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狄高 - 科技企業各自籌謀過冬天

科技企業各自籌謀過冬天狄高
全球經濟進入寒冬時期,大家盤算如何捱過艱難日子,等到春暖花開。事實上,企業必須利用這段非常時期,為未來作好打算和籌謀,經濟衰退之時正好要致力技術開發,若等到經濟復甦之後才發力,便會被有備而來的對手趕上,不能享受經濟復甦的成果。
科技企業的發展關鍵是研發,若果只懂製造,其餘要依靠別人的技術,這是加工的角色,得不到最大的利潤。日本是全球研發投放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在全球高科技產業保持領先優勢,最近,日本汽車廠商加大環保技術開發的力度,技術人員全力研究有關趨勢,準備為未來生產線引進適當的新技術。例如,汽車廠商要在2010年之前,把所有車種改以輕型化為主,因應這一點便要認真做好汽車零件、加工、組裝的研究。
除了製造業需要在研究方面部署外,物料應用也同樣要做開發研究,以備未來的發展,日本文部科學省公布「2008年元素戰略項目」的新入選課題。元素戰略項目的宗旨是,不使用稀有元素和有害元素,研究高性能的物質和材料,開發解決稀有資源不足問題的代替材料,目標是用五年時間進行基礎研究,然後過渡到實用化開發。其中,早稻田大學的研究課題為「通過精密控制構造和組成的矽氧化合物」,九州大學的研究課題為「開發作為燃料電池電極觸媒轉換器」。
科技員工要打硬仗
由於中國科技公司大部分以出口為主,直接受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內地各大型科技企業的領導人均意識到,這個經濟寒冬並不易過,華為的任正非和聯想的柳傳志,雙雙發出了「過冬」的警告,TCL 的李東生表示,這個冬天肯定不是幾個月就能夠結束的,應該是至少有兩三年。
即使提供服務的阿里巴巴對未來業務亦有憂慮,老闆馬雲號召全體員工要有過冬的信心和準備。阿里巴巴是在浙江起家,今年上半年浙江省虧損企業有一萬零七百家,虧損比率高達19.6%,全省超過一千二百家企業已經關門歇業,這是浙江十年來第一次出現這樣的局面,馬雲看見同鄉企業的動向,更加產生危機感。
網上遊戲抵抗力強
不同公司有自己的經營手法,有自己的方案應付經濟寒冬,例如內地通訊軟件龍頭騰訊便開拓更多不同的業務。騰訊認為經濟不景對其業務或者更有利,因為消費者不能增加高消費活動,自然留在家中,於是上網成為他們日常活動,因此有利騰訊的收費增值服務。
騰訊老闆馬化騰強調,互聯網作為高科技、低能耗、高附加值產業,對全球能源和金融危機有較強抵禦能力,有些服務甚至可能表現得更好,例如網上遊戲和互聯網增值服務。在當前形勢下,騰訊可以拿網上遊戲與增值業務的收入支援其他業務發展。

