顯比客戶集中在美國的公司安全。花旗集團研究部關注甲骨文的表現,因為甲骨文聲稱全球二十間頂級銀行為其客戶,估計甲骨文收入有15%至20%來自金融行業。

盧金泉 - Facebook出資助創新

金融危機繼續擴散,投資者不願承擔風險,資訊科技界首當其衝,可以預見未來一、兩年,投資在Web 2.0的大型專案資金,必會大大減少。
「大水喉」難求,不過假若你有過人之處,小額資金亦不成問題,例如由Facebook提供的資助,便吸引了很多新穎的業務建議書。一年前,Facebook成立總值1000萬美元的 fbFund 基金,鼓勵從事開發Web 2.0應用的個人和公司,為Facebook開發新一代的應用服務。今年8月,二十五個計劃已經成功選出,最後會由Facebook挑選最後五強,各可得2.5萬至25萬美元不等的資金,用來開發有關方案。
網上公開創作
第一輪結果在9月22日揭曉,讀者可以上網搜尋 fbFund,因為不少參加者都把計劃大綱放上網,想偷師的話就一定要看看他們如何推銷自己的創意。其中一個我比較有興趣的是,配合iPhone和Facebook做「朋友關係管理」。
簡言之,就是記錄與朋友的重要互動事項,例如對方的喜愛和近況、上一次在哪裏見面,都可以在系統加以整理。對於相識滿天下的萬人迷或者需要經常與人接觸的專業人員,這套系統的確可以起到強化人際關係的作用,當然,重點還是閣下與他人交往的誠意。無論如何,它至少可以減少一些「Dead Air」和說錯話的尷尬情況,所以還是相當實用,值得留意。今屆 fbFund已經截止,不知有否香港公司入圍,也希望下屆有更多香港的創業者勇於嘗試。
優質項目有市場
話說筆者的一位友人,他從事軟件開發,最近亦說欠缺資金發展,他只寄望能多接幾張合約,把公司做好再算。其實他又何必怕沒錢,要怕生意不夠多、業務前景不夠好,這些才是令創投基金和天使投資者卻步的原因。至於在引入資金後,公司發展路向無可避免受到新股東左右,這也不妨從好處去想,即使強如Google,任兩位創辦人如何堅持也不得要領,最終等上十年開發瀏覽器的建議才開綠燈,可見有時是IT人太執着,由旁人指點一下,反而對公司長遠有利無害。

黃秉華 -「從IT不管用」到「Google令人蠢」

最近,很多有識之士討論《Google令人蠢?》的文章,《紐約時報》於上星期六也加入討論,論點與大部分人的意見一樣:不是,Google代表的是知識和媒體的一種改進。
IT設備與麵包
作者Nicholas Carr在2003年的《哈佛商業評論》撰文IT Doesn't Matter,指出隨着資訊科技的普及,IT基礎建設變成商品化,難以作為企業競爭的核心條件,因此「IT不管用了」。當時英特爾的執行長Craig Barrett馬上為文反擊,強調IT仍然是創造企業競爭優勢的核心。不過,Nicholas Carr沒有太過強烈的回應,認為IT與鐵路、電力一樣,到了最後成為必然的企業資源,企業始終不能靠這些「新科技」為本,結果還是講求企業創新和管理能力。
很明顯地,Nicholas Carr 是極有遠見,只不過對於向企業強力推銷IT設備、加快換機升級的電腦公司而言,實在不中聽。通用汽車的CTO在科技雜誌,以帶有詭辯的言論反擊「IT不管用了」理論:「麵包是大眾商品,你說麵包管用嗎?」大家看見不禁會心微笑。
搜尋集體智慧
Nicholas Carr今次拿 Google來開刀,想繼續發揮一貫的遠見和智慧。他提出兩個重點:Google帶出了「速食信息文化」,一、好處是資訊在彈指之間,你想知道一件事,想獲得一條資訊,不必有「學富五車」的內涵,不必經過艱辛的閱覽群書,上 Google 打入關鍵字,馬上就有答案。二、負面的影響是資訊效率令我們漸漸失去注意力,也失去思考的深度。Nicholas Carr 舉例,他認識的年輕學者已經很少看原著書本,就算一篇四、五頁的博客文章都嫌太長了,時下的學者愛上網瀏覽,從一個超連結,跳到另一篇文章,循着不同的超連結走出去,很少再回頭認真地看完同一篇文章。
《紐約時報》認為這不是大家變蠢了,Google是解放了我們的思維。是的,我同意,當我得知道有《Google令人蠢?》這篇文章之後,即使搜尋到原本,我也沒有打算花半小時把它看完,不過,準備用相同的時間,搜尋多篇回應文章,包括《紐約時報》這一篇,目的是為了用最少的時間,了解Nicholas Carr講的是什麼,並了解大部分人的意見。同是花了半小時,我覺得眼界更加寬,以前,由於沒有互聯網的方便,我只能用心閱讀原文,並且以一個人的智慧去思考整篇文章的論點,如果想參照其他相類似的文章,我還要在翌日上圖書館。
Nicholas Carr指出,搜尋引擎太方便,我們很可能得到良莠不齊的知識甚至假答案,例如維基百科全書不可盡信,也不可以用來作為學術研究。以上的問題都在互聯網用戶的考慮之中,沒有人蠢得把互聯網所有的訊息當真,然而,資訊爆炸到這個程度,大家追求的是迅速反應、集體智慧。
印刷媒體受衝擊
不過,Nicholas Carr提出的問題有建設性的一面,因為我們更加認定了知識、資訊和媒體的改變,當大家愈來愈少投放時間閱讀書本時,同一問題發生在如何留着傳統媒體的讀者。《紐約時報》表示,大家不單止慣用Google,還有的是只有一百四十字一條訊息的微型博客 Twitter 愈來愈受歡迎,這是媒體的進化。
以上是未來趨勢,相信《紐約時報》和全球報紙、雜誌已經應真考慮如何因應形勢作出變化、進化,並且開始逐一投入試驗和實踐中,據估計,未來的印刷媒體將會以特定的身份,整合到可搜尋、可延伸的電子內容上,配合現代讀者的嶄新需求,有關這方面的發展非常值得我們關注。

