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企業用戶追求多媒體通訊模式

Nortel與微軟組成聯盟,把Nortel的電話技術整合至Microsoft Office Communications Server (OCS),成為統一通訊方案,配合日趨流動的辦公室。這個聯合解決方案的特點,在於能夠將語音、視像、即時訊息及在線應用結合至企業日常所用之生產工具上,如Office、Outlook及Microsoft CRM,為企業客戶提供方便。
用戶不滿現狀
Nortel引述Computerworld Hong Kong 最近一項讀者調查,結果顯示用戶普遍對公司的電話及電郵系統不滿,希望有替代的通訊工具。調查結果:一、55%的受訪者經常在工作時使用即時訊息 (IM) 工具。二、42%使用視像會議。三、29%使用人對人的VoIP工具,如MSN Messenger等。
調查發現,由於很多公司欠缺令員工感到方便的通訊工具,導致員工需要在辦公室使用家用的通訊工具。事實上,有三分之二的企業受訪者極之關注現有的通訊系統,認為在企業溝通方面的改進空間非常大。報告又指出,91%受訪者希望企業應用內置在線功能,另外,94%受訪者希望在公司使用可以輕鬆存取語音、影像、在線及其他工具。
普遍用戶樂於使用互通無阻的統一通訊方案,對即時連接有熱切的期待,無論是使用哪些裝置設備;因為在這個「超級連接」(Hyperconnectivity)的通訊新紀元,人們會使用各式各樣裝置溝通聯繫,所有通訊裝置設備都需要連接至網絡。
實現超級連接
香港、澳門及南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黃凱表示:「Computerworld Hong Kong 的調查清晰顯示,在現今的『超級連接』環境,商業用戶的通訊需求瞬息萬變。員工需要按幾下滑鼠,便能快速輕易地聯絡其他同事,客戶需要即時作出反應,企業需要簡單易用兼合乎成本效益的綜合平台,支援各式各樣的通訊需要,並協助簡化業務。」
在Nortel及微軟的新統一通訊平台上,用戶只需在任何 Microsoft Office 應用軟件的工具欄,鍵入想要找的人的姓名,系統便會自動找到他們,並且讓你知道他們是否有空,然後建立通訊連繫。

金融海嘯震撼大 IT企業各自發展

2008年9月23日金融海嘯震撼大 IT企業各自發展
美國金融海嘯發生之後,原本視為股市安全避難所的IT股,受到嚴重衝擊。不久以前,IT企業還以其全球營業收入增長,以及零負債的資產負債表成為實力股類。美國花旗集團市場研究員向《商業周刊》表示,一年之前,IT股令人感興趣,但目前需要減持。
美國IT銷售不減
事實上,自7月中旬美元兌歐羅回升以來,IT股價就受壓力而下挫,華爾街人士普遍認為,蘋果、甲骨文和HP等公司在未來幾季的增長將低於預期,因為這些公司失去美元走軟帶來的出口優勢。
目前,美國和全球金融業出現危機,金融界必須調整經營策略,IT支出將會縮減。美國金融行業去年的IT支出接近1200億美元,市場原本預期金融界的IT支出今年有望增長7%,但不幸出現雷曼兄弟、AIG事件。花旗集團研究部預期,由於企業盈利和信用緊縮,直接影響IT支出和資本支出,過往的IT股股價有可能被高估,未來出現調整是難以避免。
儘管IT股有很多不利因素,但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則預期IT銷售市場不會如2001至2002年科網爆破之後呈現衰退,認為今年的美國IT銷售增長將比去年高出5.4%,高於今年5月預期的3.4%,不過,2009年的IT銷售增長預期是6%,低於之前預期的9.4%。美國今年在IT上的銷售將達到5720億美元;明年在IT上的銷售將達到6060億美元。
美國金融界的IT支出佔美國IT市場18%,Forrester認為這個比例雖然頗重,但幾家大銀行危機不足以嚴重影響整個行業的IT預算。例如美林被美國銀行收購後,美林的IT支出不會消失,部分系統將繼續設置,而雷曼兄弟的資產出售後,雷曼兄弟的IT系統將繼續為收購公司沿用。
《福布斯》引述Endpoint Technologies Association的市場分析,指出金融危機及隨後可能出現的全球性經濟衰退,最有可能令美國IT企業重新洗牌,那些綜合大型電腦公司將趁機會併購小型的技術尖端公司,原因是最樂於試用尖端技術的銀行、保險業已經焦頭爛額,小公司未來的生意前景非常差。不過,值得注意的是,IT龍頭公司亦不免受金融業不景拖累,尤其是專門提供高性能硬件的電腦公司,因為全球伺服器最大的買家是金融行業,佔市場四分一之多【表】,因此Sun及戴爾的股價上周受到正面衝擊。
大企業乘機併購
現在擁有大量現金,而負債又低的IT公司將是企業併購的大買家,即使這些公司本身的業績暫時受市場影響也沒有關係,情況就如科網爆破之後的思科,在2002至2003年收購接近十間企業,而思科執行長錢伯斯今年早前透露,公司經過連續多季的盈餘之後,已準備240億美元進行企業收購。
《福布斯》指出,IBM是行內最受羨慕的公司,除了過去幾季大賺之外,最重要的是IBM有75%的客戶來自海外,這樣明顯比客戶集中在美國的公司安全。花旗集團研究部關注甲骨文的表現,因為甲骨文聲稱全球二十間頂級銀行為其客戶,估計甲骨文收入有15%至20%來自金融行業。

盧金泉 - Facebook出資助創新

金融危機繼續擴散,投資者不願承擔風險,資訊科技界首當其衝,可以預見未來一、兩年,投資在Web 2.0的大型專案資金,必會大大減少。
「大水喉」難求,不過假若你有過人之處,小額資金亦不成問題,例如由Facebook提供的資助,便吸引了很多新穎的業務建議書。一年前,Facebook成立總值1000萬美元的 fbFund 基金,鼓勵從事開發Web 2.0應用的個人和公司,為Facebook開發新一代的應用服務。今年8月,二十五個計劃已經成功選出,最後會由Facebook挑選最後五強,各可得2.5萬至25萬美元不等的資金,用來開發有關方案。
網上公開創作
第一輪結果在9月22日揭曉,讀者可以上網搜尋 fbFund,因為不少參加者都把計劃大綱放上網,想偷師的話就一定要看看他們如何推銷自己的創意。其中一個我比較有興趣的是,配合iPhone和Facebook做「朋友關係管理」。
簡言之,就是記錄與朋友的重要互動事項,例如對方的喜愛和近況、上一次在哪裏見面,都可以在系統加以整理。對於相識滿天下的萬人迷或者需要經常與人接觸的專業人員,這套系統的確可以起到強化人際關係的作用,當然,重點還是閣下與他人交往的誠意。無論如何,它至少可以減少一些「Dead Air」和說錯話的尷尬情況,所以還是相當實用,值得留意。今屆 fbFund已經截止,不知有否香港公司入圍,也希望下屆有更多香港的創業者勇於嘗試。
優質項目有市場
話說筆者的一位友人,他從事軟件開發,最近亦說欠缺資金發展,他只寄望能多接幾張合約,把公司做好再算。其實他又何必怕沒錢,要怕生意不夠多、業務前景不夠好,這些才是令創投基金和天使投資者卻步的原因。至於在引入資金後,公司發展路向無可避免受到新股東左右,這也不妨從好處去想,即使強如Google,任兩位創辦人如何堅持也不得要領,最終等上十年開發瀏覽器的建議才開綠燈,可見有時是IT人太執着,由旁人指點一下,反而對公司長遠有利無害。

黃秉華 -「從IT不管用」到「Google令人蠢」

最近,很多有識之士討論《Google令人蠢?》的文章,《紐約時報》於上星期六也加入討論,論點與大部分人的意見一樣:不是,Google代表的是知識和媒體的一種改進。
IT設備與麵包
作者Nicholas Carr在2003年的《哈佛商業評論》撰文IT Doesn't Matter,指出隨着資訊科技的普及,IT基礎建設變成商品化,難以作為企業競爭的核心條件,因此「IT不管用了」。當時英特爾的執行長Craig Barrett馬上為文反擊,強調IT仍然是創造企業競爭優勢的核心。不過,Nicholas Carr沒有太過強烈的回應,認為IT與鐵路、電力一樣,到了最後成為必然的企業資源,企業始終不能靠這些「新科技」為本,結果還是講求企業創新和管理能力。
很明顯地,Nicholas Carr 是極有遠見,只不過對於向企業強力推銷IT設備、加快換機升級的電腦公司而言,實在不中聽。通用汽車的CTO在科技雜誌,以帶有詭辯的言論反擊「IT不管用了」理論:「麵包是大眾商品,你說麵包管用嗎?」大家看見不禁會心微笑。
搜尋集體智慧
Nicholas Carr今次拿 Google來開刀,想繼續發揮一貫的遠見和智慧。他提出兩個重點:Google帶出了「速食信息文化」,一、好處是資訊在彈指之間,你想知道一件事,想獲得一條資訊,不必有「學富五車」的內涵,不必經過艱辛的閱覽群書,上 Google 打入關鍵字,馬上就有答案。二、負面的影響是資訊效率令我們漸漸失去注意力,也失去思考的深度。Nicholas Carr 舉例,他認識的年輕學者已經很少看原著書本,就算一篇四、五頁的博客文章都嫌太長了,時下的學者愛上網瀏覽,從一個超連結,跳到另一篇文章,循着不同的超連結走出去,很少再回頭認真地看完同一篇文章。
《紐約時報》認為這不是大家變蠢了,Google是解放了我們的思維。是的,我同意,當我得知道有《Google令人蠢?》這篇文章之後,即使搜尋到原本,我也沒有打算花半小時把它看完,不過,準備用相同的時間,搜尋多篇回應文章,包括《紐約時報》這一篇,目的是為了用最少的時間,了解Nicholas Carr講的是什麼,並了解大部分人的意見。同是花了半小時,我覺得眼界更加寬,以前,由於沒有互聯網的方便,我只能用心閱讀原文,並且以一個人的智慧去思考整篇文章的論點,如果想參照其他相類似的文章,我還要在翌日上圖書館。
Nicholas Carr指出,搜尋引擎太方便,我們很可能得到良莠不齊的知識甚至假答案,例如維基百科全書不可盡信,也不可以用來作為學術研究。以上的問題都在互聯網用戶的考慮之中,沒有人蠢得把互聯網所有的訊息當真,然而,資訊爆炸到這個程度,大家追求的是迅速反應、集體智慧。
印刷媒體受衝擊
不過,Nicholas Carr提出的問題有建設性的一面,因為我們更加認定了知識、資訊和媒體的改變,當大家愈來愈少投放時間閱讀書本時,同一問題發生在如何留着傳統媒體的讀者。《紐約時報》表示,大家不單止慣用Google,還有的是只有一百四十字一條訊息的微型博客 Twitter 愈來愈受歡迎,這是媒體的進化。
以上是未來趨勢,相信《紐約時報》和全球報紙、雜誌已經應真考慮如何因應形勢作出變化、進化,並且開始逐一投入試驗和實踐中,據估計,未來的印刷媒體將會以特定的身份,整合到可搜尋、可延伸的電子內容上,配合現代讀者的嶄新需求,有關這方面的發展非常值得我們關注。