蒙牛遭洗倉 維他奶無端走運投資組

蒙牛遭洗倉 維他奶無端走運投資組
無論牛奶還是銀行,無論蛋糕還是債券,過去一周都突顯了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問題。
在毒奶事件後,香港老品牌維他奶(345)成為大贏家。上周四至今,維他奶股價大幅升11%,最高最低曾相差25%。除維他奶外,高盛則點名看好旺旺(151),料股價三年內升一倍,認為目前正值逢低吸納的好時機。高盛估計旺旺於2011年的每股盈利達0.04美元(約0.31港元),以二十倍市盈率計股價達6.6元,較昨天收市價2.63元有一點五倍升幅。不過,市場仍擔心旺旺奶類產品業務亦受牽連,乳品及飲料佔旺旺2008年上半年營業額34.4%,其旗艦飲料為「旺仔牛奶」。
相對蒙牛乳業(2319)昨天雖反彈2.5%至8.15元,仍比上周三停牌前20元低59%。事件後,券商紛紛將蒙牛評級調至沽出,目標價則由2.9元至15.2元。
採購商轉用代替品
「事實上,蒙牛最大的損失是品牌和消費者信心。」光大證券分析員CatherineTsang表示。
上周全球最大咖啡連鎖店星巴克表示,蒙牛是星巴克在中國所有液態奶的供應商,自上周四蒙牛被驗出部分乳製品受三聚氰胺污染後,翌日就在全國所涉及的三百多家店緊急暫停使用蒙牛牛奶,改由維他奶的豆奶產品代替。光大證券相信,近期將有更多內地的餐廳表明停用蒙牛產品,例如肯德基。
事實上,當各種含奶類的食品,如餅乾、布甸、蛋糕和奶茶都令人杯弓蛇影的時候,聲明使用較安全原料是對未來銷售最大的承諾。
昨天馬來西亞子母牌(DutchLady)乳製工業公司、新獅乳品(大馬)有限公司(F&NDairies)、麥全世界(經銷)有限公司(Munchy's)、大馬聯合利華公司(Unilever,經銷華氏(Wall's)雪糕)、大馬雀巢(Nestle)在這兩天紛紛澄清旗下品牌的乳製品,並沒有採用源自中國的奶粉或牛奶原料。
蒙牛集團首席財務官姚同山在回應事件時表示,集團目前仍就問題奶事件進行檢討,未知道需要因為這件事作出多少撥備金額。
瑞信則估計蒙牛今年在產品回收及賠償開支達9.2億元人民幣,估計全年度虧損約17.4億元人民幣。除了賠償和銷毀受污染產品,失去大型供貨訂單也將對蒙牛造成創傷。證券行大摩預期蒙牛產品的銷售額將待2012年才能回復去年水平,需求將在今年第四季大幅下跌至過往的一至二成。摩通亦估計蒙牛在下半年及未來兩年持續虧損。
券商下調蒙牛目標價
剛公布上半年業績的蒙牛交出理想成績,股東應佔溢利5.83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20%;營業額約137.02億元,上升36.73%;每股基本盈利為0.41元,不派中期息。
蒙牛乳業是全國液體奶銷售冠軍,上半年137億元營業額中,約118億元來自液體奶業務,上升34%;17.78億元來自冰淇淋,上升56.44%;餘額約1.24億元則來自其他乳製品。截至6月底止,蒙牛存貨總額約為13.47億元。
唯受事件影響,券商紛紛下調蒙牛盈利及目標價預測,瑞銀指出,預期蒙牛今年下半年純利同比倒退34%,決定下調其2008、2009及2010年每股盈利預測,將今年每股盈利由0.82元降至0.65元,明年由1.03元降至0.51元,10年由1.23元降至0.64元。
瑞銀又相信,蒙牛未來將在宣傳及廣告上加大投資,以說服消費者再飲用其產品。

東亞在雷曼AIG債務承擔數額低

雷曼兄弟原是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之一,規模非常龐大,雷曼在全球的負債超過6000億美元,其中1500億美元為債券。該行破產後,全球金融界皆受牽連,因為不知各地銀行持有多少雷曼債券,埋藏在銀行界成為定時炸彈。
CDO等撥備拖累業績
香港方面,中資銀行已披露持有雷曼債券數字。不過,港資銀行的動作明顯遲疑,連日來引起市場的不安,東亞銀行(023)作出披露原本是好事,但反而演變成擠提事件,除了是因為有人造謠生事外,也可以反映目前市場人心虛怯,草木皆兵。
摩通的報告指出,據東亞的披露,在雷曼的總債務承擔為4.228億元,在AIG總債務承擔則為4990萬元,數額不高。以截至8月30日計,以上兩項債務承擔佔資產總額0.12%,或相等於股東權益總額的1.4%。報告又指出,如果東亞將以上債務承擔全數撇除,估計令今年度的稅後盈利縮減11.7%。
東亞發言人表示,以東亞341億元股東權益總額,以及3667億元資產總額而言,即使全數撇除,對銀行的影響不大。
一般而言,銀行持有雷曼兄弟債券的話,或可以追回若干款額,但目前難以肯定情況發展。因此,銀行多數會為此作出減值撥備。此外,據悉東亞向客戶代銷的雷曼債券總額約2億元,而金管局早前披露,本港銀行持有的雷曼債券只佔總資產約0.05%,情況並非嚴重。
東亞月初公布的中期報告,反映出持有為數較多債務抵押債券(CDO)及結構投資工具(SIV)的問題,因為美國次按及金融風暴殺傷力非常之大,東亞上半年要為CDO減值撥備13.1億元及SIV減值2.3億元,合共為15.4億元,因此拖累盈利表現,稅後盈利僅為9.3億元(因交易員隱瞞虧損,東亞於9月18日重列中期業績,稅後利潤由9.3億元減少至8.21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盈利19.11億元,倒退51.3%,表現是近十年新低。不過,如果不計CDO及SIV的減值撥備,即使經重列中期業績,東亞上半年仍可以有23.61億元的盈利,比起去年同期有23%增長,見出累事的是這些結構性投資工具。
從另一角度看,東亞的核心業務仍然穩健,尤其是東亞的中國業務經營表現很好,令東亞股價近兩年大升,但中國之得,被CDO及SIV的損失掩蓋;加上交易員的違規交易醜聞,以及這一次謠傳銀行倒閉觸發的擠提事件,將令東亞在企業形象、員工士氣及市場對管理層的信心,皆受到難以估計的損失。
核心業務穩健
在雷曼破產事件之前,李國寶曾表示,東亞仍持有7.3億美元CDO,預期全年盈利難出現增長,但他認為,美國政府接管「兩房」後,全球的資本市場回穩,令CDO價格將回升。目前只望事件及早澄清,妥善處理危機之後,東亞可回復穩定健康的經營。 撰文 黃秉華