狄高 - 戴爾努力重拾市場一哥地位

戴爾的直銷模式神話近年被打破,一哥地位被 HP 奪走,盈利更被市場認為不及預期,市場盛傳戴爾電腦有意將旗下廠房出售予代工廠商,藉此保持利潤,重拾市場一哥地位。事實上,戴爾過往的直銷方法已不能套用於現在,戴爾必須求變,
戴爾過去之所以能夠成為個人電腦市場一哥,主因是直銷模式有效,以及企業電腦需求保持強勁增長。由於資訊科技讓企業的生產力大幅提升,企業購買電腦的數量有增無減,企業購買電腦時主要考慮電腦的規格、效能,因此可按此定出不同標準的購買模式,直銷手法便大派用場,何況直銷在美國市場向來可行,企業亦能接受這種服務。
轉攻消費市場
資訊科技經過多年進化,企業對個人電腦的需求再不是如此熱切,開始達到了一個需求飽和狀態,個人電腦的增長點再不是企業市場,而是消費者市場,這是戴爾的弱項,舉例近年筆記簿型電腦流行安裝視像鏡頭,又或者近期興起的超細型筆記簿電腦如Eee PC,都不是以企業用戶為對象,這是屬於消費型電腦產品。
另外,家庭消費者喜歡親身感受產品才會購買個人電腦,戴爾缺乏這個市場的銷售渠道,自然被對手有機可乘。Gartner 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HP 繼續以18.15%的市場份額領跑全球個人電腦市場,戴爾則以15.6%居次席,宏碁以9.4%位列第三,聯想、東芝則分別以7.8%和4.4%位居第四與第五。
為解決市場困局,戴爾對直銷模式進行調整,引入分銷。先是與沃爾瑪位於美國、加拿大和波多黎各的三千家店舖合作,又在中國與知名的家電賣場國美、蘇寧合作,並引入渠道代理商,透過分銷商的銷售渠道開拓消費者市場,接觸更多的客戶群。直銷手法在國內行不通,因為國內消費者喜歡實物感受,不易接受直銷模式,因此直銷電腦不能紮根於中國市場。
交由代工生產
戴爾今年早前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一份報告中表示,繼續擴大與貼牌代工(OEM)、設計代工(ODM)廠商的合作。過往,戴爾的直銷模式是適合用於桌面電腦,因為自行生產筆記簿型電腦不是成本最低的方式,目前 HP 的筆記簿型電腦生產線就外判予代工廠商負責,利用自己工廠生產個人電腦的數量不足一半。筆記簿型電腦地位非常重要,成為個人電腦市場的主要增長點,並有超越桌面電腦的趨勢,但是如何保持外包生產的品質則是一種學問。
戴爾在成本削減方面亦下過工夫,計劃裁減八千八百個職位,在2011年達到一年節省30億美元的目標,以提升利潤。

財經路向透視 - 經濟大蕭條難重演

數以千億美元計的美元一夜之間蒸發殆盡,不禁令人聯想起1929年的市場崩潰以及隨後的大蕭條時期。
如今的金融危機情況很類似,但卻尚未惡化到如此嚴重的地步。
一些大型金融機構的垮台已經讓美國嘗到了苦頭──數以千計的人失業,全球銀行系統的穩定性也會受到衝擊,這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一周之內。
巨大的損失令人愕然,美國政府隨之計劃動用納稅收入來剝離金融機構的按揭壞債,從而改善金融系統的狀況,規模高達7000億美元。而最終的成本有可能還要高得多。
危機引發黑色記憶
鑒於1929年的金融危機以及隨後的「大蕭條」具有歷史性的指標意義,媒體已經開始將此次金融市場的動盪與之相比。
CNBC 電視台記者 Michelle Caruso-Cabrera 表示:「無論是從金融史還是美國歷史上來看,過去一周都是極具歷史意義的一周。」
但老練的市場人士卻不這麼認為。情況的確很嚴重,之前信貸危機已經肆虐了十三個月,儘管政府努力解決危機,但問題卻逐步惡化。然而,情況還沒有達到當年大蕭條時期那種惡劣的程度。
已經在紐約證交所摸爬打滾四十餘年的 Theodore Weisberg 說:「我已經經歷了太多困難時期了。每次危機過後,都好像是經歷了1929年以來最壞的時期一樣。」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暨高盛前合夥人 Allan Sloan 則表示,「危機」這個詞已經被用濫了。
Sloan 說:「大蕭條時期,有數以千計的銀行倒閉,人們喪失了一生的儲蓄,失業率達到25%,社會動盪,貧困人口數不勝數。鑒於此,我並不認為現在的情況有那麼糟糕。」
金融市場動盪令一些人士時常提起已過去的黑色記憶,包括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本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破滅。
另外,還有1987年10月的全球股災。歷史書上記載了數不清的黑色星期一、星期二和星期四。
過去一周,雷曼兄弟宣布破產、美林被美國銀行收購、美國國際集團(AIG)亦瀕臨破產迫使美國政府出手援救,此次金融危機很明顯將徹底改變已持續近一個世紀的金融政策。
複雜金融工具問題根源
所有的問題根源都要追溯到債券及其他縱橫交錯的複雜金融工具上,這些金融工具加快了機構的垮台速度,並超出了華爾街及監管者的控制能力。
羅德島大學名譽教授 Maury Klein 表示,正是在這一關鍵點上,與七十九年前的經濟危機很相似。Klein同時著有一本1929年經濟危機相關的書。
但如今美國的整體經濟狀況與1929年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紐約大學金融機構及市場歷史教授Richard Sylla 說:「由於失業率僅有6%,即使是有關美國經濟是否已經陷入了衰退都要引起一番爭論。」
經濟專欄作家 Robert Samuelson 7月時在《華盛頓郵報》上撰有題為〈經濟衰退?很難這麼講〉一文,他說如果是現在的話,他還會這麼寫,但是「卻不那麼確信了」。
壞賬影響超乎想像
這是因為沒人知道金融危機的侵蝕效應何時才會終止。近期美國房市爆發式增長期間房主貸款所形成的壞賬,以及私下交易有可能對美國金融系統造成更加深入的影響,程度超出所有人的想像。
這也有可能損及常規人群,有可能損害他們的投資,進一步降低房產價值並導致他們失去工作。可能會很困難,但還沒困難到一天只吃一頓麵包,以天為被,以地為床的地步。
「唯一的問題在於金融危機是否已經發展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暨外交委員會高級委員 Jagdish Bhagwati 稱:「諸如美國聯邦儲備局已經介入。只有美國才能有如此大的動作。」所有人的最終擔憂可能都是危機會否影響到實質經濟。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經濟學教授 Brad DeLong 表示,美聯儲主席貝南奇及財政部長保爾森決心避免重蹈1929年的覆轍。