狄高 - 戴爾努力重拾市場一哥地位

戴爾的直銷模式神話近年被打破,一哥地位被 HP 奪走,盈利更被市場認為不及預期,市場盛傳戴爾電腦有意將旗下廠房出售予代工廠商,藉此保持利潤,重拾市場一哥地位。事實上,戴爾過往的直銷方法已不能套用於現在,戴爾必須求變,
戴爾過去之所以能夠成為個人電腦市場一哥,主因是直銷模式有效,以及企業電腦需求保持強勁增長。由於資訊科技讓企業的生產力大幅提升,企業購買電腦的數量有增無減,企業購買電腦時主要考慮電腦的規格、效能,因此可按此定出不同標準的購買模式,直銷手法便大派用場,何況直銷在美國市場向來可行,企業亦能接受這種服務。
轉攻消費市場
資訊科技經過多年進化,企業對個人電腦的需求再不是如此熱切,開始達到了一個需求飽和狀態,個人電腦的增長點再不是企業市場,而是消費者市場,這是戴爾的弱項,舉例近年筆記簿型電腦流行安裝視像鏡頭,又或者近期興起的超細型筆記簿電腦如Eee PC,都不是以企業用戶為對象,這是屬於消費型電腦產品。
另外,家庭消費者喜歡親身感受產品才會購買個人電腦,戴爾缺乏這個市場的銷售渠道,自然被對手有機可乘。Gartner 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HP 繼續以18.15%的市場份額領跑全球個人電腦市場,戴爾則以15.6%居次席,宏碁以9.4%位列第三,聯想、東芝則分別以7.8%和4.4%位居第四與第五。
為解決市場困局,戴爾對直銷模式進行調整,引入分銷。先是與沃爾瑪位於美國、加拿大和波多黎各的三千家店舖合作,又在中國與知名的家電賣場國美、蘇寧合作,並引入渠道代理商,透過分銷商的銷售渠道開拓消費者市場,接觸更多的客戶群。直銷手法在國內行不通,因為國內消費者喜歡實物感受,不易接受直銷模式,因此直銷電腦不能紮根於中國市場。
交由代工生產
戴爾今年早前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一份報告中表示,繼續擴大與貼牌代工(OEM)、設計代工(ODM)廠商的合作。過往,戴爾的直銷模式是適合用於桌面電腦,因為自行生產筆記簿型電腦不是成本最低的方式,目前 HP 的筆記簿型電腦生產線就外判予代工廠商負責,利用自己工廠生產個人電腦的數量不足一半。筆記簿型電腦地位非常重要,成為個人電腦市場的主要增長點,並有超越桌面電腦的趨勢,但是如何保持外包生產的品質則是一種學問。
戴爾在成本削減方面亦下過工夫,計劃裁減八千八百個職位,在2011年達到一年節省30億美元的目標,以提升利潤。

財經路向透視 - 經濟大蕭條難重演

數以千億美元計的美元一夜之間蒸發殆盡,不禁令人聯想起1929年的市場崩潰以及隨後的大蕭條時期。
如今的金融危機情況很類似,但卻尚未惡化到如此嚴重的地步。
一些大型金融機構的垮台已經讓美國嘗到了苦頭──數以千計的人失業,全球銀行系統的穩定性也會受到衝擊,這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一周之內。
巨大的損失令人愕然,美國政府隨之計劃動用納稅收入來剝離金融機構的按揭壞債,從而改善金融系統的狀況,規模高達7000億美元。而最終的成本有可能還要高得多。
危機引發黑色記憶
鑒於1929年的金融危機以及隨後的「大蕭條」具有歷史性的指標意義,媒體已經開始將此次金融市場的動盪與之相比。
CNBC 電視台記者 Michelle Caruso-Cabrera 表示:「無論是從金融史還是美國歷史上來看,過去一周都是極具歷史意義的一周。」
但老練的市場人士卻不這麼認為。情況的確很嚴重,之前信貸危機已經肆虐了十三個月,儘管政府努力解決危機,但問題卻逐步惡化。然而,情況還沒有達到當年大蕭條時期那種惡劣的程度。
已經在紐約證交所摸爬打滾四十餘年的 Theodore Weisberg 說:「我已經經歷了太多困難時期了。每次危機過後,都好像是經歷了1929年以來最壞的時期一樣。」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暨高盛前合夥人 Allan Sloan 則表示,「危機」這個詞已經被用濫了。
Sloan 說:「大蕭條時期,有數以千計的銀行倒閉,人們喪失了一生的儲蓄,失業率達到25%,社會動盪,貧困人口數不勝數。鑒於此,我並不認為現在的情況有那麼糟糕。」
金融市場動盪令一些人士時常提起已過去的黑色記憶,包括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本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破滅。
另外,還有1987年10月的全球股災。歷史書上記載了數不清的黑色星期一、星期二和星期四。
過去一周,雷曼兄弟宣布破產、美林被美國銀行收購、美國國際集團(AIG)亦瀕臨破產迫使美國政府出手援救,此次金融危機很明顯將徹底改變已持續近一個世紀的金融政策。
複雜金融工具問題根源
所有的問題根源都要追溯到債券及其他縱橫交錯的複雜金融工具上,這些金融工具加快了機構的垮台速度,並超出了華爾街及監管者的控制能力。
羅德島大學名譽教授 Maury Klein 表示,正是在這一關鍵點上,與七十九年前的經濟危機很相似。Klein同時著有一本1929年經濟危機相關的書。
但如今美國的整體經濟狀況與1929年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紐約大學金融機構及市場歷史教授Richard Sylla 說:「由於失業率僅有6%,即使是有關美國經濟是否已經陷入了衰退都要引起一番爭論。」
經濟專欄作家 Robert Samuelson 7月時在《華盛頓郵報》上撰有題為〈經濟衰退?很難這麼講〉一文,他說如果是現在的話,他還會這麼寫,但是「卻不那麼確信了」。
壞賬影響超乎想像
這是因為沒人知道金融危機的侵蝕效應何時才會終止。近期美國房市爆發式增長期間房主貸款所形成的壞賬,以及私下交易有可能對美國金融系統造成更加深入的影響,程度超出所有人的想像。
這也有可能損及常規人群,有可能損害他們的投資,進一步降低房產價值並導致他們失去工作。可能會很困難,但還沒困難到一天只吃一頓麵包,以天為被,以地為床的地步。
「唯一的問題在於金融危機是否已經發展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暨外交委員會高級委員 Jagdish Bhagwati 稱:「諸如美國聯邦儲備局已經介入。只有美國才能有如此大的動作。」所有人的最終擔憂可能都是危機會否影響到實質經濟。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經濟學教授 Brad DeLong 表示,美聯儲主席貝南奇及財政部長保爾森決心避免重蹈1929年的覆轍。

鄒小敏 - 銀行交易存在的Principal-Agent Problem

前文提及本世紀香港銀行的市場新定位,除一般傳統銀行業務如處理顧客的儲蓄、借貸及樓宇按揭等業務外;銀行將做生意的重點明顯是放在幫助顧客理財,包括增加資產的回報、抗通賬、為退休打算等代理人的角色。
近年來,香港的銀行招聘最多的是客戶關係管理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相關的職位。許多專業中產都有類似以下經驗:有一天,光顧已久的銀行,給你一個「尊貴客戶」的身份,並分配了一個客戶關係主任或經理聲稱為你提供服務。於是乎,好些「尊貴客戶」一廂情願地以為銀行如此做法是為貫徹秉承「以客為本」的精神,為提供更妥善服務。誰不知這些客戶關係經理的工作,主要是向顧客推銷各類投資產品。有些客戶關係經理,更因顧客提出一些沒有佣金的銀行服務要求及查詢,反投訴說這些尊貴客戶要求把自己當「私人銀行」的客戶般看待……。
銀行的客戶關係管理
事實上,香港的專業中產趨向透過銀行去買賣股票及各類型投資產品或購買保險產品的日漸眾多,主要原因是在交易上方便快捷,節省了不少寶貴時間。另外,這些行為亦是基於一種對銀行以往長期建立的信任:認為銀行是可信任、審慎、重聲譽多於牟利的機構。可惜的是,近日愈來愈多銀行與「私人銀行」客戶之間的矛盾事件曝光,包括客戶對銀行的投訴及官司訴訟。歸納下,大多數是客戶指控銀行不依指示甚至在沒有指示下為客人進行涉及風險的投資,引致客人不滿及損失;銀行的一般回應,總是答辯為溝通上的問題,使銀行職員方面錯誤執行顧客指令或使客人不甚了解已首肯的投資决定。如此看來,銀行為顧客提供理財的服務,是存在委託—代理問題(Principal-Agent Problem)。
委託—代理問題(Principal-Agent Problem)是現代社會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委託人(principal)與代理人(agent)的關係是契約(contract)關係。照契約所定,委託人授權代理人為代表而行事,可是代理人所作的,不一定以委託人的最大利益為依歸,甚至有可能犧牲委託人的利益以謀取私利。
銀行與客戶間訊息不對稱
導致委託與代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雙方的訊息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其實,在銀行的角度,客戶關係管理的意思是利用電腦科技,不斷分析客戶資料,透過數據挖掘(data-mining),快捷容易地找出哪些顧客有「合理」存款的潛在價值,作為推銷銀行投資產品的對象。但客戶方面,只憑對方是銀行派來,便對一個素未謀面、把自已的資產瞭如指掌的客戶關係經理付上信任,委託投資的決定。結果,不少銀行客戶付上 adverse selection及moral hazard的代價,因這些銀行客戶從未獲什麼客觀和實質的資訊去分辨代理那方的對錯。舉一例子,在芸芸眾銀行的客戶關係經理,當中有些拿着最強的項目可能是速銷手法,而非投資分析的資歷。下次遇上一個銀行客戶關係主任/經理,請留意他們的名片顯示出其擁有哪些專業資格!另一例子,有些客戶關係主任/經理憑着是銀行派來的,不用付上客觀和具體的資料數據便誇口:「你信我吧!我很多客都如此做!」是耶非耶?實際情況真是天曉得!
理エ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講師

陳焱 - 信者得救

美國政府推出7000億元(美元.下同)救市方案,引得香港的財經評論員要忙於買大小──究竟這個方案奏效不奏效?說老實話一句,陳焱相信就算連美國財長保爾森都不肯定7000億元救市方案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但是,方案能否解決問題不在於其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而是在於市場是否相信方案能夠解決問題!
老實說,海嘯的嚴重性、影響程度,以至美國政府推出7000億元救市方案是否真的奏效,陳焱認為這是一個「天曉得」的問題。事實上部分美國經濟學者,例如港人熟悉的克魯明(Paul Krugman)在上周末已表示不能肯定方案成效,何解?7000億元方案只有三頁紙,就算是經濟學天才,也沒有足夠資料作分析吧!
要感受7000億元在金融海嘯中究竟有什麼意義,就要拿其他事項作比較。先說美國政府雷霆第一擊:今年3月貝爾斯登一役中,華府提供了290億元貸款以支持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
7月份,為了拯救房利美和房貸美,布殊總統簽署了3000億元拯救房市法案,新的法案賦予美國財政部無限權力協助兩房公司度過難關。上周,美國政府又向保險巨頭AIG作出850億元拯救計劃。
如果以之前的拯救行動金額作比較,7000億元的數字似乎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不過,再看看幾家美國主要金融機構的市值,陳焱會說7000億元其實只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數字。
以上周日計,摩根大通市值約1620億元;美國運通約470億元;花旗集團1125億元;高盛555億元;摩根士丹利300億元;Wachovia 400億元……。當然,陳焱並不是說上述機構全部難逃被海嘯蹂躪的命運,而且市值亦只是一個參考數字,而不是可以完全依賴的指標。
不過,美國政府既然無可選擇地要充當事件的拯救者,當然是要擺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態度。其實美國政府要向市場注入的,最重要是兩個字:信心,只有金融市場的信心恢復,正常的金融活動恢復,美國政府才有時間去解決問題,屆時7000億元方案就有機會自我實踐;反之,市場信心一天不恢復過來,7000億元甚至7萬億元的方案恐怕也是徒勞無功,因為市場表現會令雪球愈滾愈大。
所以,陳焱認為今次的拯救方案是否能奏效,最重要的是看市場是否相信其將會奏效。聖經說:在信的人,凡事都能!金融市場亦一樣!