金管局:零售銀行資產質素或轉差

2008年9月25日
據金融管理局發表的今年第二季統計資料顯示,零售銀行貸款組合在第二季繼續迅速增長,但其進一步的發展或會受到存款增長呆滯而有所限制。
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零售銀行盈利與去年同期相比,仍保持在頗理想的水平。利息收入淨額及非利息收入上升,有助抵銷就所持證券及呆壞賬而增加的撥備。然而,由於資金成本上升,零售銀行在第二季的淨息差明顯收窄。此外,有迹象顯示零售銀行的資產質素可能開始轉差,因第二季的特定分類貸款比率有所上升。
零售銀行貸款及墊款繼於今年第一季上升6.2%後,在第二季再升5%【圖一】。然而,客戶存款總額在第一季下跌2.1%後,在第二季僅升1.4%。因此,零售銀行整體的貸款與存款比率由今年第一季的49.4%,上升至第二季的51.2%。
港元貸款與存款比率的升幅較為明顯。港元存款繼於今年第一季下跌3.9%後,在第二季再跌2%,令港元貸款與存款比率上升至74.9%,較今年第一季的71.1%及去年第四季的65.1%為高【圖二】。
批發及零售業貸款表現尤其強勁,連續兩季錄得雙位數字增長。貿易融資的增長亦相當強勁,在今年第二季上升12.9%,第一季則錄得6.5%的升幅。
受國際信貸危機影響
與以往數據比較,零售銀行資產質素維持穩健,但漸見轉差的迹象。第二季特定分類貸款總額上升14.3%,而第一季則上升1.3%。在此情況下,特定分類貸款比率由第一季的0.81%上升至0.88%【圖三】。另一方面,逾期及經重組貸款比率則在第二季持續跌至0.53%。
國際信貸危機未止,繼續影響零售銀行所持有的債務證券質素。於6月底,零售銀行列作「次級」、「呆滯」或「虧損」類別的債務證券投資約佔其資產的0.03%,3月底的比率則為0.1%。不過,列作「需要注意」類別的債務證券投資佔銀行資產比率由3月底的0.12%,上升至6月底的0.28%。
零售銀行住宅按揭貸款質素保持穩健,拖欠比率由今年第一季的0.09%降至0.06%,經重組貸款比率亦由今年第一季的0.17%降至0.15%。因此,拖欠及經重組貸款合併比率由今年第一季的0.27%降至0.21%的新低水平。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數目由上季的九百五十三宗稍降至九百三十六宗。
表現視乎投資撥備數額
今年上半年零售銀行盈利維持於理想水平,但個別銀行的表現視乎其需要為持有的證券投資作出撥備的數額而定,今年上半年零售銀行香港業務的整體除稅前經營溢利較去年同期微跌1.9%。利息收入淨額及非利息收入同時上升,有助抵銷經營支出增加及證券投資與呆壞賬增加撥備的影響。按年率計,淨息差由去年上半年的1.85%,改善至今年上半年的1.92%;惟若以按季年率計,淨息差則由今年第一季的2%降至第二季的1.84%。
在全球信貸環境轉差的形勢下,其他資產的撥備淨額(大部分與持有的證券投資的撥備有關)在今年上半年急增至31億元,去年上半年則錄得小額回撥。呆壞賬撥備淨額在去年上半年亦見上升,與期內特定分類貸款總額增加的趨勢相符。
然而,零售銀行在今年上半年的呆壞賬撥備淨額佔平均總資產比率仍然相對較低,達0.05%。