鄒小敏 - 銀行交易存在的Principal-Agent Problem

前文提及本世紀香港銀行的市場新定位,除一般傳統銀行業務如處理顧客的儲蓄、借貸及樓宇按揭等業務外;銀行將做生意的重點明顯是放在幫助顧客理財,包括增加資產的回報、抗通賬、為退休打算等代理人的角色。
近年來,香港的銀行招聘最多的是客戶關係管理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相關的職位。許多專業中產都有類似以下經驗:有一天,光顧已久的銀行,給你一個「尊貴客戶」的身份,並分配了一個客戶關係主任或經理聲稱為你提供服務。於是乎,好些「尊貴客戶」一廂情願地以為銀行如此做法是為貫徹秉承「以客為本」的精神,為提供更妥善服務。誰不知這些客戶關係經理的工作,主要是向顧客推銷各類投資產品。有些客戶關係經理,更因顧客提出一些沒有佣金的銀行服務要求及查詢,反投訴說這些尊貴客戶要求把自己當「私人銀行」的客戶般看待……。
銀行的客戶關係管理
事實上,香港的專業中產趨向透過銀行去買賣股票及各類型投資產品或購買保險產品的日漸眾多,主要原因是在交易上方便快捷,節省了不少寶貴時間。另外,這些行為亦是基於一種對銀行以往長期建立的信任:認為銀行是可信任、審慎、重聲譽多於牟利的機構。可惜的是,近日愈來愈多銀行與「私人銀行」客戶之間的矛盾事件曝光,包括客戶對銀行的投訴及官司訴訟。歸納下,大多數是客戶指控銀行不依指示甚至在沒有指示下為客人進行涉及風險的投資,引致客人不滿及損失;銀行的一般回應,總是答辯為溝通上的問題,使銀行職員方面錯誤執行顧客指令或使客人不甚了解已首肯的投資决定。如此看來,銀行為顧客提供理財的服務,是存在委託—代理問題(Principal-Agent Problem)。
委託—代理問題(Principal-Agent Problem)是現代社會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委託人(principal)與代理人(agent)的關係是契約(contract)關係。照契約所定,委託人授權代理人為代表而行事,可是代理人所作的,不一定以委託人的最大利益為依歸,甚至有可能犧牲委託人的利益以謀取私利。
銀行與客戶間訊息不對稱
導致委託與代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雙方的訊息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其實,在銀行的角度,客戶關係管理的意思是利用電腦科技,不斷分析客戶資料,透過數據挖掘(data-mining),快捷容易地找出哪些顧客有「合理」存款的潛在價值,作為推銷銀行投資產品的對象。但客戶方面,只憑對方是銀行派來,便對一個素未謀面、把自已的資產瞭如指掌的客戶關係經理付上信任,委託投資的決定。結果,不少銀行客戶付上 adverse selection及moral hazard的代價,因這些銀行客戶從未獲什麼客觀和實質的資訊去分辨代理那方的對錯。舉一例子,在芸芸眾銀行的客戶關係經理,當中有些拿着最強的項目可能是速銷手法,而非投資分析的資歷。下次遇上一個銀行客戶關係主任/經理,請留意他們的名片顯示出其擁有哪些專業資格!另一例子,有些客戶關係主任/經理憑着是銀行派來的,不用付上客觀和具體的資料數據便誇口:「你信我吧!我很多客都如此做!」是耶非耶?實際情況真是天曉得!
理エ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講師

陳焱 - 信者得救

美國政府推出7000億元(美元.下同)救市方案,引得香港的財經評論員要忙於買大小──究竟這個方案奏效不奏效?說老實話一句,陳焱相信就算連美國財長保爾森都不肯定7000億元救市方案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但是,方案能否解決問題不在於其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而是在於市場是否相信方案能夠解決問題!
老實說,海嘯的嚴重性、影響程度,以至美國政府推出7000億元救市方案是否真的奏效,陳焱認為這是一個「天曉得」的問題。事實上部分美國經濟學者,例如港人熟悉的克魯明(Paul Krugman)在上周末已表示不能肯定方案成效,何解?7000億元方案只有三頁紙,就算是經濟學天才,也沒有足夠資料作分析吧!
要感受7000億元在金融海嘯中究竟有什麼意義,就要拿其他事項作比較。先說美國政府雷霆第一擊:今年3月貝爾斯登一役中,華府提供了290億元貸款以支持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
7月份,為了拯救房利美和房貸美,布殊總統簽署了3000億元拯救房市法案,新的法案賦予美國財政部無限權力協助兩房公司度過難關。上周,美國政府又向保險巨頭AIG作出850億元拯救計劃。
如果以之前的拯救行動金額作比較,7000億元的數字似乎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不過,再看看幾家美國主要金融機構的市值,陳焱會說7000億元其實只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數字。
以上周日計,摩根大通市值約1620億元;美國運通約470億元;花旗集團1125億元;高盛555億元;摩根士丹利300億元;Wachovia 400億元……。當然,陳焱並不是說上述機構全部難逃被海嘯蹂躪的命運,而且市值亦只是一個參考數字,而不是可以完全依賴的指標。
不過,美國政府既然無可選擇地要充當事件的拯救者,當然是要擺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態度。其實美國政府要向市場注入的,最重要是兩個字:信心,只有金融市場的信心恢復,正常的金融活動恢復,美國政府才有時間去解決問題,屆時7000億元方案就有機會自我實踐;反之,市場信心一天不恢復過來,7000億元甚至7萬億元的方案恐怕也是徒勞無功,因為市場表現會令雪球愈滾愈大。
所以,陳焱認為今次的拯救方案是否能奏效,最重要的是看市場是否相信其將會奏效。聖經說:在信的人,凡事都能!金融市場亦一樣!

中國投資 - 內銀持雷曼債券遠低預期

建設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上周披露了持有雷曼兄弟相關債券的情況。截至目前,已經有工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中信、興業等七家上市銀行持有雷曼相關資產,合計持有債券以及風險敞口的數量約為7.2164億美元,數量遠低於雷曼破產初期市場的預估。而市場原本同樣關注的民生銀行、深發展和寧波銀行均已經明確表示,並無持有雷曼相關債券。
建行:「最大債主」
建設銀行持有華爾街原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債券1.914億美元,成為已做相關公告的中資上市銀行中的雷曼兄弟最大「債主」。建行上周六公告稱,建行及其子公司持有雷曼兄弟相關債券共計1.914億美元,其中高級債券1.414億美元,次級債券0.5億美元。「建行系」所持雷曼兄弟相關債券約佔6月30日「建行系」總資產0.019%、淨資產0.29%。建行預計雷曼兄弟事件不會對其財務狀況產生重大影響,並將繼續密切關注有關事態發展,審慎評估可能造成的損失,充足計提減值準備,同時最大限度地維護其合法權益。
根據半年報,建行上半年投資減值損失準備24.92億元人民幣,其中根據外幣債券投資組合的信用狀況及市場因素計提減值損失準備4.26億美元(合29.21億元人民幣)。
建行研究部相關人士認為,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主要基於策略性保護,防止高風險資產進一步縮水。這位人士稱,美國公司破產重組獲得巨大成功的案例並不少見。
中信:擬作減值準備
中信銀行的公告稱,截至公告日,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與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相關的投資與交易產生的風險,敞口總計折合約7600萬美元,公司未持有該公司的次級債券。公司將對上述債券的風險進行評估,根據審慎原則提取相應的減值準備。
民生銀行則表示,經統計,截至公告日,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未持有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債券。
此前已經公布的有:工行持有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債券及與雷曼信用相掛鈎債券餘額共1.518億美元;中行對雷曼的總風險敞口達1.2882億美元;興業銀行與美國雷曼兄弟相關的投資與交易產生的風險敞口總計折合3360萬美元;招行持有雷曼兄弟債券共計7000萬債券;交通銀行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發行的債券7002萬美元,上述債券僅佔交行截至2008年6月30日總資產的0.02%,淨資產的0.35%。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中資銀行所持雷曼兄弟相關債券的數量較大,但與銀行資產規模和盈利能力相比則很小,即使完全損失,對銀行帶來的影響依然較小。