中國投資 - 內銀持雷曼債券遠低預期

建設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上周披露了持有雷曼兄弟相關債券的情況。截至目前,已經有工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中信、興業等七家上市銀行持有雷曼相關資產,合計持有債券以及風險敞口的數量約為7.2164億美元,數量遠低於雷曼破產初期市場的預估。而市場原本同樣關注的民生銀行、深發展和寧波銀行均已經明確表示,並無持有雷曼相關債券。
建行:「最大債主」
建設銀行持有華爾街原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債券1.914億美元,成為已做相關公告的中資上市銀行中的雷曼兄弟最大「債主」。建行上周六公告稱,建行及其子公司持有雷曼兄弟相關債券共計1.914億美元,其中高級債券1.414億美元,次級債券0.5億美元。「建行系」所持雷曼兄弟相關債券約佔6月30日「建行系」總資產0.019%、淨資產0.29%。建行預計雷曼兄弟事件不會對其財務狀況產生重大影響,並將繼續密切關注有關事態發展,審慎評估可能造成的損失,充足計提減值準備,同時最大限度地維護其合法權益。
根據半年報,建行上半年投資減值損失準備24.92億元人民幣,其中根據外幣債券投資組合的信用狀況及市場因素計提減值損失準備4.26億美元(合29.21億元人民幣)。
建行研究部相關人士認為,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主要基於策略性保護,防止高風險資產進一步縮水。這位人士稱,美國公司破產重組獲得巨大成功的案例並不少見。
中信:擬作減值準備
中信銀行的公告稱,截至公告日,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與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相關的投資與交易產生的風險,敞口總計折合約7600萬美元,公司未持有該公司的次級債券。公司將對上述債券的風險進行評估,根據審慎原則提取相應的減值準備。
民生銀行則表示,經統計,截至公告日,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未持有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債券。
此前已經公布的有:工行持有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債券及與雷曼信用相掛鈎債券餘額共1.518億美元;中行對雷曼的總風險敞口達1.2882億美元;興業銀行與美國雷曼兄弟相關的投資與交易產生的風險敞口總計折合3360萬美元;招行持有雷曼兄弟債券共計7000萬債券;交通銀行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發行的債券7002萬美元,上述債券僅佔交行截至2008年6月30日總資產的0.02%,淨資產的0.35%。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中資銀行所持雷曼兄弟相關債券的數量較大,但與銀行資產規模和盈利能力相比則很小,即使完全損失,對銀行帶來的影響依然較小。

陸文 - 中美政府護航反彈市未休

美國推出7000億美元穩定金融市場方案,為避免國家出現大量失業及經濟衰退下應順利獲國會通過,但方案將加強對金融界監管令未來全球經濟增長大幅放緩。港股以全日高位開市,如期在20000點水平達標受壓,一度受上周低位吸納者獲利回吐,恒指兩天內反彈3000點回吐可理解,收報19632點,已有300點升幅;國企指數在大批A股升停板下有2.53%升幅,收報10227點。
昨天升幅最顯著的港口、航運及內房股,均是過去一、兩個月累積跌幅最多的行業股,反映短期回升是典型炒反彈,上周已點出一批沽空大的重磅股,投資者要留意這批股份日後一旦完成反彈高位難穩企,短線炒反彈要懂得走位,但從全日成交金額達916.4億元,目前中國政府正配合歐美穩定經濟及股市為目的,令一批國企股在回購及政策支持下有望反覆偏好,短期市況依然是候機吸納具值博率的中資股,市值較細者反彈幅度較佳呢!短期大市在19000至20000點炒上落居多,喜歡短炒者可在支持位買心頭好。
全日重磅股高位爭持大,中移動(941)原地踏步,工行(1398)及建行(939)收市前有大型買盤,其餘有望獲政策扶持的中石油(857)與中海油(883)亦有表現;波羅的海航運指數回升,令中國遠洋(1919)亦升11.7%,中海發展(1138)再升15.3%,中遠太平洋(1199)則升7.5%;內房股以富力(2777)升10.3%及合生(754)升14.6%最顯著,卻予人炒反彈及部分有補倉活動,事實成交大反映好淡在20000點持續有爭持,只是補淡倉潮未休,將進入逐隻炒日子。
投行沒落後遺症多
零售債券受雷曼兄弟申請破產影響成市場焦點,估計將導致近百億元的客戶損失,再反映零售銀行推銷投資銀行產品帶來的風險,與目前依然非常活躍推銷的股票掛鈎票據及認股權證活動相若,事實目前大批已考證券牌的銀行零售層面職員,甚至不少理財部門的員工,對其公司推銷的結構性產品了解程度有限,特別是風險方面,過往兩年筆者亦經常在銀行被職員推介一些頗複雜的結構產品時,一旦提出疑問往往被視為不合潮流之輩,事實不少涉及債券的結構產品多屬與海外企業及金融機構掛鈎,一般投資者很難了解這些機構財務穩健性,特別過去一年部分企業財務轉壞頗速,至於金管局與證監應否容許這類繁複的結構產品以「打散」形式推售予一般投資意識水平較低的投資者,實有檢討需要。
當然,今次金融風暴洗禮下,過往善於以玩槓桿財技的國際投資銀行破產及被接管,甚至高盛與大摩亦要獲銀行支持,令投資銀行風光日子已過,未來一、兩年傳統銀行對信貸理財遠較投行保守及透明度較高,結構與衍生產品將明顯縮減,待市場信心逐步恢復才會從低點反彈,作為全球資金投放最多的債市,近期連滙控(005)與長和等企業債券價格亦受壓,對這類優質企業債券卻提供理想入市時機,有危有機,當然一批質素較次的企業將受融資困難及成本上升下,令壯大活動大減,未來一年全球企業活動放緩可預期。
在這環境下,投資者選擇中線股份應較重視其財務穩定性,減低增長型股份的追捧,確保企業有穩定收入及派息能力,管理層穩健務實作風者較可取;當然亦有不少企業在低潮中成功掌握壯大併購機會,但目前風險高令值博率低;一如去年已指出本港一批地產商毋須急於在內地積極增添土地儲備,可預期未來兩年坐擁大量資金,靜待內地樓市持續及內房股財務壓力大下賤價而沽作吸納,才是日後贏家。
今次全球股市大跌的破壞力大,美國這經濟龍頭尚處於掙扎求存景況下,無必要急於積極玩尋底;事實上周初筆者建議在18000至19500點分段吸納,投放一成資金吸納心頭愛,整體回報尚屬不俗,亦預期在未來一個月可持貨等收割,但這絕對是中短線投資部署,由於跌幅愈大反彈愈強,但其持久性愈短,是典型專業投資行為,亦屬知易行難,後市依然非常反覆。
內地毒奶事件持續擴散至不同層面產品,當然內地政府未來進一步正視食物安全性最為重要,從投資層面對短期食品股出現換馬最直接,海外奶類產品相關股份最受惠,供應豆奶為主的維他奶(345)上升13.3%,反之,將復牌的蒙牛(2319)已紛紛為大行大幅調低其目標價,大摩把其由28元降至13.5元,擔心第四季需求只有正常的一、二成,銷售要2012年才回復去年水平,瑞銀亦降其目標價至11.55元,摩根預期其下半年將現虧損,目標價誇張地由18元調低至3.8元,其餘野村看12元及美林看15元,股價復牌跌幅實在「無眼睇」。
內地軟硬件仍需改善
事實其他食品股未來要承受的行業風險亦大,不宜過早趁低吸納。近期由毒奶及龍崗大火均反映內地無論軟件及硬件均存頗大改善空間,對高速經濟增長中的中國正好提供一次調校整頓需要。

投資組 - 中央出手 救信心大於救市

9月18日,當上證指數在十一個月中跌去三分之二、逼近1800點時,中國政府也高調加盟全球救市行動,宣布證券印花稅單邊徵收,讓中央滙金公司增持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三大國有商業銀行股票,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購上市公司股票,毫無意外地,中國股市迎來了久違的狂喜和沸騰。9月19日,深滬兩市A股除了五十四家停牌的上市公司和兩隻新上市的股票,餘下的一千五百一十四家上市公司股價悉數漲停收市。
A股止跌回升
當然,是次救市大行動能讓股市走多遠,成為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在中國宣布三大救市措施的當天,筆者正跟瑞信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陶冬做專訪,討論中國經濟面臨的危機。他指出,中國在過去大半年中比起很多標榜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國家,面對股市的態度更加市場經濟,並沒有主動採取直接干預的措施。他說:「有時候要讓政府不做什麽比讓它做什麽還更難。」但是在美國雷曼爆煲之後,全球股市滿街鮮血,中國政府也不得不出手了,但是否能徹底扭轉乾坤,就不得而知。
毋庸置疑,當前國際金融市場還在風雨變幻之中,全球經濟明顯減速,加之國內物價上漲壓力尚未解除,一些地區和行業增速回落,「一保一控」壓力很大,所以有國內學者預期股市反轉的可能性不大,把「九一八」這個救市日子戲稱為「救一把」。人們最關心的是內地政府會否繼續出招。摩根大通發表報告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分析指出,在1998年香港金管局入市買入超過10%市值的股票,當時引起很大的爭議。當時政府需要終止由於沽空而帶來的市場調整和港元不穩定。事實都證明,這些干涉是成功的。
在摩通看來,中國過去對經濟方面的干預也是符合理想的,並成功地擠壓了2007年股市和房地產泡沫。但是A股由2007年10月的高峰已回落70%,估值吸引,部分滬深三百指數股份只剩下單位數字的預測市盈率,特別是銀行估值尤其低,較H股折讓甚多,銀行增長信心的恢復必須抵銷淨利潤降低的影響。在中國推出救市組合方案之後,摩通報告認為正是買入時機。
回購措施出台
從歷史上來看,單邊徵收是深滬兩股市證券印花稅稅率水平的最低點,這也看出了政府救市的決心,儘管實際刺激作用有限,但重要的是在傳遞救市信號。中央滙金公司購入相關銀行股份,類似國際上用財政資金支持二級市場的做法,不僅有恢復投資者信心的作用,更有直接支持指數股止跌回穩的實際意義。
昨天中證監會進一步發布《關於上市公司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股份的補充規定(徵求意見稿)》。對於上市公司採用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的回購行為取消了行政審核許可,文件指是更好地發揮市場內產生的穩定機制作用。
證監會相關負責人稱,此次《補充規定》共計十一條,借鑒國際成熟市場經驗,推行完全市場化操作。根據新規,公司在股東大會作出決議以後,只須向證監會及交易所備案,同時就可以公告上市公司回購報告書,不須再等待監管部門進行審核。這是上市公司股票回購程序上一個重大的調整。而2005年起實施的原管理辦法,對上市公司回購實施「備案式的行政許可」,要求上市公司備案之後二十個工作日,監管部門出示無異議函後才能實施。
融資融券須加快出台
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國內的管理層對股市持續暴跌也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但由於實體經濟增長風險不可忽視,技術調整之後,A股能否反轉其實不容樂觀。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指當前發展資本市場的首要問題是提振市場信心,而不是資金問題。股市增長的長期趨勢並不因貨幣政策的調整而發生改變。她提出加快推出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改變市場單邊行情,可減少股價過度波動。
吳曉靈更表示,「大小非」解禁是一個預先公告的事項,投資者在做投資分析時應予充分考慮。投資者應該考慮用什麼價格買入股票,而不應該冀望大股東不要賣出股票,用大股東將手持股份不流通的代價去保持二級市場的相關股份股價免於下滑,這是違背市場機制的。
她進一步指出,對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要有信心,即使未來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到8%左右,與當今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增速仍然不低,市場不應過度悲觀,只要經濟發展速度高於通貨膨脹率就不是滯脹。

