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林行止 - 投資銀行已失魔法 投機失敗稅民付款

一、
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從今年三月至去周日,已相繼消失。貝爾斯登(歸入JP摩根旗下)、雷曼兄弟(破產)和美林(成為美銀一部分)不是清盤便是被收購,碩果僅存的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亦於去周日和聯儲局達成協議,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這意味在華爾街翻江倒海的投資銀行已成絕唱,從今而後,這二家在國際市場呼風喚雨、「自把自為」的金融機構,將接受聯儲局、數之不清的聯邦部會及證監會監管,此外,還得滿足國際結算銀行的資本比率要求……,它們喪失了大部分自由,換取可以直接向聯儲局拆借的權利。一句話,投資銀行「冇王管」可憑創意創造利潤的厚利時代已一去不復返!
投資銀行走入絕境的根本原因,在於大企業結構健全、理財有方,它們享有極高的信用評級,因此能夠以低成本直接從市場集資,這意味投資銀行向來擔當撮合工業商和資本市場角色即包辦替工商業從資本市場集資的功能已大不如前;這方面的收入驟降,投資銀行只好另謀「生路」,而衍生工具在過去十多年曾給它們帶來巨額財富,可惜缺乏監管而又因為太貪婪無法自律,種下不僅周轉不靈而且蝕掉老本的禍根,最後只好自動獻身、被聯儲局「編收」!
不過,華爾街五大已死─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是死而不僵,它們應屬瀕臨絕種但不一定會絕種,即有朝一天可能會再起─一些向來少參與甚至未涉足衍生工具發行和炒賣的中小規模投資銀行如美國的Lazard、Evercore Partner和英國的羅思財等,可說發展空間愈大,但它們必然更趨小心,不敢冒險,只集中做好傳統的撮合收購合併及替高資產值的客戶管理財富的工作。作為一個行業,投資銀行的黃金期肯定已成過去。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商業銀行化,華爾街投資環境將起巨變,市場對資金需求必然大幅放緩(一元做五、六十元生意,投資銀行已從債權人變成債務人,如今形勢逆轉,它們對資金需求相應下降),「回到從前」,一切恢復常態。
過去十多年,投資銀行吸引了無數頭腦一流的大學生,今後他們將在其他各行業包括政治發光發熱,就宏觀角度看,社會將獲更全面的發展,這也許是投資銀行業式微對社會的最大貢獻!
二、
時代華納HBO頻道有一個諷刺時事節目Real Time,主持人馬威廉(William Maher)是知名喜劇演員和怪論家(「政治不正確」),昨晚(香港昨晨)節目的嘉賓是普林斯頓著名經濟學家和《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明;公共知識分子上搞笑節目,以為不易擦出花火,哪知亦頗有可觀;事實上,克魯明顯得頗不自在,多次欲言還休,但筆者仍有意外收穫。節目內容主要圍繞「白宮救市」,克魯明的「評論」只能說「中規中矩」,不過,他「臨時爆肚」,說中國輸出這麼多有害有毒的工業產品,美國以怨報怨,遂對中國輸出「有害衍生工具」(大意如此),引起哄堂大笑。顯而易見,中國並非故意殘害美國人(及寵物)的身心,而美國當然不是真的藉發行那些足以令人血本無歸的結構複雜、形式千奇百怪的衍生工具賣給中國作報復;但實情正如克魯明的戲言,雙方的交易都摻雜不少互害性的東西。
事到如今,中國已全面監管限制不合規格物品的生產、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引咎辭職」;美國總統布殊則致電胡錦濤主席,重申美國有能力平抑這場金融海嘯,其潛台詞是,美國政府已兼任「包銷商」,中國持有的美國債券及其他衍生工具都不會出意外;日後中國是否會再購進這類投資媒介,「下回分解」,目前請高抬貴手,不要拋售。看來中、美兩國商貿將如常進行,雙邊表面關係亦不會受影響。
三、
雖然布殊總統的任期只餘三個多月,但此時對他的政績作蓋棺論定,為時尚早;然而,說他是美國史上破紀錄的二萬億(美元.下同)總統,則不可能錯。這二萬億,一半消耗在伊拉克戰爭上(史狄格列茲則說這場戰爭結算時非三萬億不可),一半用來「收購」金融機構的「壞賬」;美國財政部稱這次規模之大史無前例的注資為「救援平衡賬」(Balance Sheet Relief),可見大多數金融機構的平衡賬上赤字纍纍,非出動有形之手不為功。
「炒家炒燶納稅人付款」的華爾街救援計劃,雖然未必盡符人民利益,但為國會通過,幾乎已成定局;因為不會有太多議員肯冒「見死不救」導致環球金融市場「熔化」的惡名,畢竟動用的是與本身無切身利益關係的OPM(每個美國家庭平均攤分四千元左右),扮演「救災英雄」肯定遠勝擔當「阻地球運行」的角色佳!
美國國際集團(AIG)出狀況後,學者專家大致上認為非再成立「資產清理公司」(RTC)不可,而此中最具說服力的,相信為伏爾加(一九七九─一九八七年任聯儲局主席)、布雷迪(K. Brady,一九八八─一九九三年任財長;八十年代末政府「承保」讓銀行「收購」南美破產「國家債券」而發行的「布雷迪債券」,便是此公的傑作)及盧威格(E. Ludwig,一九九三─一九九八年任財政部貨幣審計長)合寫、刊於去周三《華爾街日報》的〈再成立RTC〉(Resurrect the Resolution Corp)。這三位一度掌握金融政策的「前高官」,對「難以形容、不易理解、無法估值」的衍生工具,在政府不干預市場運作因而未加管束下濫發至數倍於GDP,而一旦出事市場無法「自我完善」的困境險局,十分清楚,才會聯署著文,作出令資本主義特別是資本市場蒙羞的提議。
此一開印鈔機猛印鈔票的建議,正中當局下懷,因為市場經驗豐富的保爾森和學識一流的貝南奇已無計可施……。大約在這篇文章發表後三天,此私人建議成為國家政策!
美國和世界金融業獲救了,但今後的「玩法」亦將大異其趣,這是大家不可不予留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