陸文 - 中美政府護航反彈市未休

美國推出7000億美元穩定金融市場方案,為避免國家出現大量失業及經濟衰退下應順利獲國會通過,但方案將加強對金融界監管令未來全球經濟增長大幅放緩。港股以全日高位開市,如期在20000點水平達標受壓,一度受上周低位吸納者獲利回吐,恒指兩天內反彈3000點回吐可理解,收報19632點,已有300點升幅;國企指數在大批A股升停板下有2.53%升幅,收報10227點。
昨天升幅最顯著的港口、航運及內房股,均是過去一、兩個月累積跌幅最多的行業股,反映短期回升是典型炒反彈,上周已點出一批沽空大的重磅股,投資者要留意這批股份日後一旦完成反彈高位難穩企,短線炒反彈要懂得走位,但從全日成交金額達916.4億元,目前中國政府正配合歐美穩定經濟及股市為目的,令一批國企股在回購及政策支持下有望反覆偏好,短期市況依然是候機吸納具值博率的中資股,市值較細者反彈幅度較佳呢!短期大市在19000至20000點炒上落居多,喜歡短炒者可在支持位買心頭好。
全日重磅股高位爭持大,中移動(941)原地踏步,工行(1398)及建行(939)收市前有大型買盤,其餘有望獲政策扶持的中石油(857)與中海油(883)亦有表現;波羅的海航運指數回升,令中國遠洋(1919)亦升11.7%,中海發展(1138)再升15.3%,中遠太平洋(1199)則升7.5%;內房股以富力(2777)升10.3%及合生(754)升14.6%最顯著,卻予人炒反彈及部分有補倉活動,事實成交大反映好淡在20000點持續有爭持,只是補淡倉潮未休,將進入逐隻炒日子。
投行沒落後遺症多
零售債券受雷曼兄弟申請破產影響成市場焦點,估計將導致近百億元的客戶損失,再反映零售銀行推銷投資銀行產品帶來的風險,與目前依然非常活躍推銷的股票掛鈎票據及認股權證活動相若,事實目前大批已考證券牌的銀行零售層面職員,甚至不少理財部門的員工,對其公司推銷的結構性產品了解程度有限,特別是風險方面,過往兩年筆者亦經常在銀行被職員推介一些頗複雜的結構產品時,一旦提出疑問往往被視為不合潮流之輩,事實不少涉及債券的結構產品多屬與海外企業及金融機構掛鈎,一般投資者很難了解這些機構財務穩健性,特別過去一年部分企業財務轉壞頗速,至於金管局與證監應否容許這類繁複的結構產品以「打散」形式推售予一般投資意識水平較低的投資者,實有檢討需要。
當然,今次金融風暴洗禮下,過往善於以玩槓桿財技的國際投資銀行破產及被接管,甚至高盛與大摩亦要獲銀行支持,令投資銀行風光日子已過,未來一、兩年傳統銀行對信貸理財遠較投行保守及透明度較高,結構與衍生產品將明顯縮減,待市場信心逐步恢復才會從低點反彈,作為全球資金投放最多的債市,近期連滙控(005)與長和等企業債券價格亦受壓,對這類優質企業債券卻提供理想入市時機,有危有機,當然一批質素較次的企業將受融資困難及成本上升下,令壯大活動大減,未來一年全球企業活動放緩可預期。
在這環境下,投資者選擇中線股份應較重視其財務穩定性,減低增長型股份的追捧,確保企業有穩定收入及派息能力,管理層穩健務實作風者較可取;當然亦有不少企業在低潮中成功掌握壯大併購機會,但目前風險高令值博率低;一如去年已指出本港一批地產商毋須急於在內地積極增添土地儲備,可預期未來兩年坐擁大量資金,靜待內地樓市持續及內房股財務壓力大下賤價而沽作吸納,才是日後贏家。
今次全球股市大跌的破壞力大,美國這經濟龍頭尚處於掙扎求存景況下,無必要急於積極玩尋底;事實上周初筆者建議在18000至19500點分段吸納,投放一成資金吸納心頭愛,整體回報尚屬不俗,亦預期在未來一個月可持貨等收割,但這絕對是中短線投資部署,由於跌幅愈大反彈愈強,但其持久性愈短,是典型專業投資行為,亦屬知易行難,後市依然非常反覆。
內地毒奶事件持續擴散至不同層面產品,當然內地政府未來進一步正視食物安全性最為重要,從投資層面對短期食品股出現換馬最直接,海外奶類產品相關股份最受惠,供應豆奶為主的維他奶(345)上升13.3%,反之,將復牌的蒙牛(2319)已紛紛為大行大幅調低其目標價,大摩把其由28元降至13.5元,擔心第四季需求只有正常的一、二成,銷售要2012年才回復去年水平,瑞銀亦降其目標價至11.55元,摩根預期其下半年將現虧損,目標價誇張地由18元調低至3.8元,其餘野村看12元及美林看15元,股價復牌跌幅實在「無眼睇」。
內地軟硬件仍需改善
事實其他食品股未來要承受的行業風險亦大,不宜過早趁低吸納。近期由毒奶及龍崗大火均反映內地無論軟件及硬件均存頗大改善空間,對高速經濟增長中的中國正好提供一次調校整頓需要。