畢老林 - 節哀順變

買了雷曼兄弟金融衍生產品的本港散戶,近日在證監會、政府總部門外呼天搶地,大罵銀行推銷員無良。為苦主出頭的民主黨昨晚在堅道明愛中心社區會堂舉行大會,全面跟進投訴事宜。
小投資者血本無歸,向證監會申訴,林行止先生認為他們找錯對象,叩銀監(金融管理局)的門似乎更加恰當。還好,迄今尚未聽聞要求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或主席方正下台的聲音。
美國證監會(SEC)主席考克斯(Christopher Cox)卻沒有那麼幸運。在政府連番救市後,民望再度落後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上周拉票時揚言,一旦上台必即時把考克斯炒掉。
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不甘示弱,大施挪移乾坤之術,借勢呼籲選民將整個共和黨政權連根拔起,免得他們繼續禍國殃民拖累全球。
老麥此番興師問罪,卻獨拿考克斯開刀,對其他同樣負有監管職責的機構如聯儲局和為信貸質量發出「認證」的評級公司網開一面。
針對證監歪打正着
這正是問題所在。美國在1999年正式廢除明令商業銀行與投資分開經營的《格拉斯──史特格爾法》(Glass - Steagall Act),銀行可以混業經營,監管制度卻追不上,停留在大蕭條時代的模式,投資銀行仍由SEC監管,商業銀行則歸聯儲局負責。
麥凱恩常遭政敵揶揄不懂經濟,但從美國的監管架構着眼,投資銀行高槓桿和透過衍生工具不斷在金融體系內散播「病毒」的經營模式,是這場災難的一大禍根。麥凱恩也許不懂經濟,但他把矛頭指向SEC,可謂「歪打正着」。
不過,追本溯源,格林斯平在位期間實行超寬鬆貨幣政策、貝南奇低估次按殺傷力(一年前還聲稱次按相關損失不會超過1000億美元,美國政府救市迄今已動用上萬億美元公帑)、信貸評級公司負責人縱容下屬濫發AAA,難道可以置身事外?
最近觀察美國選情,發現不少值得一談的有趣現象。老麥的競選拍檔佩林在「九一一」七周年當晚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專訪,對國際事務認識之貧乏,令人「大開眼界」。
希拉莉在受訪時無法正確讀出俄羅斯新總統梅德韋傑夫(Mikhail Medvedev)的名字,被不少人拿來作笑柄,但與佩林相比,小兒科而已。伊拉克戰爭打了五年,這位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竟連「布殊主義」(Bush Doctrine)也好像一無所知,答非所問。妙就妙在,美國人對佩林的無知好像全不介意,繼續為她的外觀和衣飾打扮着迷。大選電視辯論即將展開,佩林面對外交經驗豐富的達拉華州參議員拜登(此人也是個極富爭議性的政客,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競逐民主黨總統提名,以「大話連篇」見稱,有機會另文評述),佩林如何招架,老畢極有興趣一看。
越戰英雄「瘀」事成籮
關於麥凱恩本人,最近讀到的資料更加有趣。一直以來,老麥給人的印象是不惜為國捐軀的鐵血男兒。美國總統的另一身份是三軍總司令,在這方面,奧巴馬確實有所不如。可是,原來老麥在美國海軍服役期間,「瘀事」不勝枚舉。
根據英國財金周刊 Money Week 政經專欄Last Word的報道,麥凱恩曾令美國海軍損失五架戰機,大家在電視上經常看到的,是唯一於作戰時被擊落(老麥因此成了越共戰俘)的一架,其餘四架全部在「意外」中報銷。
第一架「死因」是控制失誤,軍機在麥凱恩進行飛行訓練期間無法正常着陸。話明訓練,自然做足安全措施,機毀人無恙。
第二宗發生在西班牙,老麥駕駛的戰機因飛得太低出事,但他在千鈞一髮間按動緊急逃生器彈出機外,大難不死。
第三宗更加妙不可言,麥凱恩在飛往費城觀賞海陸兩軍美式足球友誼賽途中,再度因控制失誤出事;與之前兩次一樣,有驚無險。
第四次跟其駕駛技術無關,其時麥凱恩正在戰艦甲板候命起飛,一枚意外發射的火箭迎面而來,擊中軍艦,造成一百三十四名海軍喪生、摧毀二十架軍機,艦隻差點沉沒。福大命大的老麥,在這次嚴重意外中又一次跟死神擦身而過。
最後一宗發生於1967年越戰中期,麥凱恩駕駛的戰機給越共擊落……,之後的事,人盡皆知。
常言道,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越戰英雄」也許是美麗的誤會,但美國人心意難測,佩林在專訪中「露底」,支持率不跌反升;麥凱恩的「騎呢」往事公諸於世,誰敢說不會令他「因禍得福」?
再說,駕駛技術差不代表不能指揮三軍。美國一眾金融業巨頭,有哪個能清楚說出銀行賣的是什麼,還不是任由下屬亂搞一通?花旗集團在次按爆煲後五癆七傷,前財長魯賓應董事局之邀收拾殘局,這位政經界有數菁英坦承,對花旗推出的衍生產品「流動性認沽期權」(liquidity puts)聞所未聞。
金融機構舵手尚且對衍生工具不大了了,銀行推銷員一知半解,花言巧語,何奇之有?雷曼香港客戶在盡了人事後若無法令結果改寫,還望「節哀順變」。

曹仁超 - 美國經濟下跌風險好大

9月22日,周一。恒生指數升304.47,收19632.2;成交916.34億元。9月期指升169點,收19638點。
滙控(005)升2%、中海油(883)升6%,以及恒生國企指數升2.5%,重上10000點之上,收10227.38。
滬深三百指數升6.49%,收2207.61;MSCI亞太指數升8%,報117.36。澳洲限制拋空股票,令Fortescue Metals Ltd.一天之內升25%。
花旗推介長江實業(001),估計今年每股獲利8.83元,較去年減少9.1%,P/E十一點二倍,目標價137.01元;新奧燃氣(2688)估計今年每股獲利63.9仙,升26.3%,P/E十三點一倍,目標價14.05元;更大力推介SOHO中國(410),估計今年每股獲利21.6仙,較去年減少55.1%,P/E十一點三倍,目標價5.5元。
野村以2.25億美元購入雷曼兄弟亞洲區業務(其中5000萬美元係商譽),呢個部門員工二千九百四十人,今年上半年營業額14億美元。
投資銀行獨立時代結束
高盛及摩根士丹利轉型後,係咪投資銀行獨立時代嘅終結?因納入銀行後將受美國銀監會監督,例如資本充足比率等,再唔可以好似以前咁大槓桿去做嘢。以後不但受銀監會監管,亦受財政部及美國聯邦保險公司監管,高盛及大摩放棄自由接受監管嘅目的係換取公眾人士對佢地嘅信心。
戰後自由世界奉凱恩斯理論為經濟界神明,喺政府大力扶助下,五十及六十年代自由世界經濟又的而且確欣欣向榮,但到咗七十年代美國因大量流失美元被迫同金價脫鈎,引發全球惡性通脹。其後以佛利民為首嘅貨幣學派獲鐵娘子及列根欣賞;同凱恩斯理論剛相反,佛利民主張「放寬管制,着重市場機制」。英國同美國經濟喺八十及九十年代又再欣欣向榮,佛利民又成為經濟界泰斗。放寬管制亦有敗筆,就係經濟泡沫一個接一個出現;例如1994年墨西哥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1998年長期資金管理公司出事、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以及2006年下半年美國樓價開始滑落,引發去年8月次按危機更席捲全球。今年財長保爾森上台後,美國金融政策出現一百八十度改變,政府不斷接管或挽救大企業,令自由經濟政策已經名存實亡。
鄧小平一早講「白貓黑貓論」。世上冇永遠係啱嘅理論,一切因時制宜。我老曹相信太極圖(即陰盛則陽衰、陽盛則陰衰;循環不息)。戰後政府過分干預經濟,引發咗七十年代惡性通脹;1980年起政策過分寬鬆,又引嚟大量經濟泡沫。家吓美國國會、華爾街甚至美國選民,都喺度爭論保爾森動用超過10000億美元救市係咪洽當(Zogby Interactive上周六、日調查結果係,46%選民支持、46%反對及8%未表態。70%同意如唔挽救帶將嚟嚴重後果,只有24%仍認為問題唔大;84%擔心另一間投資銀行或金融機構將會倒閉,9%認為已見底;民主黨喺呢件事件中獲42%支持,共和黨只有25%;46%認為奧巴馬有能力解決呢個難題,41%認為麥凱恩更佳;71%認為政府日後應收緊樓按貸款條款,亦有23%反對;82%反對政黨、總統候選人及國會議員接受金融機構金錢上捐款「游說」)。接受訪問人士共二千三百三十一位,並喺9月19日及20日進行。
大選後(無論邊個出任)美國國策將由列根總統時代開始走向自由放任返回加強管制。呢次證監會禁止七百九十九隻金融股拋空,保爾森動用7000億美元去防止金融體系meltdown(如唔足夠將無限量支持,包括汽車分期、學生貸款計劃、信用卡及任何有問題資產)。好少人反對,可見美國人正喺度背棄「自由經濟制度」。
美元睇法有分歧
美元因上述消息回落,見1.4473歐羅及106.3日圓。保爾森估計,呢次行動令美國國債增加6.6%,至11.31萬億美元。咁大量增加美元供應(超過1萬億美元)會唔會重新刺激原材料價格上升?標普GSCI商品指數過去三天上升8.4%、原油升6.8%、小麥及銅升3.6%;CRB指數喺保爾森公布當天亦上升2.4%。分析員估計,消費品價格會因此上升4.5%,高盛策略員Allison Nathan更估計,未來十二個月內GSCI商品指數可再升17%(該指數由6月份至今回落咗26%)。International Foreign Exchange Concepts Inc.(全球最大嘅貨幣對沖基金)主席John Taylor管理110億美元資金,估計美元將崩潰。不過,其他分析員認為,年底可見1.43美元兌1歐羅及每美元兌108日圓,認為美元回落日子好短暫;呢方面嘅代表係德銀嘅Adam Boyton,佢認為6月至今美元已上升7.2%,消化一段日子後美元再上升,因為明年美國GDP可上升1.5%、歐洲只上升1.1%及日本1.15%。美國成為OECD國家中表現最好國家之一;加上美元利率僅次於日本;反之,歐羅及英鎊卻有大減息空間。美國政府增加超過10000億美元供應後,會唔會重新引發商品價格上升,並刺激CPI指數上升,而引發美元崩潰?定係美元滙價繼續上升?美滙指數由2002年初121點下跌到今年3月71點,跌幅41%,其後一直喺低位震盪,並喺7月15日歐羅見1.6038美元歷史高位,最近次按危機進一步惡化,雷曼兄弟破產、美林被收購及AIG注資850億美元,保爾森欲動用超過10000億美元救市,但美元一直未有轉弱。
樓市回落拖累股市
道指去年10月至今跌幅超過26%,即市值40000億美元被蒸發咗,納指跌幅亦令16000億美元市值冇咗,兩者加埋相等於美國GDP 36%。呢個損失仍唔及2000年3月9日至2001年3月20日,納指由5046點跌至2000點以下,市值冇咗40000億元,加上道指後,兩市總損失接近60000億美元,相等於當年GDP一半以上,但2001年亦只係出現一季GDP負增長。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茲喺9月15日表示,呢次金融危機唔會係另一次1929年,因為有更多工具及貨幣政策應付。從美元滙價走強,可見到全球願意共同承擔呢次次按危機;加上歐洲情況唔見得較美國好,如歐羅減息,因利差減少反而有利美元滙價。技術面睇美滙指數仍在上升通道內運行,至今未低於50天移動平均線。短期或有震盪,但中期仍然睇好。
家吓嘅經濟形勢到底係通脹風險大,定係經濟下滑風險大?我老曹擔心後者大於前者。去年8月至今年4月美國減息兼增加貨幣供應,令美元滙價下跌,的確曾刺激商品價格上升,並令美國CPI增長率上升。今年7月15日開始,美元已結束六年零四個月嘅貶值期(美滙指數累計跌幅42%);油價由148美元大跌至91美元,到近日才重返100美元;金價由1035美元回落到735美元,亦反彈到900美元;有色金屬、其他貴金屬如白金、鈀金及白銀更出現顯著跌幅。如全球不景氣出現明顯影響能源及原材料需求,價格將由依家嘅高位回落。
喺美國同英國,樓市回落拖垮咗股市;喺中國就剛相反係股市回落拖垮樓市;香港樓市因政府大量減少土地供應仍可穩定,但喺股市回落壓力下,今年4月至今亦出現交投淡靜。甚至鋼鐵產品價格,雖然巴西要求鐵礦砂出口價加價,但中國鋼鐵產品價格,已出現連續第八周回落。如經濟景氣下滑令消費需求放緩,企業亦唔易加價,我老曹認為,「經濟下滑風險已明顯高於通脹」。去年11月美股回落時,唔少人認為全球可出現Decouple(即其他國家可同美國分道揚鑣)。去年曾大力反對Decouple理論,反而擔心當有錢人唔食鮑翅、中產階級唔飲紅酒時,窮人可能冇飯食。事實證明美股至今只回落26.3%(道指由去年10月11日14198點,回落到今年9月18日10459點);港股回落49%(恒指由去年10月30日31958點,回落到今年9月18日16283點);滬深三百跌幅69.38%(由去年10月17日5891點,回落到今年9月18日1804點)。
內地製造業四面楚歌
美國增加10000億美元資金後果會點?相較於投資者喺金融市場56000億美元嘅虧損,我老曹仍然相信7月18日起美元滙價開始轉強,8月份起美國CPI增長率開始回落。最令人擔心反而係中國經濟(唔係美國);因中國經濟過分依賴出口,大多數出口工業製品及消費品又缺乏議價能力;喺人民幣加快升值壓力下,部分原先外銷商品已被迫轉為內銷,以減少人民幣升值壓力。明年恐怕中國內需市場增長率亦減慢(因股市下跌69%,後遺症漸浮現),明年將係中國製造業內外交困年:一、全球經濟發展明顯放緩,次按危機漸變成信心危機,令中國出口面對好大壓力;二、內地市場經過今年拓展後,進一步嘅拓展空間好有限;加上從緊貨幣政策令好多中小企業借貸無門,已陷入虧損或唔蝕唔賺嘅狀態。如壓力再加強,將引發大倒風。今年1至8月中國服裝業出口增長率只有3.4%及塑料製品負3.9%;而工業生產8月份較去年同期下降12.8%增幅(部分係奧運效應)。即係三頭馬車中其中出口一瓣已死火。至於消費及投資亦進入下行區(即低增長)。股民損失慘重,加上雪災、水災、地震及從緊貨幣政策,雖然最近貸款利率下調0.27厘,存款準備金率回調至15%,但樓市仲係面對緊縮措施壓力下,中國GDP增長率正由雙位數轉為單位數,明年必須努力「保八」(8% GDP增長率)先得。
參考1990年至今日本政府亦不斷向金融系統注資,令日本政府家吓成為OECD中最大負債國,但日圓滙價並冇崩潰,日本境內通脹率仲未失控。
倫敦、紐約及香港係世界三大金融中心,組成時間鏈為全球提供二十四小時金融服務。貝爾斯登出事、雷曼兄弟破產及美林被收購等,令倫敦及紐約豪宅價格滑落。過去十二個月紐約上市金融股冇咗37%市值;倫敦上市金融股冇咗25%市值;倫敦金融從業員人口減少10%(四萬二千人);紐約減少13.5%(六萬四千人);加上今年分紅唔及去年,令金融從業員收入減少50%(因花紅佔工資較大比重)。紐約12%就業人口從事金融業,佔全市薪金收入30%。金融從業員過去係紐約100萬至300萬美元住宅嘅主要買家,今年第二季曼哈頓區住宅交投已減少22%;倫敦100萬英鎊或以上住宅交投第二季更減少46%(較便宜者只減少9.2%)。大量150萬至2000萬英鎊豪宅不但冇買家,連租客亦大量減少。家吓影響最少係香港,但大量豪宅亦面對有價冇市及買賣兩閒局面。雖然華盛頓計劃提供過萬億美元資金畀銀行周轉,但負債纍纍嘅消費者面對自己工作崗位岌岌可危,早就冇咗消費興趣。Thomson路透社最新第三季上市公司純利升幅估計改為負0.3%(今年7月1日估計可升12.6%),將出現連續五季純利負增長,係繼2001年第一季至2002年第二季後第二次出現連續五季純利負增長!早兩個星期估計純利係負增長1.6%,家吓修正為負0.3%,咁樣唔係代表睇好D,而係因為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唔計,以及AIG再唔係標普五百成分股,撇除呢兩隻後,令估計純利跌幅少一D。估計第三季金融業獲利17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55%。
Bridgewater對沖基金上周話,美國史上唯一一次減息接近零同時增加貨幣供應但仍無法阻止GDP下滑係1930年代。我老曹亦見過一次,就係1990至2003年日本利率接近零,日本銀行大量增加貨幣供應,但日本GDP增長率似有若無。我老曹唔擔心美國重演當年嘅事件,只擔心陷入日式衰退。因為Bailout不能解決問題,只係將難題轉由美國納稅人去承擔;結果一如日本政府家吓每年稅收一半以上用作支付利息,令GDP從此無法再增長。