畢老林 - 給 short-haters 的信

美、英、澳洲等國相繼禁止或限制股票沽空活動後,本港以現行沽空制度(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引入)較其他市場嚴格,對投資者已提供足夠保障為理由,拒絕效法,引起本地市場人士和網民熱烈討論。
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金融海嘯人人自危,不少論者因此認為禁止沽空無可厚非。「空軍」在其他市場動彈不得,本港卻「不設防」,沽空客轉戰香港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滙控(005)沽空活動佔成交比例近日上升,有人便歸因於本港監管機構閉門造車,後知後覺。
沽空要賺錢,股價必須下跌,意味沽空者之得等於大部分人之失。「空軍」獲利獨斟獨飲,輸錢當然亦無人可憐。政府禁止拋空,冚倉盤湧現,沽空者焦頭爛額,不少人大拍手掌。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已把天文數字的公帑押上賭枱,任何有損市場信心的行為都不能容忍,對付沽空客手起刀落,豈會容情。
不過,大家是否知道,美國對上一次禁止沽空是幾時的事?答案是1929年股災之後。打壓沽空雖令華爾街「迴光反照」,但股市在不久後仍告「返魂無術」,經濟隨即陷入大蕭條。
禁止沽空「救市」,效用可以維持多久?從巴基斯坦證交所今年6月沽空禁令實施後股市的表現,也許可窺一斑知全豹。
從附圖可見,不容許投資者借貨拋空(無貨沽空〔naked short-selling〕完全是另一回事,不能與合法〔有股票作抵押〕沽空相提並論),對股市的支持作用曇花一現,與華爾街1929年股災後的情況如出一轍。
老畢在財經刊物 Global Edge Investors 網上留言發現一封「給short-haters的信」,分八點列出禁止沽空的因果循環。當局打壓拋空是利是弊,讀者大可自行判斷。
一、沽空客多是對沖基金和其他高槓桿投機者。股票升幅無限,跌幅卻有限(最多100%),沽空因此是高風險賭博,時機判斷錯誤可以輸身家。投機者必須預留足夠資金,以備一旦看錯市(股價急升)時,應付補倉平倉之需。「賭本」何來?問銀行借。
二、這群職業賭徒發現金融機構財政岌岌可危,遂狠沽相關股票,賺大錢證明眼光準確。
三、政府和中央銀行介入,改變遊戲規則,趕絕沽空客。
四、不管金融機構基本因素如何(包括資不抵債),遊戲規則改變意味沽空客必須在市場上購回股票。在冚倉盤湧現下,即使財政狀況最差的銀行,股價亦會飆升。
五、股民以為市況好轉,紛紛加入掃貨行列,銀行股升個不亦樂乎,職業賭徒則叫苦連天。
六、對沖基金和其他投機客損手爛腳,無力償付巨額貸款(與第一點相呼應)。
七、還原基本步,誰向投機者借錢?正正就是成為沽空對象的銀行。
八、對沖基金等職業賭徒紛紛違約拖債,銀行雪上加霜,股民再次陷入恐慌,銀行股拋售潮重現。問題來了,當局已禁止沽空,市場上再沒有投機客給政府「挾」,冚倉盤湧現推高股價的情景不復再見……。用港人熟悉的話來說,股市還能出現「大奇迹日」麼?