投資組 - 中央出手 救信心大於救市

9月18日,當上證指數在十一個月中跌去三分之二、逼近1800點時,中國政府也高調加盟全球救市行動,宣布證券印花稅單邊徵收,讓中央滙金公司增持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三大國有商業銀行股票,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購上市公司股票,毫無意外地,中國股市迎來了久違的狂喜和沸騰。9月19日,深滬兩市A股除了五十四家停牌的上市公司和兩隻新上市的股票,餘下的一千五百一十四家上市公司股價悉數漲停收市。
A股止跌回升
當然,是次救市大行動能讓股市走多遠,成為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在中國宣布三大救市措施的當天,筆者正跟瑞信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陶冬做專訪,討論中國經濟面臨的危機。他指出,中國在過去大半年中比起很多標榜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國家,面對股市的態度更加市場經濟,並沒有主動採取直接干預的措施。他說:「有時候要讓政府不做什麽比讓它做什麽還更難。」但是在美國雷曼爆煲之後,全球股市滿街鮮血,中國政府也不得不出手了,但是否能徹底扭轉乾坤,就不得而知。
毋庸置疑,當前國際金融市場還在風雨變幻之中,全球經濟明顯減速,加之國內物價上漲壓力尚未解除,一些地區和行業增速回落,「一保一控」壓力很大,所以有國內學者預期股市反轉的可能性不大,把「九一八」這個救市日子戲稱為「救一把」。人們最關心的是內地政府會否繼續出招。摩根大通發表報告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分析指出,在1998年香港金管局入市買入超過10%市值的股票,當時引起很大的爭議。當時政府需要終止由於沽空而帶來的市場調整和港元不穩定。事實都證明,這些干涉是成功的。
在摩通看來,中國過去對經濟方面的干預也是符合理想的,並成功地擠壓了2007年股市和房地產泡沫。但是A股由2007年10月的高峰已回落70%,估值吸引,部分滬深三百指數股份只剩下單位數字的預測市盈率,特別是銀行估值尤其低,較H股折讓甚多,銀行增長信心的恢復必須抵銷淨利潤降低的影響。在中國推出救市組合方案之後,摩通報告認為正是買入時機。
回購措施出台
從歷史上來看,單邊徵收是深滬兩股市證券印花稅稅率水平的最低點,這也看出了政府救市的決心,儘管實際刺激作用有限,但重要的是在傳遞救市信號。中央滙金公司購入相關銀行股份,類似國際上用財政資金支持二級市場的做法,不僅有恢復投資者信心的作用,更有直接支持指數股止跌回穩的實際意義。
昨天中證監會進一步發布《關於上市公司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股份的補充規定(徵求意見稿)》。對於上市公司採用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的回購行為取消了行政審核許可,文件指是更好地發揮市場內產生的穩定機制作用。
證監會相關負責人稱,此次《補充規定》共計十一條,借鑒國際成熟市場經驗,推行完全市場化操作。根據新規,公司在股東大會作出決議以後,只須向證監會及交易所備案,同時就可以公告上市公司回購報告書,不須再等待監管部門進行審核。這是上市公司股票回購程序上一個重大的調整。而2005年起實施的原管理辦法,對上市公司回購實施「備案式的行政許可」,要求上市公司備案之後二十個工作日,監管部門出示無異議函後才能實施。
融資融券須加快出台
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國內的管理層對股市持續暴跌也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但由於實體經濟增長風險不可忽視,技術調整之後,A股能否反轉其實不容樂觀。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指當前發展資本市場的首要問題是提振市場信心,而不是資金問題。股市增長的長期趨勢並不因貨幣政策的調整而發生改變。她提出加快推出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改變市場單邊行情,可減少股價過度波動。
吳曉靈更表示,「大小非」解禁是一個預先公告的事項,投資者在做投資分析時應予充分考慮。投資者應該考慮用什麼價格買入股票,而不應該冀望大股東不要賣出股票,用大股東將手持股份不流通的代價去保持二級市場的相關股份股價免於下滑,這是違背市場機制的。
她進一步指出,對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要有信心,即使未來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到8%左右,與當今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增速仍然不低,市場不應過度悲觀,只要經濟發展速度高於通貨膨脹率就不是滯脹。

畢老林 - 節哀順變

買了雷曼兄弟金融衍生產品的本港散戶,近日在證監會、政府總部門外呼天搶地,大罵銀行推銷員無良。為苦主出頭的民主黨昨晚在堅道明愛中心社區會堂舉行大會,全面跟進投訴事宜。
小投資者血本無歸,向證監會申訴,林行止先生認為他們找錯對象,叩銀監(金融管理局)的門似乎更加恰當。還好,迄今尚未聽聞要求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或主席方正下台的聲音。
美國證監會(SEC)主席考克斯(Christopher Cox)卻沒有那麼幸運。在政府連番救市後,民望再度落後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上周拉票時揚言,一旦上台必即時把考克斯炒掉。
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不甘示弱,大施挪移乾坤之術,借勢呼籲選民將整個共和黨政權連根拔起,免得他們繼續禍國殃民拖累全球。
老麥此番興師問罪,卻獨拿考克斯開刀,對其他同樣負有監管職責的機構如聯儲局和為信貸質量發出「認證」的評級公司網開一面。
針對證監歪打正着
這正是問題所在。美國在1999年正式廢除明令商業銀行與投資分開經營的《格拉斯──史特格爾法》(Glass - Steagall Act),銀行可以混業經營,監管制度卻追不上,停留在大蕭條時代的模式,投資銀行仍由SEC監管,商業銀行則歸聯儲局負責。
麥凱恩常遭政敵揶揄不懂經濟,但從美國的監管架構着眼,投資銀行高槓桿和透過衍生工具不斷在金融體系內散播「病毒」的經營模式,是這場災難的一大禍根。麥凱恩也許不懂經濟,但他把矛頭指向SEC,可謂「歪打正着」。
不過,追本溯源,格林斯平在位期間實行超寬鬆貨幣政策、貝南奇低估次按殺傷力(一年前還聲稱次按相關損失不會超過1000億美元,美國政府救市迄今已動用上萬億美元公帑)、信貸評級公司負責人縱容下屬濫發AAA,難道可以置身事外?
最近觀察美國選情,發現不少值得一談的有趣現象。老麥的競選拍檔佩林在「九一一」七周年當晚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專訪,對國際事務認識之貧乏,令人「大開眼界」。
希拉莉在受訪時無法正確讀出俄羅斯新總統梅德韋傑夫(Mikhail Medvedev)的名字,被不少人拿來作笑柄,但與佩林相比,小兒科而已。伊拉克戰爭打了五年,這位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竟連「布殊主義」(Bush Doctrine)也好像一無所知,答非所問。妙就妙在,美國人對佩林的無知好像全不介意,繼續為她的外觀和衣飾打扮着迷。大選電視辯論即將展開,佩林面對外交經驗豐富的達拉華州參議員拜登(此人也是個極富爭議性的政客,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競逐民主黨總統提名,以「大話連篇」見稱,有機會另文評述),佩林如何招架,老畢極有興趣一看。
越戰英雄「瘀」事成籮
關於麥凱恩本人,最近讀到的資料更加有趣。一直以來,老麥給人的印象是不惜為國捐軀的鐵血男兒。美國總統的另一身份是三軍總司令,在這方面,奧巴馬確實有所不如。可是,原來老麥在美國海軍服役期間,「瘀事」不勝枚舉。
根據英國財金周刊 Money Week 政經專欄Last Word的報道,麥凱恩曾令美國海軍損失五架戰機,大家在電視上經常看到的,是唯一於作戰時被擊落(老麥因此成了越共戰俘)的一架,其餘四架全部在「意外」中報銷。
第一架「死因」是控制失誤,軍機在麥凱恩進行飛行訓練期間無法正常着陸。話明訓練,自然做足安全措施,機毀人無恙。
第二宗發生在西班牙,老麥駕駛的戰機因飛得太低出事,但他在千鈞一髮間按動緊急逃生器彈出機外,大難不死。
第三宗更加妙不可言,麥凱恩在飛往費城觀賞海陸兩軍美式足球友誼賽途中,再度因控制失誤出事;與之前兩次一樣,有驚無險。
第四次跟其駕駛技術無關,其時麥凱恩正在戰艦甲板候命起飛,一枚意外發射的火箭迎面而來,擊中軍艦,造成一百三十四名海軍喪生、摧毀二十架軍機,艦隻差點沉沒。福大命大的老麥,在這次嚴重意外中又一次跟死神擦身而過。
最後一宗發生於1967年越戰中期,麥凱恩駕駛的戰機給越共擊落……,之後的事,人盡皆知。
常言道,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越戰英雄」也許是美麗的誤會,但美國人心意難測,佩林在專訪中「露底」,支持率不跌反升;麥凱恩的「騎呢」往事公諸於世,誰敢說不會令他「因禍得福」?
再說,駕駛技術差不代表不能指揮三軍。美國一眾金融業巨頭,有哪個能清楚說出銀行賣的是什麼,還不是任由下屬亂搞一通?花旗集團在次按爆煲後五癆七傷,前財長魯賓應董事局之邀收拾殘局,這位政經界有數菁英坦承,對花旗推出的衍生產品「流動性認沽期權」(liquidity puts)聞所未聞。
金融機構舵手尚且對衍生工具不大了了,銀行推銷員一知半解,花言巧語,何奇之有?雷曼香港客戶在盡了人事後若無法令結果改寫,還望「節哀順變」。