曹仁超明天開始休假,「投資者日記」暫停,10月6日再與各位讀者見面。

張五常 - 地球風暴與神州困境

要先為小朋友們說幾句話。國內牛奶出事,大件事,真真假假伸延到所有與牛奶有關的產品去,風聲鶴唳。昨天一位同學說國內的人到香港買奶粉,只准帶回一罐。不可能吧。北京要立刻開放所有安全的奶粉進口,免關稅,甚至政府過渡性地補貼一點也應該。從來沒有贊同過政府補貼什麼,但這一次,只這一次,一段時期的補貼與奶有關的產品我不容易反對。人體容易吸收的鈣質主要來自奶,別無其他,而嬰兒缺鈣長大後很不妥。奶酪(芝士)最好,短暫地大量進口分發給窮人家的孩子吧。上述是基於讀到或聽到的,如有失誤,則作別論。
轉談地球的金融災難吧。年多前次貸出事後,幾位相熟的朋友聽到我沒有發表的分析與推斷,今天說我的水晶球天下獨有。儘管如此,最近突如其來的大風暴還是把我嚇壞了。資產數千億美元的名牌寶號,接二連三地一叫救命就立刻出事。六國央行聯手救市,而美國考慮或決定融資搶救的天文數字很混亂,我搞不清楚。本想等一下,看清楚一點才動筆,但細想後認為要先說幾句。此際也,美國還沒有落實要怎樣做,眾說紛紜。效果如何,變局如何,太複雜了,我的水晶球鎚碎了也失靈。
整個問題的重心牽涉到經濟學的最弱一環:市場或人民對前景的預期。不是沒有預期這回事,但此物也,既看不到,也摸不着,怎樣形成,為何轉變,能否調改,經濟學者的分析要不是一片空白,就是事後孔明。我也是。我們只能從一些無從解釋的現象而引申到預期的轉變是這樣或那樣的。
矛盾現象
好比上星期市場出現了兩個現象,互相矛盾,加不起來,我們逼着要從預期有變那方面想。其一是美國債券之價急升,其二是金價曾經在幾個小時內上升了百多美元。前者否決了通脹預期,後者否決了通縮預期。我們要怎樣解釋才對呢?事後孔明,我砌出來的預期轉變,是人們搶着去找避難所。不相信銀行夠安全,於是購買債券;認為大難將至,仿效我的母親當年逃難,購買黃金。當然還有其他性質的預期轉變邏輯上說得通,孰對孰錯只有天曉得吧。令人憂心的,是這些加不起來的現象,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出現過。
基本的理論架構是相當肯定的,可惜對目前的麻煩用場不大。這裡姑妄言之,讀者姑妄聽之吧。大手簡化,篇幅所限,很短的分三課說。
第一課。天才費沙昔日提出的利息理論精彩正確,但簡化得厲害。沒有貨幣,沒有風險,也沒有交易費用,變數主要是三個:收入、利率、財富。收入由生產力決定,利率由市場決定,財富是被動的,由收入及利率決定(再簡化是財富等於長期收入除以利率)。
費沙理論
第二課:加進貨幣,有通脹或通縮的可能,市場對前景的預期於是引進,上述三個變數的關係可能變得深不可測。更頭痛是利率往往由政府左右,再不是全由市場決定的,人們預期的轉變更加複雜了。如果再加上交易或訊息費用,市場的借貸或與金融有關的合約不易做得安全。年多前出現的次貸風暴,究其因,是一組重要的、牽涉廣泛的合約,由於種種訊息的誤導而出錯,保不住。說過了,把利率轆上轆落早晚會轆出事來。
第三課。費沙的理論說財富是由收入與利率決定的,沒有其他——Wealth is a derived concept。然而,因為上述第二課的複雜因素的引進,財富可以不管收入或利率而暴升或暴跌。這就是樓價或股市的大落大上可使市民哭笑無常的原因。一般而言,這些是政府及央行的責任。目前的主要問題也是費沙理論之外的一個大麻煩。這就是財富暴跌之後,因為市場對前景的預期有所轉變,這轉變來得固定,在種種原因下,費沙的方程式會倒轉過來,財富的暴跌會導致產出的收入下降。費沙提出的三個變數的關係早晚會體現,但由於財富本身暴跌,有了固定性而帶來的收入下跌,是災難。如果上述的預期有了固定性的轉變,很麻煩,政府不容易知道要怎樣處理才能把這預期扭轉過來。

