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黃秉華 -「從IT不管用」到「Google令人蠢」

最近,很多有識之士討論《Google令人蠢?》的文章,《紐約時報》於上星期六也加入討論,論點與大部分人的意見一樣:不是,Google代表的是知識和媒體的一種改進。
IT設備與麵包
作者Nicholas Carr在2003年的《哈佛商業評論》撰文IT Doesn't Matter,指出隨着資訊科技的普及,IT基礎建設變成商品化,難以作為企業競爭的核心條件,因此「IT不管用了」。當時英特爾的執行長Craig Barrett馬上為文反擊,強調IT仍然是創造企業競爭優勢的核心。不過,Nicholas Carr沒有太過強烈的回應,認為IT與鐵路、電力一樣,到了最後成為必然的企業資源,企業始終不能靠這些「新科技」為本,結果還是講求企業創新和管理能力。
很明顯地,Nicholas Carr 是極有遠見,只不過對於向企業強力推銷IT設備、加快換機升級的電腦公司而言,實在不中聽。通用汽車的CTO在科技雜誌,以帶有詭辯的言論反擊「IT不管用了」理論:「麵包是大眾商品,你說麵包管用嗎?」大家看見不禁會心微笑。
搜尋集體智慧
Nicholas Carr今次拿 Google來開刀,想繼續發揮一貫的遠見和智慧。他提出兩個重點:Google帶出了「速食信息文化」,一、好處是資訊在彈指之間,你想知道一件事,想獲得一條資訊,不必有「學富五車」的內涵,不必經過艱辛的閱覽群書,上 Google 打入關鍵字,馬上就有答案。二、負面的影響是資訊效率令我們漸漸失去注意力,也失去思考的深度。Nicholas Carr 舉例,他認識的年輕學者已經很少看原著書本,就算一篇四、五頁的博客文章都嫌太長了,時下的學者愛上網瀏覽,從一個超連結,跳到另一篇文章,循着不同的超連結走出去,很少再回頭認真地看完同一篇文章。
《紐約時報》認為這不是大家變蠢了,Google是解放了我們的思維。是的,我同意,當我得知道有《Google令人蠢?》這篇文章之後,即使搜尋到原本,我也沒有打算花半小時把它看完,不過,準備用相同的時間,搜尋多篇回應文章,包括《紐約時報》這一篇,目的是為了用最少的時間,了解Nicholas Carr講的是什麼,並了解大部分人的意見。同是花了半小時,我覺得眼界更加寬,以前,由於沒有互聯網的方便,我只能用心閱讀原文,並且以一個人的智慧去思考整篇文章的論點,如果想參照其他相類似的文章,我還要在翌日上圖書館。
Nicholas Carr指出,搜尋引擎太方便,我們很可能得到良莠不齊的知識甚至假答案,例如維基百科全書不可盡信,也不可以用來作為學術研究。以上的問題都在互聯網用戶的考慮之中,沒有人蠢得把互聯網所有的訊息當真,然而,資訊爆炸到這個程度,大家追求的是迅速反應、集體智慧。
印刷媒體受衝擊
不過,Nicholas Carr提出的問題有建設性的一面,因為我們更加認定了知識、資訊和媒體的改變,當大家愈來愈少投放時間閱讀書本時,同一問題發生在如何留着傳統媒體的讀者。《紐約時報》表示,大家不單止慣用Google,還有的是只有一百四十字一條訊息的微型博客 Twitter 愈來愈受歡迎,這是媒體的進化。
以上是未來趨勢,相信《紐約時報》和全球報紙、雜誌已經應真考慮如何因應形勢作出變化、進化,並且開始逐一投入試驗和實踐中,據估計,未來的印刷媒體將會以特定的身份,整合到可搜尋、可延伸的電子內容上,配合現代讀者的嶄新需求,有關這方面的發展非常值得我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