曹仁超 - 美國經濟下跌風險好大

9月22日,周一。恒生指數升304.47,收19632.2;成交916.34億元。9月期指升169點,收19638點。
滙控(005)升2%、中海油(883)升6%,以及恒生國企指數升2.5%,重上10000點之上,收10227.38。
滬深三百指數升6.49%,收2207.61;MSCI亞太指數升8%,報117.36。澳洲限制拋空股票,令Fortescue Metals Ltd.一天之內升25%。
花旗推介長江實業(001),估計今年每股獲利8.83元,較去年減少9.1%,P/E十一點二倍,目標價137.01元;新奧燃氣(2688)估計今年每股獲利63.9仙,升26.3%,P/E十三點一倍,目標價14.05元;更大力推介SOHO中國(410),估計今年每股獲利21.6仙,較去年減少55.1%,P/E十一點三倍,目標價5.5元。
野村以2.25億美元購入雷曼兄弟亞洲區業務(其中5000萬美元係商譽),呢個部門員工二千九百四十人,今年上半年營業額14億美元。
投資銀行獨立時代結束
高盛及摩根士丹利轉型後,係咪投資銀行獨立時代嘅終結?因納入銀行後將受美國銀監會監督,例如資本充足比率等,再唔可以好似以前咁大槓桿去做嘢。以後不但受銀監會監管,亦受財政部及美國聯邦保險公司監管,高盛及大摩放棄自由接受監管嘅目的係換取公眾人士對佢地嘅信心。
戰後自由世界奉凱恩斯理論為經濟界神明,喺政府大力扶助下,五十及六十年代自由世界經濟又的而且確欣欣向榮,但到咗七十年代美國因大量流失美元被迫同金價脫鈎,引發全球惡性通脹。其後以佛利民為首嘅貨幣學派獲鐵娘子及列根欣賞;同凱恩斯理論剛相反,佛利民主張「放寬管制,着重市場機制」。英國同美國經濟喺八十及九十年代又再欣欣向榮,佛利民又成為經濟界泰斗。放寬管制亦有敗筆,就係經濟泡沫一個接一個出現;例如1994年墨西哥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1998年長期資金管理公司出事、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以及2006年下半年美國樓價開始滑落,引發去年8月次按危機更席捲全球。今年財長保爾森上台後,美國金融政策出現一百八十度改變,政府不斷接管或挽救大企業,令自由經濟政策已經名存實亡。
鄧小平一早講「白貓黑貓論」。世上冇永遠係啱嘅理論,一切因時制宜。我老曹相信太極圖(即陰盛則陽衰、陽盛則陰衰;循環不息)。戰後政府過分干預經濟,引發咗七十年代惡性通脹;1980年起政策過分寬鬆,又引嚟大量經濟泡沫。家吓美國國會、華爾街甚至美國選民,都喺度爭論保爾森動用超過10000億美元救市係咪洽當(Zogby Interactive上周六、日調查結果係,46%選民支持、46%反對及8%未表態。70%同意如唔挽救帶將嚟嚴重後果,只有24%仍認為問題唔大;84%擔心另一間投資銀行或金融機構將會倒閉,9%認為已見底;民主黨喺呢件事件中獲42%支持,共和黨只有25%;46%認為奧巴馬有能力解決呢個難題,41%認為麥凱恩更佳;71%認為政府日後應收緊樓按貸款條款,亦有23%反對;82%反對政黨、總統候選人及國會議員接受金融機構金錢上捐款「游說」)。接受訪問人士共二千三百三十一位,並喺9月19日及20日進行。
大選後(無論邊個出任)美國國策將由列根總統時代開始走向自由放任返回加強管制。呢次證監會禁止七百九十九隻金融股拋空,保爾森動用7000億美元去防止金融體系meltdown(如唔足夠將無限量支持,包括汽車分期、學生貸款計劃、信用卡及任何有問題資產)。好少人反對,可見美國人正喺度背棄「自由經濟制度」。
美元睇法有分歧
美元因上述消息回落,見1.4473歐羅及106.3日圓。保爾森估計,呢次行動令美國國債增加6.6%,至11.31萬億美元。咁大量增加美元供應(超過1萬億美元)會唔會重新刺激原材料價格上升?標普GSCI商品指數過去三天上升8.4%、原油升6.8%、小麥及銅升3.6%;CRB指數喺保爾森公布當天亦上升2.4%。分析員估計,消費品價格會因此上升4.5%,高盛策略員Allison Nathan更估計,未來十二個月內GSCI商品指數可再升17%(該指數由6月份至今回落咗26%)。International Foreign Exchange Concepts Inc.(全球最大嘅貨幣對沖基金)主席John Taylor管理110億美元資金,估計美元將崩潰。不過,其他分析員認為,年底可見1.43美元兌1歐羅及每美元兌108日圓,認為美元回落日子好短暫;呢方面嘅代表係德銀嘅Adam Boyton,佢認為6月至今美元已上升7.2%,消化一段日子後美元再上升,因為明年美國GDP可上升1.5%、歐洲只上升1.1%及日本1.15%。美國成為OECD國家中表現最好國家之一;加上美元利率僅次於日本;反之,歐羅及英鎊卻有大減息空間。美國政府增加超過10000億美元供應後,會唔會重新引發商品價格上升,並刺激CPI指數上升,而引發美元崩潰?定係美元滙價繼續上升?美滙指數由2002年初121點下跌到今年3月71點,跌幅41%,其後一直喺低位震盪,並喺7月15日歐羅見1.6038美元歷史高位,最近次按危機進一步惡化,雷曼兄弟破產、美林被收購及AIG注資850億美元,保爾森欲動用超過10000億美元救市,但美元一直未有轉弱。
樓市回落拖累股市