通縮堪憂
趕着寫這篇文章,因為我認為中國可能在半年左右從通脹轉為通縮。通縮出現,災難一定跟着發生。我不要在這裡再解釋中國的通脹其實不嚴重,也不要細說昔日芝加哥之見:何謂貨幣現象、價格上升與通脹不一定是同一回事,等等。這裡要說的,是在目前的形勢下,中國寧要通脹,不要通縮。最近的北京公布的,是物價通脹率下降至四點九,但工業產品的出廠價指數卻與去年同期上升了十點一。這後者一則反映着原料價格上升,二則反映着新勞動法對產出成本的為禍比我預期的為高。
重心問題是這樣的。如果中國通縮出現,達到九十年代出現過的負三強的水平(其實當時的產品質量上升得快,通縮高於負三強),大災難一定會在神州發生。九十年代時中國沒有新勞動合同法,而最低工資微不足道。今天的局限條件是明顯地改變了。工資向下調整缺乏了彈性,合約的自由有了新法的左右,而近來勞資雙方出現了的敵對局面,九十年代是沒有的。本月十九日北京推出的「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於事無補。
急謀對策
通縮在神州出現的機會真的不小。中國本身的政策頻頻出錯,國際形勢會使原料價格大幅下降,外資內資皆裹足不前,再加上幾個月來神州到處出現不妥情況,我聽也聽得厭了。北京的朋友不可能不知道我說的是實情。
有預期轉變協助着的通縮出現,不是放寬銀根那麼簡單就可以化解的。如果通縮真的嚴重地在神州出現,效果會是怎樣呢?告訴你吧。因為工資下調出現了困難,大量員工會被解僱(因為人口流動,北京不容易有可靠的失業統計)。回鄉耕田嗎?幾個月前開始了一點,但轉為不容易,因為有些耕地換了承包者,而職業農工已經普及了。被解僱的會到處流浪,治安會出現大問題。政府大手推出福利不容易養起那麼多人,而治安混亂甚至上街的行為,福利政策只可助其威勢,解決不了。唯一可取的明智之舉,是不管工資多低,讓工業或企業養着這些人,繼續給他們工作,守住,希望守得雲開見月明。
因為上述,除了不久前發表的《北京要立刻撤銷宏觀調控》外,如下建議是重要的。
(一)撤銷新勞動法,連最低工資也要撤銷。這是重要的未雨綢繆:今天撤銷也不容易,到時撤銷更困難。不要忘記,香港發展得最好的日子——窮人生活改進得最快的——是完全沒有最低工資或什麼重要的勞動法例的。同樣,中國窮苦人家生活改進得最好的幾年,絕對不是靠這些法例——正相反,是靠沒有這些法例約束着。
(二)取消所有樓房買賣政府要抽的稅,這會協助穩定正在下跌的樓價,對人民的財富預期是有幫助的。
(三)以企業減稅的方法來穩定股市,比出錢救市高明得多。過了目前的困境再算吧。
(四)貨幣的政策與制度要大幅修改,不要把西方的出現過那麼多問題的制度引進。這項不能急,而困難還是有爭議存在。舉個例,在基礎上,蒙代爾和我對貨幣用途的看法沒有兩樣,但怎樣安排卻意見不同。要找機會跟他坐一下來研討一下。英諺有云:有道理的人,只要大家明白,永遠是互相同意的。
文中小題為本報所加

余錦賢 - 雷曼「苦主」變奇貨

林行止有疑慮,余錦賢試釋除!林行止在昨天的專欄中說:「他們(『苦主』)向有關當局請願,出面支持的卻是草根氣息甚濃的民主黨而非公民黨或自由黨,這是否公民黨不擅長『街頭活動』而自由黨藉『棄權』具體表示放棄直選?至於苦主投訴的對象,何以不是銀監(金管局)而直指證監?」
上星期五,民主黨接見三十多個雷曼「苦主」,其中有謂已約了證監,希望民主黨派代表陪同前往,民主黨諸君就傻呼呼答應去找證監「算賬」。雖然「點錯相」,但卻有上百個「苦主」亮相,超額完成,台前奔走的甘乃威但覺喜出望外,幕後發功的單仲偕頓感奇貨可居!見完證監後,民主黨就決定搞遊行,結果竟然來了五六百人。此時,單仲偕已初步算出,雷曼「苦主」將是一堆為數可觀的政治籌碼。事實上,買了雷曼迷你債券的「苦主」,涉及金額高達一百五十多億元,若以每人平均投資一百萬元計算,就是萬五人;若以五十萬元計算,更是三萬人。由於單價甚高,且不少都是退休人士的「棺材本」,要求「回水」的呼聲肯定頗大,即是「民心可用」;民主黨亦以為自己洞燭先機,估計約有二十二間銀行牽涉其中,事必可以引發全城關注,即是「大事可期」(民主黨中人甚至沾沾自喜的透露,金管局連幾多小投資者及幾多間銀行受影響都糊里糊塗)。至於為何不是公民黨或自由黨,據悉前者婉言相拒,後者自身難保。反而由於「苦主」裏差不多有一半幫襯中銀,更需挺身而出的民建聯,卻至今靜過分體式冷氣機,證明民建聯果然是根據公司法成立的「有限」公司。
事實疑似證明,民主黨這次「替天行道」,大有機會談笑凱歌還。昨晚約有六百名雷曼「苦主」參加由民主黨舉辦的申訴大會,席間有與會者認為,中央及特區應為事件負責,並呼籲星期日遊行到中聯辦及美國領事館。粗俗點說,特區政府這個細佬話不到事,就找中美這兩個大佬講數,可謂間接質疑曾蔭權的管治。
昨天有報道指煲呔將在昨晨的早禱會上商討拆彈,事實卻是他與鬍鬚曾昨天一早就去了 CEPA 5 的宣講會,由唐唐行禮如儀主持早禱會。據悉,目前政府的立場是主要由金管局處理,煲呔等只會表示「深表同情」,以免重蹈八八年董建華拍板「賠償」正達證券「苦主」的覆轍,以至墮入「董建華化」(即是什麼都關政府事)這個由個別傳媒和政黨共建的政治陷阱。當然,屋漏兼逢連夜雨,煲呔恐怕不敢再望民望,而只好嘆十聲「運交華蓋」。

練乙錚 - 黨國領導束手無策 誤導人民應予批評

毒奶事發不久,當過內地著名奶類產品代言人的一些藝人、運動員等,紛紛看風駛 ,發聲明道歉,與毒奶品牌切割;上周,毒奶攻陷香港,個別「成色甚高」的特區政治代言人,亦高調與此等中國品牌切割,批評奶商無良,要求予以嚴懲。目下中國法治不彰、官商勾結嚴重,奶商逐利,做出各種不法之事,情況愈來愈壞,已從劣奶壞奶發展到今天的毒奶,確令人擔憂,但更大問題在於中共黨政高層不僅束手無策卻誇誇其談,處處在食品安全規管工作上搞形式主義誤導民眾,故這些黨政最高領導才是更值得批評的對象。舉個例說,去年八月二十三日,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全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會議」上宣布:「國家將在四個月之內整治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任務有八大個,目標二十個,其中十二個是『硬碰硬』的百分之百指標,特別包括食品生產加工業必須百分之百取得食品安全生產許可證等」。翌日,時任商務部長、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薄熙來,更進一步表示:「十二個百分百概念,表明中國政府對中國消費者及全球消費者高度負責的一種態度,雖然標準很高,但是是可以實現的;有關措施是非常務實、非常專業、非常周密的,編織了一個食品質量安全的天羅地網。從現在到年底,中國各方面將全力以赴,對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進行大清理,下決心採取一些非常嚴厲的、非常有效的措施。相信這套『組合拳』打出去後,半年內中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會有很大的提升。」四個月的嚴打期過去之後,兩位高官榮休的榮休,升級的升級,三聚氰胺卻一點一滴在數以萬計的嬰兒體內積聚。試問,若按香港政治標準,吳儀和薄熙來,不是誤導國人港人乃至世人是什麼?試想,如果吳、薄是特區政府問責高官,四個月整頓在香港進行,之後本地出現類似毒奶的嚴重事故,有人發病有人死亡,兩位高官會得到怎麼樣的評價和待遇呢?胡錦濤昨日批評一些官員「麻木不仁」,包括上述兩位高級官員嗎?
筆者昨日指出,胡總對有關官員的「麻木不仁」四字批評,與事態嚴重程度極不相稱,亦遠遠不能指出管治問題徵結所在;但想深一層,此四字卻是對不少中國高級官員面相的一個準確描述。中共立國之初,各級幹部都有優良作風,能與人民同甘共苦,沒有很多特權,中南海的大門是敞開的,人民自由進出、上訪,但這種情況在五十年代中期便慢慢改變了,高級黨政幹部生活漸漸特殊化,衣食住行方面都有愈來愈豐盛的「特別供給」,一個「特供」系統逐步形成、發展。「特供」,中國古已有之,蘇共在史太林時代亦樂此不疲,一個莫斯科就有四萬個國家幹部享受各級特供待遇;法國文人羅曼.羅蘭三十年代訪問蘇聯,赫然發覺俄國無產階級文學之父高爾基住在金碧輝煌的別墅裏,有四、五十個服務員,每天有親朋食客數十人,吃的都是一般人吃不到的東西。中共高層變質後,特供系統更顯完備,連香煙也有一個特供組,六四年開始生產,至七六年毛澤東死後才停止運作,併入北京煙廠,產品進入市場。不過,整個特供系統並無解體,至零五年反而正式化,成為國家組織,負責提供高幹享用的糧食、蔬菜、水果、畜禽、水產和健康食品,現時名稱是「國務院中央國家機關食品特供中心」,主任祝咏蘭,副主任杜毅,官位不高,卻都是特權圈子中的當紅人物。上月十八日,此位祝主任在山東濟南某醫藥科技公司主持特供產品授牌儀式上講話時說:「中心是為九十四個國家機關部委的高幹供應有機食品和健康食品的單位,負責在民間臻選、評估、並生產或授權生產面向中央機關幹部的特供產品;所選用的有機食品,均來自嚴格按照國際、國家食品生產規範和標準生產的有機食品生產企業及有機農業體系,並通過國家認證機構的認證」,云云。有此飲食特權,黨政高幹對人民群眾中的毒奶事件反應,除了胡總說的「麻木不仁」,還能夠怎樣呢?吳、薄兩位高官搞的食品質量保證工程,又如何能避免以毒奶事件告終?
註:1.中國新聞社○七年八月二十四日報道,網上還有全文;2.祝咏蘭主任的講話在網上尚可找到;杜毅副主任的訪問文章資料更豐富,題為《中央特供食品:眾裏尋她千百度》,在百度搜此題目亦可得。

