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財經路向透視 - 經濟大蕭條難重演

數以千億美元計的美元一夜之間蒸發殆盡,不禁令人聯想起1929年的市場崩潰以及隨後的大蕭條時期。
如今的金融危機情況很類似,但卻尚未惡化到如此嚴重的地步。
一些大型金融機構的垮台已經讓美國嘗到了苦頭──數以千計的人失業,全球銀行系統的穩定性也會受到衝擊,這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一周之內。
巨大的損失令人愕然,美國政府隨之計劃動用納稅收入來剝離金融機構的按揭壞債,從而改善金融系統的狀況,規模高達7000億美元。而最終的成本有可能還要高得多。
危機引發黑色記憶
鑒於1929年的金融危機以及隨後的「大蕭條」具有歷史性的指標意義,媒體已經開始將此次金融市場的動盪與之相比。
CNBC 電視台記者 Michelle Caruso-Cabrera 表示:「無論是從金融史還是美國歷史上來看,過去一周都是極具歷史意義的一周。」
但老練的市場人士卻不這麼認為。情況的確很嚴重,之前信貸危機已經肆虐了十三個月,儘管政府努力解決危機,但問題卻逐步惡化。然而,情況還沒有達到當年大蕭條時期那種惡劣的程度。
已經在紐約證交所摸爬打滾四十餘年的 Theodore Weisberg 說:「我已經經歷了太多困難時期了。每次危機過後,都好像是經歷了1929年以來最壞的時期一樣。」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暨高盛前合夥人 Allan Sloan 則表示,「危機」這個詞已經被用濫了。
Sloan 說:「大蕭條時期,有數以千計的銀行倒閉,人們喪失了一生的儲蓄,失業率達到25%,社會動盪,貧困人口數不勝數。鑒於此,我並不認為現在的情況有那麼糟糕。」
金融市場動盪令一些人士時常提起已過去的黑色記憶,包括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本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破滅。
另外,還有1987年10月的全球股災。歷史書上記載了數不清的黑色星期一、星期二和星期四。
過去一周,雷曼兄弟宣布破產、美林被美國銀行收購、美國國際集團(AIG)亦瀕臨破產迫使美國政府出手援救,此次金融危機很明顯將徹底改變已持續近一個世紀的金融政策。
複雜金融工具問題根源
所有的問題根源都要追溯到債券及其他縱橫交錯的複雜金融工具上,這些金融工具加快了機構的垮台速度,並超出了華爾街及監管者的控制能力。
羅德島大學名譽教授 Maury Klein 表示,正是在這一關鍵點上,與七十九年前的經濟危機很相似。Klein同時著有一本1929年經濟危機相關的書。
但如今美國的整體經濟狀況與1929年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紐約大學金融機構及市場歷史教授Richard Sylla 說:「由於失業率僅有6%,即使是有關美國經濟是否已經陷入了衰退都要引起一番爭論。」
經濟專欄作家 Robert Samuelson 7月時在《華盛頓郵報》上撰有題為〈經濟衰退?很難這麼講〉一文,他說如果是現在的話,他還會這麼寫,但是「卻不那麼確信了」。
壞賬影響超乎想像
這是因為沒人知道金融危機的侵蝕效應何時才會終止。近期美國房市爆發式增長期間房主貸款所形成的壞賬,以及私下交易有可能對美國金融系統造成更加深入的影響,程度超出所有人的想像。
這也有可能損及常規人群,有可能損害他們的投資,進一步降低房產價值並導致他們失去工作。可能會很困難,但還沒困難到一天只吃一頓麵包,以天為被,以地為床的地步。
「唯一的問題在於金融危機是否已經發展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暨外交委員會高級委員 Jagdish Bhagwati 稱:「諸如美國聯邦儲備局已經介入。只有美國才能有如此大的動作。」所有人的最終擔憂可能都是危機會否影響到實質經濟。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經濟學教授 Brad DeLong 表示,美聯儲主席貝南奇及財政部長保爾森決心避免重蹈1929年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