道指去年10月至今跌幅超過26%,即市值40000億美元被蒸發咗,納指跌幅亦令16000億美元市值冇咗,兩者加埋相等於美國GDP 36%。呢個損失仍唔及2000年3月9日至2001年3月20日,納指由5046點跌至2000點以下,市值冇咗40000億元,加上道指後,兩市總損失接近60000億美元,相等於當年GDP一半以上,但2001年亦只係出現一季GDP負增長。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茲喺9月15日表示,呢次金融危機唔會係另一次1929年,因為有更多工具及貨幣政策應付。從美元滙價走強,可見到全球願意共同承擔呢次次按危機;加上歐洲情況唔見得較美國好,如歐羅減息,因利差減少反而有利美元滙價。技術面睇美滙指數仍在上升通道內運行,至今未低於50天移動平均線。短期或有震盪,但中期仍然睇好。
家吓嘅經濟形勢到底係通脹風險大,定係經濟下滑風險大?我老曹擔心後者大於前者。去年8月至今年4月美國減息兼增加貨幣供應,令美元滙價下跌,的確曾刺激商品價格上升,並令美國CPI增長率上升。今年7月15日開始,美元已結束六年零四個月嘅貶值期(美滙指數累計跌幅42%);油價由148美元大跌至91美元,到近日才重返100美元;金價由1035美元回落到735美元,亦反彈到900美元;有色金屬、其他貴金屬如白金、鈀金及白銀更出現顯著跌幅。如全球不景氣出現明顯影響能源及原材料需求,價格將由依家嘅高位回落。
喺美國同英國,樓市回落拖垮咗股市;喺中國就剛相反係股市回落拖垮樓市;香港樓市因政府大量減少土地供應仍可穩定,但喺股市回落壓力下,今年4月至今亦出現交投淡靜。甚至鋼鐵產品價格,雖然巴西要求鐵礦砂出口價加價,但中國鋼鐵產品價格,已出現連續第八周回落。如經濟景氣下滑令消費需求放緩,企業亦唔易加價,我老曹認為,「經濟下滑風險已明顯高於通脹」。去年11月美股回落時,唔少人認為全球可出現Decouple(即其他國家可同美國分道揚鑣)。去年曾大力反對Decouple理論,反而擔心當有錢人唔食鮑翅、中產階級唔飲紅酒時,窮人可能冇飯食。事實證明美股至今只回落26.3%(道指由去年10月11日14198點,回落到今年9月18日10459點);港股回落49%(恒指由去年10月30日31958點,回落到今年9月18日16283點);滬深三百跌幅69.38%(由去年10月17日5891點,回落到今年9月18日1804點)。
內地製造業四面楚歌
美國增加10000億美元資金後果會點?相較於投資者喺金融市場56000億美元嘅虧損,我老曹仍然相信7月18日起美元滙價開始轉強,8月份起美國CPI增長率開始回落。最令人擔心反而係中國經濟(唔係美國);因中國經濟過分依賴出口,大多數出口工業製品及消費品又缺乏議價能力;喺人民幣加快升值壓力下,部分原先外銷商品已被迫轉為內銷,以減少人民幣升值壓力。明年恐怕中國內需市場增長率亦減慢(因股市下跌69%,後遺症漸浮現),明年將係中國製造業內外交困年:一、全球經濟發展明顯放緩,次按危機漸變成信心危機,令中國出口面對好大壓力;二、內地市場經過今年拓展後,進一步嘅拓展空間好有限;加上從緊貨幣政策令好多中小企業借貸無門,已陷入虧損或唔蝕唔賺嘅狀態。如壓力再加強,將引發大倒風。今年1至8月中國服裝業出口增長率只有3.4%及塑料製品負3.9%;而工業生產8月份較去年同期下降12.8%增幅(部分係奧運效應)。即係三頭馬車中其中出口一瓣已死火。至於消費及投資亦進入下行區(即低增長)。股民損失慘重,加上雪災、水災、地震及從緊貨幣政策,雖然最近貸款利率下調0.27厘,存款準備金率回調至15%,但樓市仲係面對緊縮措施壓力下,中國GDP增長率正由雙位數轉為單位數,明年必須努力「保八」(8% GDP增長率)先得。
參考1990年至今日本政府亦不斷向金融系統注資,令日本政府家吓成為OECD中最大負債國,但日圓滙價並冇崩潰,日本境內通脹率仲未失控。
倫敦、紐約及香港係世界三大金融中心,組成時間鏈為全球提供二十四小時金融服務。貝爾斯登出事、雷曼兄弟破產及美林被收購等,令倫敦及紐約豪宅價格滑落。過去十二個月紐約上市金融股冇咗37%市值;倫敦上市金融股冇咗25%市值;倫敦金融從業員人口減少10%(四萬二千人);紐約減少13.5%(六萬四千人);加上今年分紅唔及去年,令金融從業員收入減少50%(因花紅佔工資較大比重)。紐約12%就業人口從事金融業,佔全市薪金收入30%。金融從業員過去係紐約100萬至300萬美元住宅嘅主要買家,今年第二季曼哈頓區住宅交投已減少22%;倫敦100萬英鎊或以上住宅交投第二季更減少46%(較便宜者只減少9.2%)。大量150萬至2000萬英鎊豪宅不但冇買家,連租客亦大量減少。家吓影響最少係香港,但大量豪宅亦面對有價冇市及買賣兩閒局面。雖然華盛頓計劃提供過萬億美元資金畀銀行周轉,但負債纍纍嘅消費者面對自己工作崗位岌岌可危,早就冇咗消費興趣。Thomson路透社最新第三季上市公司純利升幅估計改為負0.3%(今年7月1日估計可升12.6%),將出現連續五季純利負增長,係繼2001年第一季至2002年第二季後第二次出現連續五季純利負增長!早兩個星期估計純利係負增長1.6%,家吓修正為負0.3%,咁樣唔係代表睇好D,而係因為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唔計,以及AIG再唔係標普五百成分股,撇除呢兩隻後,令估計純利跌幅少一D。估計第三季金融業獲利17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55%。
Bridgewater對沖基金上周話,美國史上唯一一次減息接近零同時增加貨幣供應但仍無法阻止GDP下滑係1930年代。我老曹亦見過一次,就係1990至2003年日本利率接近零,日本銀行大量增加貨幣供應,但日本GDP增長率似有若無。我老曹唔擔心美國重演當年嘅事件,只擔心陷入日式衰退。因為Bailout不能解決問題,只係將難題轉由美國納稅人去承擔;結果一如日本政府家吓每年稅收一半以上用作支付利息,令GDP從此無法再增長。