林行止 - 投資銀行已失魔法 投機失敗稅民付款

一、
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從今年三月至去周日,已相繼消失。貝爾斯登(歸入JP摩根旗下)、雷曼兄弟(破產)和美林(成為美銀一部分)不是清盤便是被收購,碩果僅存的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亦於去周日和聯儲局達成協議,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這意味在華爾街翻江倒海的投資銀行已成絕唱,從今而後,這二家在國際市場呼風喚雨、「自把自為」的金融機構,將接受聯儲局、數之不清的聯邦部會及證監會監管,此外,還得滿足國際結算銀行的資本比率要求……,它們喪失了大部分自由,換取可以直接向聯儲局拆借的權利。一句話,投資銀行「冇王管」可憑創意創造利潤的厚利時代已一去不復返!
投資銀行走入絕境的根本原因,在於大企業結構健全、理財有方,它們享有極高的信用評級,因此能夠以低成本直接從市場集資,這意味投資銀行向來擔當撮合工業商和資本市場角色即包辦替工商業從資本市場集資的功能已大不如前;這方面的收入驟降,投資銀行只好另謀「生路」,而衍生工具在過去十多年曾給它們帶來巨額財富,可惜缺乏監管而又因為太貪婪無法自律,種下不僅周轉不靈而且蝕掉老本的禍根,最後只好自動獻身、被聯儲局「編收」!
不過,華爾街五大已死─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是死而不僵,它們應屬瀕臨絕種但不一定會絕種,即有朝一天可能會再起─一些向來少參與甚至未涉足衍生工具發行和炒賣的中小規模投資銀行如美國的Lazard、Evercore Partner和英國的羅思財等,可說發展空間愈大,但它們必然更趨小心,不敢冒險,只集中做好傳統的撮合收購合併及替高資產值的客戶管理財富的工作。作為一個行業,投資銀行的黃金期肯定已成過去。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商業銀行化,華爾街投資環境將起巨變,市場對資金需求必然大幅放緩(一元做五、六十元生意,投資銀行已從債權人變成債務人,如今形勢逆轉,它們對資金需求相應下降),「回到從前」,一切恢復常態。
過去十多年,投資銀行吸引了無數頭腦一流的大學生,今後他們將在其他各行業包括政治發光發熱,就宏觀角度看,社會將獲更全面的發展,這也許是投資銀行業式微對社會的最大貢獻!
二、
時代華納HBO頻道有一個諷刺時事節目Real Time,主持人馬威廉(William Maher)是知名喜劇演員和怪論家(「政治不正確」),昨晚(香港昨晨)節目的嘉賓是普林斯頓著名經濟學家和《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明;公共知識分子上搞笑節目,以為不易擦出花火,哪知亦頗有可觀;事實上,克魯明顯得頗不自在,多次欲言還休,但筆者仍有意外收穫。節目內容主要圍繞「白宮救市」,克魯明的「評論」只能說「中規中矩」,不過,他「臨時爆肚」,說中國輸出這麼多有害有毒的工業產品,美國以怨報怨,遂對中國輸出「有害衍生工具」(大意如此),引起哄堂大笑。顯而易見,中國並非故意殘害美國人(及寵物)的身心,而美國當然不是真的藉發行那些足以令人血本無歸的結構複雜、形式千奇百怪的衍生工具賣給中國作報復;但實情正如克魯明的戲言,雙方的交易都摻雜不少互害性的東西。
事到如今,中國已全面監管限制不合規格物品的生產、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引咎辭職」;美國總統布殊則致電胡錦濤主席,重申美國有能力平抑這場金融海嘯,其潛台詞是,美國政府已兼任「包銷商」,中國持有的美國債券及其他衍生工具都不會出意外;日後中國是否會再購進這類投資媒介,「下回分解」,目前請高抬貴手,不要拋售。看來中、美兩國商貿將如常進行,雙邊表面關係亦不會受影響。
三、
雖然布殊總統的任期只餘三個多月,但此時對他的政績作蓋棺論定,為時尚早;然而,說他是美國史上破紀錄的二萬億(美元.下同)總統,則不可能錯。這二萬億,一半消耗在伊拉克戰爭上(史狄格列茲則說這場戰爭結算時非三萬億不可),一半用來「收購」金融機構的「壞賬」;美國財政部稱這次規模之大史無前例的注資為「救援平衡賬」(Balance Sheet Relief),可見大多數金融機構的平衡賬上赤字纍纍,非出動有形之手不為功。
「炒家炒燶納稅人付款」的華爾街救援計劃,雖然未必盡符人民利益,但為國會通過,幾乎已成定局;因為不會有太多議員肯冒「見死不救」導致環球金融市場「熔化」的惡名,畢竟動用的是與本身無切身利益關係的OPM(每個美國家庭平均攤分四千元左右),扮演「救災英雄」肯定遠勝擔當「阻地球運行」的角色佳!
美國國際集團(AIG)出狀況後,學者專家大致上認為非再成立「資產清理公司」(RTC)不可,而此中最具說服力的,相信為伏爾加(一九七九─一九八七年任聯儲局主席)、布雷迪(K. Brady,一九八八─一九九三年任財長;八十年代末政府「承保」讓銀行「收購」南美破產「國家債券」而發行的「布雷迪債券」,便是此公的傑作)及盧威格(E. Ludwig,一九九三─一九九八年任財政部貨幣審計長)合寫、刊於去周三《華爾街日報》的〈再成立RTC〉(Resurrect the Resolution Corp)。這三位一度掌握金融政策的「前高官」,對「難以形容、不易理解、無法估值」的衍生工具,在政府不干預市場運作因而未加管束下濫發至數倍於GDP,而一旦出事市場無法「自我完善」的困境險局,十分清楚,才會聯署著文,作出令資本主義特別是資本市場蒙羞的提議。
此一開印鈔機猛印鈔票的建議,正中當局下懷,因為市場經驗豐富的保爾森和學識一流的貝南奇已無計可施……。大約在這篇文章發表後三天,此私人建議成為國家政策!
美國和世界金融業獲救了,但今後的「玩法」亦將大異其趣,這是大家不可不予留意的發展。

中石油集團年內增持A股

中石油集團年內增持A股
中石油(857)母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昨天公布,將在未來一年內增持中石油A股不超過2%,以昨天中石油A股收市價12.14元(人民幣.下同)計算,估計涉資約440多億元,是次也是配合國資委較早前的公布將增持上市公司股份。
中石油昨天在上交所發布的公告指出,母公司中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於9月22日,已經在A股市場購入該公司六千萬股A股。在是次增持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持有公司的股份,佔該公司股權為86.32%,約持有該公司一千五百七十九億八千二百多萬股,此前持股為86.29%。
中石油A股昨天收報12.14元,假設該公司以此價格購入六千萬股A股,昨天中石油母公司增持涉資為7.3億元。公告指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擬在未來十二個月內(自本次增持之日起算),以自身名義或通過一致行動人繼續在二級市場增持公司股份,累計增持比例不超過公司已發行總股份的2%(含本次已增持股份)

解構迷你債券高風險疑團

解構迷你債券高風險疑團
所謂迷你債券,是香港證監會登記的信貸相聯結構性票據產品。本港的迷你債券通常與美國金融機構的信貸產品掛鈎,涉及風險較高,而賺取息率的高低則視乎掛鈎公司的級數,投資年期由三至五年不等。
就迷你債券而言,有關掉期安排是涉及香港以外地區的雷曼兄弟機構。由於這些機構已破產,因此有關掉期安排便須平倉,其抵押品亦會被變賣套現。
自二○○四年起,本港開始冒起與信貸相連的迷你債券,年利率甚高,部分債券更稱息率可高達數十厘。雖然迷你債券以債券為名,但有業內人士稱,其實為結構性產品,通常與美國金融機構的高風險資產(例如CDS)掛鈎,涉及風險絕非一般純債券。
若迷你債券與其中一間掛鈎的金融機構於投資期內發生信貸問題,投資者除收不到利息,更須承接掛鈎之高風險資產,回報因此大減;若數間公司同時陷入信貸危機,不但回報報銷,甚至有機會賠上本金。
若查看迷你債券產品的銷售文件,雖說明產品並非單純的企業債券,而是涉及CDO(抵押債務證券)及掉期風險等投資,但卻並不容易直接理解,也沒有提及擔保人角色(如雷曼)對產品的重要性,包括其倒閉的風險。
有證券業者指出,迷你債券為一個品牌,就如某因銀行推出「期權寶」般專用名詞一樣,它基本是一種掉期合約,也可以說是一種風險轉嫁工具,內裏包含衍生工具成分。
有業內人士坦言,迷你債券屬於結構性產品,條款複雜,有一定風險,監管部門實應檢討有關債券是否適合散戶投資。因迷你債券息率較定期存款為高,入場費僅數萬元,因此吸引一些散戶購買。迷你債券是透過與組合資產掛鈎以及作出其他的財務安排,其條款複雜,散戶投資者實難以容易了解其中的細節。此外,雷曼推出的迷你債券擁有不同系列,涉及的抵押品都不盡相同,部分為雷曼發行的債項,部分為抵押債務證券。
中文大學財務系副教授蘇偉文指出,是次出事的迷你債券,實為高風險的衍生工具,絕非一般散戶理解的藍籌企業債券,相信是雷曼將持有的CDO,透過組合為一種結構性產品出售予散戶。理論上買入迷你債券其實有如跟雷曼對賭,賭掛鈎的公司不會出現信貸問題。
他表示,雷曼清盤後,政府及僱員按程序屬最優先取得變賣後的資產額,而雷曼迷你債券持有人只屬次級債權人,苦主獲賠本金一成亦未必能達到。
他指出,苦主在交易時已簽生死狀,以法律訴諸雷曼未必可行,加上人均索償額遠超於消委會的集體訴訟機制所限,打官司或會得不償失

金管局關注銀行不當銷售手法

金管局關注銀行不當銷售手法
金管局昨天已收到五十四宗有關銀行推銷雷曼兄弟相關投資產品手法的書面投訴。金管局助理總裁李令翔於雷曼苦主會議後表示,金管局對每個不當銷售手法的投訴個案均會跟進調查。並補充,將會受理在雷曼迷你債券事件中有關銷售不當的投訴,但表示即使投訴成立,金管局根據法律權力可以採取的紀律行動不包括賠償。
金管局亦已要求銀行向投資者交代事件,他表示,該局可以向違規銷售的銀行進行紀律處分,包話譴責,罰款或停牌,該局已向有售賣迷你債券的銀行發出指引,要求主動接觸受影響客戶,解釋目前情況。該局亦會設立專線及網上表格,接受市民投訴。
另外,金管局已另設電話專線協助投訴銀行銷售雷曼兄弟相關投資產品手法的投資者,專線號碼為8100 2314。該專線將於今天起,逢星期一至五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運作。
至於事件是否反映現行監管制度出現漏洞,李令翔表示,目前不能下定論制度出現漏洞,因現在所有「出事」產品均獲證監會認可。
該局發言人表示,金管局要求銀行銷售證券及期貨產品的過程,必須符合《證監會持牌人或註冊人操守準則》的要求。該準則規定中介機構必須向客戶說明銷售的產品所涉及的風險。
發言人補充說,銀行在銷售結構性投資產品時,必須符合有關規例及設立適當的內部管控制度,以確保銀行已評估客戶是否適合投資於該類型產品,及就該產品的性質與風險作出適當的披露。銀行亦要確保客戶已了解產品的性質與風險,並擁有足夠的能力承擔買賣該產品所帶來的風險和潛在虧損

學者:集體訴訟勝算微

學者:集體訴訟勝算微
金管局昨天早上舉行會議,出席者包括購入雷曼兄弟相關投資產品的投資者代表、出售雷曼兄弟相關投資產品的銀行代表,以及保管相關投資產品的抵押品受託人。民主黨立法會議員甘乃威於會後表示,苦主對金管局等相關機構的回覆並不滿意,計劃向該局就銀行銷售有關產品手法作投訴,並促請消委會介入,希望提出集體訴訟。
甘乃威表示,於本月中旬仍有銀行向投資者推銷雷曼相關產品,他希望警方可以介入調查,要求商業罪案調查科調查事件是否涉及詐騙。
消委會發言人表示,截至昨天只接收到五宗查詢,尚未收到有關投訴。一旦收到個案投訴,消委會將作出跟進,並與證監會聯同金管局密切合作。
民主黨主席何俊仁表示,迷你債券既非債券,亦非存款,實為高風險的衍生工具;並表示訴訟對像主要為銷售有關產品的銀行,因不少苦主稱被誤導,指有關產品與定期存款無大分別,認為銷售手法有問題。
他相信本港有二十一間銀行出售有關產品,估計苦主損失數十億元,惟涉及多少投資者,金管局現在仍未有具體數字。此外,對信託人及銀行的回覆都表示不滿,認為他們處理過程缺乏透明度,銀行應該主動通知客戶,加強與投資者溝通,要求銀行透過電話及文字管道,向投資者解釋持有雷曼資產所受到影響,並要求銀行開簡布會,向投資者說明其權利。
渣打、星展、荷蘭等七家銀行及新鴻基證券代表亦有出席昨晨會議,何俊仁指他們並未發言。
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巫伯雄表示,從法律上而言,通過集體訴訟的勝訴機會很微,除非所銷售產品是假貨,而銀行工作人員在推銷時究竟是怎樣操作,苦主亦很難證明。他表示,政府應該充當中間人,與香港相關銀行聯絡,並了解雷曼兄弟的最新情況,又為各苦主爭取最大程度利益。
他表示,香港應建立標準化風險評估,令投資者很容易了解到種類繁多的投資產品之風險評級,提供與回報相關之公共資訊,增加市場透明度,逐步建立市民投資信心,這會促進香港經濟發展,完善香港市場機制