龐寶林 - 允許沽空 突顯香港自由市場地位

最近看報,由於雷曼宣布破產保護令,投資銀行便更難取得短期資金進行投資或融資。結果只有接受聯儲局的歸降,即轉型成為銀行控股公司並接受聯儲局監管。同時可以使用聯儲局的巨額緊急備用信貸,可以發展成為商業銀行,與其他銀行無別,不再依賴借貸來籌集資金,並以存款作為進行投資的資金來源。這舉動相信是不希望高盛及大摩步雷曼的後塵,以穩定投資者對金融信心。不過這舉動將會犧牲高盛和大摩的獨立性及進取性,大大影響他們的盈利能力,並代表1933年通過格拉斯-史特格爾法(Glass-steagall Act),下令投行與商業銀行分家的局面劃上句號。
由於投行的轉變,過往所有投行都是對沖基金及私募基金的Prime broker,除了不斷培育對沖基金及幫助對沖基金尋找投資者,希望對沖基金的資產快高長大,還會主動給予借貸,使對沖基金可以以槓桿形式去投資。1元做10元或更多的生意,成交量大幅擴大,那麼投行的佣金收入自然水漲船高。這樣一來便可以提供借貸或發行其他衍生工具這些與對沖基金,投行其他方面的服務獲利更豐。故不少投行不斷發掘對沖或私募基金明星,協助他們成長,成立基金,並出任Prime broker 。風險由投資者負責,但投銀在交易佣金、衍生工具、Prime broker的費用等是穩賺不賠,所以是近年對沖基金的增長神速的其中一個原因。
美國愈來愈共產化
再者美國利用其於國際的影響力,要求各國開放他們的金融市場,並要求各國政府不能干預,以增加透明度。如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便是一例,當時本港政府入市曾被歐美認為是干預市場,怎料現在美國政府干預市場的力度更大,遠超過香港當時的情況。美國愈來愈共產化,而中國則愈來愈資本市場化。結果是美國、英國還禁止沽空,隨之而來的是澳洲,澳洲的理由竟是因為害怕若英美不准沽空,全球對沖基金會不會大量湧至澳洲沽空呢?
相反,香港繼續保持其自由市場的地位及允許沽空,香港金融市場的地位在是次事件中將在全球更加突出。為何香港又不如澳洲政府般擔心,全球的對沖基金會來香港沽空豈非推低股市?當然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現在不少對沖基金也「自身難保」,一來港股已跌近吸引水平,再沽風險大;二來部分已受次按所影響而倒閉,加上雷曼之事件,不少對沖基金的證券交易商,是雷曼的話就較麻煩了。
不過最慘的還是雷曼擔任閣下所投資的對沖基金的Prime broker,那麼對該對沖基金的影響最大,但一般基金會分散用多個證券交易商,可是對部分對沖基金來說可能較集中,影響較大。部分聰明的對沖基金在今年年中或已聽聞雷曼將會是繼貝爾斯登最大問題的投行,而作出大撤退的行動,那便可以避過一劫了。現在行動已是太遲,所以各讀者在金融海嘯下要有極高的警覺性,否則很容易喪命。近期歐、美、澳,甚至台都不准沽空,使不少對沖基金失去效用。投資者倒不如買長倉基金,既不用表現費,亦不是像對沖基金般每月每季才可買賣一次,透明度又較高,擔心投資者會贖回對沖基金而引發起另一個拆倉潮,各位宜小心!
最近香港投資者已開始失去理性,分別前往東亞(023)銀行排隊提款。東驥研究部相信,香港金融管理局對本港銀行監管是非常嚴謹的,故東亞銀行應不會有問題的。不過在雷曼、美國國際集團(AIG)、迷你債券、accumulator、ELN等事件下,而使投資者大幅損失而成驚弓之鳥,才會出現此問題。這是對金融的信心問題,難怪黃金大幅反彈。若美國國會遲遲還未通過普爾森的議案,金價有機會再上升,否則金價應有機會回落至750美元一盎斯或以下呢!
東驥基金研究部認為,美國不惜用納稅人的資金救大金融機構,那麼雖然投資金融機構的波幅大,但現在的風險反而愈來愈小。所謂最危險的地方是最安全的,大家看到AIG的股價在上周三美國股市的波動超過100%,一隻全球最大的金融股的波動可以超過認股權證,由於波動大,風險及獲利空間也大,因為金融行業倒下,除了現金或對沖基金外,似乎大部分投資都不可幸免。
分開食用如分散投資
再者,我們要跟投資的領袖(Follow the winner)──畢非德投資高盛去投資金融股,國會通過7000億美元的救市議案,相信短期美國金融股見底,因為在短期內大行倒閉的機會已非常微,相反中小型銀行可能會有倒閉的可能性,但影響則不會太大。現在,畢非德、高盛等已開始準備收購部分中小型銀行,未知各讀者有沒有此膽量買高盛股票呢!
最近中國發生毒奶事件,使蒙牛(2319)股票一復牌便跌六成。事實上,中國奶類是三十八款有嚴格監管的食物類別,竟然出現如此大的問題。除了是生產商完全沒有社會企業責任,政府監管的責任亦是不可推卸的。所以我們在食用東西宜分散多個品牌,但至少有輕重之分。就算筆者在國內喜歡某一類食物或酒家也不會全部集中吃一類食物或到同一間酒家,否則若有毒的話,問題便大了。
這跟現在不少投資者認為,迷你債券或accumulator的投資方法較安全,而可能會比股票基金、商品、黃金等投資工具風險較低而重錘投資,但最沒有機會發生的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倒閉下招致大幅虧損,所以一定要找有經驗的獨立投資顧問為閣下投資把脈,同時,一定要適當地分散如食用一樣。
東驥研究部在金融海嘯下,本來已擔心中國出口大幅下跌,現在繼日本毒餃子及毒奶事件後,相信全世界對中國出口的食物、玩具等將會更加嚴格,短期對中國企業及出口更為不利,對中國經濟增長有負面影響。如上周筆者在本欄所說,相信股市已近底,結果周四全球股市中大幅反彈,短期相信反彈仍未完結,而東驥基金模擬組合上周升1.41%,其中只有惠理價值基金下跌4.41%,此可能因為跟每周買賣一次有關。而首域中國基金亦下跌1.73%,這可能是因為蒙牛佔此基金6.5%而大幅下跌所拖累。加上持有零售股較多而這些高市盈率的零售行業股票也要終極一跌!
由於篇幅所限,東驥模擬增長組合未能刊出,煩請各讀者瀏覽本公司網站http://www.pegasus.com.hk查閱。
筆者為香港證監會持牌人士,本人及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並沒有持有上述股票,東驥基金管理的基金及股票組合有可能持有文中提及的股份(或基金)。讀者請注意股票(或基金)價格可升可跌,過去表現不代表將來業績保證。本文意見只供參考,文內股票(或基金)組合亦只是模擬,並不構成投資建議。 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網址 : www.pegasus.com.hk。