曹仁超明天開始休假,「投資者日記」暫停,10月6日再與各位讀者見面。

張五常 - 地球風暴與神州困境

要先為小朋友們說幾句話。國內牛奶出事,大件事,真真假假伸延到所有與牛奶有關的產品去,風聲鶴唳。昨天一位同學說國內的人到香港買奶粉,只准帶回一罐。不可能吧。北京要立刻開放所有安全的奶粉進口,免關稅,甚至政府過渡性地補貼一點也應該。從來沒有贊同過政府補貼什麼,但這一次,只這一次,一段時期的補貼與奶有關的產品我不容易反對。人體容易吸收的鈣質主要來自奶,別無其他,而嬰兒缺鈣長大後很不妥。奶酪(芝士)最好,短暫地大量進口分發給窮人家的孩子吧。上述是基於讀到或聽到的,如有失誤,則作別論。
轉談地球的金融災難吧。年多前次貸出事後,幾位相熟的朋友聽到我沒有發表的分析與推斷,今天說我的水晶球天下獨有。儘管如此,最近突如其來的大風暴還是把我嚇壞了。資產數千億美元的名牌寶號,接二連三地一叫救命就立刻出事。六國央行聯手救市,而美國考慮或決定融資搶救的天文數字很混亂,我搞不清楚。本想等一下,看清楚一點才動筆,但細想後認為要先說幾句。此際也,美國還沒有落實要怎樣做,眾說紛紜。效果如何,變局如何,太複雜了,我的水晶球鎚碎了也失靈。
整個問題的重心牽涉到經濟學的最弱一環:市場或人民對前景的預期。不是沒有預期這回事,但此物也,既看不到,也摸不着,怎樣形成,為何轉變,能否調改,經濟學者的分析要不是一片空白,就是事後孔明。我也是。我們只能從一些無從解釋的現象而引申到預期的轉變是這樣或那樣的。
矛盾現象
好比上星期市場出現了兩個現象,互相矛盾,加不起來,我們逼着要從預期有變那方面想。其一是美國債券之價急升,其二是金價曾經在幾個小時內上升了百多美元。前者否決了通脹預期,後者否決了通縮預期。我們要怎樣解釋才對呢?事後孔明,我砌出來的預期轉變,是人們搶着去找避難所。不相信銀行夠安全,於是購買債券;認為大難將至,仿效我的母親當年逃難,購買黃金。當然還有其他性質的預期轉變邏輯上說得通,孰對孰錯只有天曉得吧。令人憂心的,是這些加不起來的現象,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出現過。
基本的理論架構是相當肯定的,可惜對目前的麻煩用場不大。這裡姑妄言之,讀者姑妄聽之吧。大手簡化,篇幅所限,很短的分三課說。
第一課。天才費沙昔日提出的利息理論精彩正確,但簡化得厲害。沒有貨幣,沒有風險,也沒有交易費用,變數主要是三個:收入、利率、財富。收入由生產力決定,利率由市場決定,財富是被動的,由收入及利率決定(再簡化是財富等於長期收入除以利率)。
費沙理論
第二課:加進貨幣,有通脹或通縮的可能,市場對前景的預期於是引進,上述三個變數的關係可能變得深不可測。更頭痛是利率往往由政府左右,再不是全由市場決定的,人們預期的轉變更加複雜了。如果再加上交易或訊息費用,市場的借貸或與金融有關的合約不易做得安全。年多前出現的次貸風暴,究其因,是一組重要的、牽涉廣泛的合約,由於種種訊息的誤導而出錯,保不住。說過了,把利率轆上轆落早晚會轆出事來。
第三課。費沙的理論說財富是由收入與利率決定的,沒有其他——Wealth is a derived concept。然而,因為上述第二課的複雜因素的引進,財富可以不管收入或利率而暴升或暴跌。這就是樓價或股市的大落大上可使市民哭笑無常的原因。一般而言,這些是政府及央行的責任。目前的主要問題也是費沙理論之外的一個大麻煩。這就是財富暴跌之後,因為市場對前景的預期有所轉變,這轉變來得固定,在種種原因下,費沙的方程式會倒轉過來,財富的暴跌會導致產出的收入下降。費沙提出的三個變數的關係早晚會體現,但由於財富本身暴跌,有了固定性而帶來的收入下跌,是災難。如果上述的預期有了固定性的轉變,很麻煩,政府不容易知道要怎樣處理才能把這預期扭轉過來。

通縮堪憂
趕着寫這篇文章,因為我認為中國可能在半年左右從通脹轉為通縮。通縮出現,災難一定跟着發生。我不要在這裡再解釋中國的通脹其實不嚴重,也不要細說昔日芝加哥之見:何謂貨幣現象、價格上升與通脹不一定是同一回事,等等。這裡要說的,是在目前的形勢下,中國寧要通脹,不要通縮。最近的北京公布的,是物價通脹率下降至四點九,但工業產品的出廠價指數卻與去年同期上升了十點一。這後者一則反映着原料價格上升,二則反映着新勞動法對產出成本的為禍比我預期的為高。
重心問題是這樣的。如果中國通縮出現,達到九十年代出現過的負三強的水平(其實當時的產品質量上升得快,通縮高於負三強),大災難一定會在神州發生。九十年代時中國沒有新勞動合同法,而最低工資微不足道。今天的局限條件是明顯地改變了。工資向下調整缺乏了彈性,合約的自由有了新法的左右,而近來勞資雙方出現了的敵對局面,九十年代是沒有的。本月十九日北京推出的「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於事無補。
急謀對策
通縮在神州出現的機會真的不小。中國本身的政策頻頻出錯,國際形勢會使原料價格大幅下降,外資內資皆裹足不前,再加上幾個月來神州到處出現不妥情況,我聽也聽得厭了。北京的朋友不可能不知道我說的是實情。
有預期轉變協助着的通縮出現,不是放寬銀根那麼簡單就可以化解的。如果通縮真的嚴重地在神州出現,效果會是怎樣呢?告訴你吧。因為工資下調出現了困難,大量員工會被解僱(因為人口流動,北京不容易有可靠的失業統計)。回鄉耕田嗎?幾個月前開始了一點,但轉為不容易,因為有些耕地換了承包者,而職業農工已經普及了。被解僱的會到處流浪,治安會出現大問題。政府大手推出福利不容易養起那麼多人,而治安混亂甚至上街的行為,福利政策只可助其威勢,解決不了。唯一可取的明智之舉,是不管工資多低,讓工業或企業養着這些人,繼續給他們工作,守住,希望守得雲開見月明。
因為上述,除了不久前發表的《北京要立刻撤銷宏觀調控》外,如下建議是重要的。
(一)撤銷新勞動法,連最低工資也要撤銷。這是重要的未雨綢繆:今天撤銷也不容易,到時撤銷更困難。不要忘記,香港發展得最好的日子——窮人生活改進得最快的——是完全沒有最低工資或什麼重要的勞動法例的。同樣,中國窮苦人家生活改進得最好的幾年,絕對不是靠這些法例——正相反,是靠沒有這些法例約束着。
(二)取消所有樓房買賣政府要抽的稅,這會協助穩定正在下跌的樓價,對人民的財富預期是有幫助的。
(三)以企業減稅的方法來穩定股市,比出錢救市高明得多。過了目前的困境再算吧。
(四)貨幣的政策與制度要大幅修改,不要把西方的出現過那麼多問題的制度引進。這項不能急,而困難還是有爭議存在。舉個例,在基礎上,蒙代爾和我對貨幣用途的看法沒有兩樣,但怎樣安排卻意見不同。要找機會跟他坐一下來研討一下。英諺有云:有道理的人,只要大家明白,永遠是互相同意的。
文中小題為本報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