雷曼迷你債券涉127億 苦主損失慘重

雷曼迷你債券涉127億 苦主損失慘重
迷你債券問題愈演愈烈,購入債券的苦主昨天向監管機構提出申訴,並表示擬採取集體訴訟討回公道。是次事件受害者茅頭和政黨直指中介機構的銷售手法,相信將成為日後事件的關鍵。
證監會昨天表示,迷你債券其實是一個品牌,是由Pacific International Finance Ltd所發行的信貸掛鈎票據,其實是債權證的一種。據悉,Pacific International Finance過去曾與雷曼投資銀行有關。
推銷員操守成關鍵
根據證監會的資料,目前本港這類的產品總值三百六十億元,其中雷曼的迷你債券則約一百二十七億元。市場人士估計,苦主損失共約數十億元。
目前監管金融產品銷售的主要是證監會和金融管理局,但證監會和金管局均不會審批具體的金融產品。其實證監會只是負責審批銷售有關產品的推廣資料是否有足夠的披露,並不會就產品本身發表意見。證監會的《操守準則》就銷售過程作出規管。
而金融管理局則負責監管銀行在銷售產品時是否按《操守準則》銷售有關產品。證監會則負責監管證券行在銷售有關產品上的操守。
監管機制遭質疑
民主黨主席何俊仁昨天表示,目前掌握的訊息看來,事態相當嚴重,而且涉及金融機構的銷售手法。他對商業銀行銷售投資銀行的複雜金融產品表示懷疑,並指出該黨在律師等專業人員之協助下,在了解有關產品尚且有一定困難,而銀行職員卻將迷你債券產品銷售予退休人士。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發言人表示,會跟進事件是否涉及本港的監管體制問題,及有關監管制度和執行過程是否有問題。
證監會負責人表示已增派人手接聽查詢熱線電話,至今已處理逾七百八十項查詢和逾一百三十宗投訴,現正將與銀行涉嫌不當銷售行為有關的投訴轉介金管局作進一步跟進。證監會亦已聯同金管局安排雷曼迷你債券的分銷商設立熱線,處理投資者的查詢及投訴。
本港證券行新鴻基證券過去在銷售迷你債券方面也相當活躍,該公司昨天表示,迷你債券是由Lehman Brothers Asia Limited安排提供之信貸相聯產品,經香港和澳門多個分銷商發售,新鴻基金融是該產品的協調分銷商。
證監會指出,這類產品的發行商一般利用來自投資者的款項買入抵押品,然後作出若干「掉期」財務安排,從而令發行商得以將產品的潛在整體回報提升至高於傳統銀行存款的回報水平。
這些「掉期」安排,通常與若干擁有高信貸評級的參考機構有關連。
然而,若其中一家參考機構或掉期對手方無力償債,整個架構便會失效,有關產品便須平倉,而抵押品亦會被變賣套現。
該會表示,已要求雷曼相關衍生工具產品的受託人,盡快就產品的善後安排作公布,並提醒投資者,迷你債券的抵押品雖已與雷曼的清盤資產分開存放,受託人亦有責任以符合投資者最佳利益的方式處理資產,但投資者可取回的金額,可能會少於甚或遠少於他們投資的本金

救市效應猶存 港股升304點

救市效應猶存 港股升304點
中美兩國救市措施舉動效應未消,加上內地股市大幅上揚,港股開市迅即高開500多點,其後雖曾一度倒跌200多點,但在中資金融股買盤帶動下,恒指收市仍升304點或1.58%,報19632點,成交稍減至916億元;國指則重上10000點水平,收報10227點,漲252點或2.53%。
大華繼顯董事梁偉源表示,昨天內地仍醞釀利好消息,包括政府或入市購買H股等,而美國連串救市措施亦加強市場信心,港股短期仍有機會上破20000點,但預計現水平再上升空間只有約8%至10%。因恒指從低位已反彈3000多點,若經濟呈現壞迹象,大市又或將回調至18000點。
工商東亞表示,美國和中國的救市措施令香港市場仍處於反彈走勢中;預計恒指反彈目標約在21000點。一名外資基金經理認為,歐美機構投資者在這次金融海嘯後,相信已大幅減低槓桿投資的比重,而一些金融機構亦出現資金短缺,這或令市場的資金流通性減少,股市反彈未必可持續。
花旗預計,國指近期阻力在10000點,該水平相當於二倍的市賬率,處於歷史交易區間的高端。該行指出,國企指數曾於上周四跌至日內低位7600點,十分接近一點五倍的市賬率(相當於7500點),處於歷史區間的低位。
藍籌股昨天普遍造好,滙控(005)上升2%,收報126元;港交所(388)守穩100元關口,上升2%,收報103.9元;中移動(941)被大摩指未反映潛在營運TD-SCDMA制式風險,高位沽壓仍重,收報84元,無升跌。
恒生指數公司昨天宣布,隨着聯通(762)及網通(906)之合併已分別於兩間公司的股東特別大會獲得通過,若法院如期批准二者之合併,網通在聯交所上市地位將於10月15日被撤銷。網通會於當天從恒生指數及其他一系列指數剔除,其中恒指不會有其他股份加入,但恒生綜合指數及恒生中國內地綜合指數等則會加入香港建設(190);而恒生神州指數則加入中海油田(2883);恒生中國內地二十五與恒生五十則會加入紫金礦業(2899)。恒生指數成分股數目因而將由四十三隻減至四十二隻

社評 - 迷你債券出事 再思單一監管

迷你債券出事 再思單一監管
購買了雷曼兄弟擔保的迷你債券的苦主,昨天跟金融管理局開會,由於政府當局並沒有給苦主任何實質答案,民主黨準備替雷曼苦主進行集體訴訟,看來一場因美國金融風暴而觸發的本地金融「政治」角力即將揭幕。
協助雷曼苦主的民主黨主席何俊仁昨天表示,部分投資者希望消費者委員會介入,並研究以集體訴訟方式向發售迷你債券的銀行追討。事實上,苦主唯一可以追討的對象,是向他們發售迷你債券的銀行,但民主黨從旁協助,自然有追討以外的其他議題,包括追究政府的監管部門是否工作不力,以至政府財經決策官員有沒有疏於督促屬下機構,對危機後知後覺。
我們向來主張投資者要對自己的決定負責,因為投資獲利是個人所得,到了出現損失時,投資者自然也要負上全責,怨不得人,也不能要求政府打救。經過幾十年來多場金融風暴的考驗,香港投資者大部分都已變得成熟,不會怨天由人,在九七金融風暴之後正達證券的苦主上街示威,董建華政府最後決定以公帑「打救」苦主,惹來一片劣評,認為政府違反了投資者賺蝕責任自負的基本原則。但是,這次雷曼苦主個案跟過去事例又有所不同。
首先,雷曼苦主不像過往案例,是因股票買賣而招致損失,他們購買的是極為複雜的衍生工具,光顧的中介人也非傳統證券行,而是向來予人高度信心的銀行。其次,過去小投資受損大多因為證券行違規經營,或因資本不足而出事,但現在出事的並非中介人,而是迷你債券的擔保商,此中涉及的風險,對很多投資者來說都是聞所未聞的。
作為金融監管機構,它們的主要任務不離三大範疇—第一是確保穩健,包括要確保中介人的資本充足比率、風險管理完善等;第二是金融產品,近年金融業推陳出新,投資產品層出不窮,監管機構已放棄直接監管金融產品,改為遵奉披露為本原則,發行機構必須盡量向投資者解釋,並披露所有涉及產品的風險;監管機構的責任,是確保披露的資訊充足,而不是判斷產品是否應該推出市場,至於購買與否,就由投資者自行決定。第三是銷售行為,主要是針對中介機構的推銷手法,包括有否向投資者施壓「硬銷」,有沒有刻意誤導,或隱瞞某些訊息,沒有向顧客詳細講述投資風險等。
經過多次金融風暴考驗,本地監管機構對證券商和銀行的監管都已達巨細無遺、面面俱到的地步,但是,由於歷史原因,金管局對於銀行的穩健經營特別注重,尤其對於存戶的存款保障,以及要確保銀行做足各項風險管理工作;至於證監會,則較着重市場訊息透明,中介人需要做好披露風險的職責,及確保有足夠經營資本,並妥善保管客戶的股份。很明顯,對於中介人的推銷手法,及在推銷金融產品時有否充分知會顧客各種風險,顯然都是監管機構的弱項,而在銀行業解除利率協議之後,銀行不斷拓展非利息收入,推銷金融產品成為開拓業務來源之一,如果要對銷售過程嚴密監控,涉及的監管成本將十分可觀。我們認為,證監和金管局現在追查出事原因的線索,主要應循推銷手法入手,調查銀行促銷迷你債券的過程中投資者是否取得足夠資訊,以及是否充分了解風險何在。
本地銀行參與大量推銷投資產品的業務,這些傳統上應由證監會監管的範疇,現在卻轉到金管局的權限之下,兩頭並管,是否反會出現監管「兩頭不到岸」的現象?雷曼苦主的事例,也許促使政府應重新考慮設立單一金融監管機構的建議。

高盛大摩轉型 獨立投行壽終

2008年9月23日高盛大摩轉型 獨立投行壽終
投資銀行雄霸金融世界二十多年的時代正式落幕,碩果僅存的兩大美國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均變身成為受聯儲局嚴格監管的銀行控股公司,反映兩大行認為,投資者斷定獨立投行模式已經破產,這個模式沒有前途。
變身銀行控股公司
華爾街五大行半年內「全軍覆沒」,被視為全球金融業逾二十年來最重要的轉變,亦顯示美國三十年代大蕭條以來的「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分家」模式徹底結束,以存款作基礎的傳統銀行取代投行,主宰金融界發展。
聯儲局理事會是在上周日晚上九時開會,並通過高盛和大摩轉型成為銀行控股公司的要求。轉型後,高盛和大摩將可使用聯儲局的巨額緊急備用信貸,而且可以發展商業銀行,以存款作為進行投資的資金來源,與花旗集團、美國銀行、摩根大通及美聯銀行(Wachovia)等看齊,不再依賴借貸來籌集資金。
將受聯儲局監管
不過,高盛和大摩須要為此付出代價,日後將改由聯儲局監管,意味監管更多和公司須滿足新的資本要求,而且要減少槓桿式借貸。這預料會降低兩間公司的盈利能力,但至少可以讓它們有喘息空間。另外,消息指出,聯儲局希望以此顯示,局方力阻高盛和大摩「雷曼化」,最終破產收場。
這是全球金融業八十年代以來最大變動。當時大摩和貝爾斯登等投行先後上市,而倫敦金融市場則在一九八六年進行大改革。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前主席伊薩克表示,這代表大家之前所認識的華爾街已經完了。CreditSights分析員漢德拉說,存款銀行業是現在唯一的賺錢王道。
北卡羅來納州大學金融教授普拉夫表示,這意味大摩會重新評估與美聯合併的計劃,因為大摩一直希望保持獨立,估計大摩會收購一家市賬率近乎零的銀行。知情人士透露,聯儲局通過轉型要求後,與美聯合併不再是大摩的優先選擇。
美國在一九三三年通過《格拉斯—史特格爾法》(Glass-Steagall Act),下令投行與商業銀行分家。有關法例在一九九九年廢除後,投行和商業銀行仍存在一定分野,但這條界線上周日被徹底打破,金融業回到《格拉斯—史特格爾法》前的局面。
華爾街大行一度為金融業人人羨慕的對象,因為這些公司高層花紅高達七位數字,中層管理人員也有可觀薪津。投資銀行所受的監管極少,透過大膽的投資方式賺大錢,經常利用大量的借貸來增加盈利,支配了業內利潤最可觀的業務,得到傳媒注視的大交易,為各地企業及政府就合併收購、招股上市和業務重組提供意見。不過,這個營運模式在過去數周潰不成軍,因為投資者已經對之信心全失。
在目前制度下,聯儲局是銀行控股公司(即擁有或控制銀行的公司)的主要監管機關,證券公司則交由證券及交易委員會(SEC)負責監管,後者的監管限制相對聯儲局寬鬆。高盛和大摩轉型亦意味SEC前景變得更黯淡,聯儲局影響力則進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