「市場資本主義」製造泡沫

十年前,美國聯邦儲備局當時的主席格林斯平斷言,亞洲將意識到「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所採行市場資本主義是更優越的模式」。
亞洲決策者從未把這當一回事,現在則更會感到,華爾街投資銀行垮台及美國政府7000億元(美元.下同)援救計劃,支持了他們對這種隨心所欲的資本主義的懷疑。這對亞洲投資者意義重大,即使一時還得不到明確顯現;政府可能放慢其降低經濟干預的步伐,急於營救陷入困境的企業或更快地平抑市場動盪。
格林斯平向國會作上述發言,是為了證明1997/98年經濟危機中搖搖欲墜的亞洲經濟需要援救,但現在一些經濟學家指責他推行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並疏於監管,幫助釀成了導致今天華爾街金融海嘯的泡沫。
亞洲決策者們沒忘記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頤指氣使,它們提供資金,但以加息、關閉銀行、削減支出並開放市場作為條件。
「那時,(IMF和美國官員的)行為就好像他們面對的是一群即將倒閉的小企業。」韓國1997年與IMF談判的首席代表Chung Duck-koo說。當時他是韓國企劃財政部副部長。
馬來西亞認為,華盛頓的援救努力證明他們的想法已經發生轉變;當年該國拒絕了IMF的資金和建議,在1998年採取林吉特固定滙率,並重新實行資本管制。
「現在我們看到,西方經濟體,尤其是美國,也沒有採取IMF標準的辦法,而實行了與馬來西亞在1997年危機中相同的措施。」馬來西亞財政部高級官員Nor Mohamed Yackop說。他在1998年參與了資本管制的實施。
「華盛頓共識」的惡果
十年前,亞洲不得不卑躬屈膝,因一連串的拉美經濟危機後,亞洲也受到金融風暴的震撼。儘管該地區經濟呈現高增長和低通脹,但還是因為本幣估值過高、持續經常賬赤字、金融市場投機及高度依賴短期資本而遭受沒頂之災。
多數國家採用了IMF開出的苦澀藥方,根據IMF數據,隨後韓國經濟在1998年萎縮了7%,印尼和泰國經濟也分別下滑13%和10.5%。亞洲經濟迅速復甦,期間積聚了數以萬億計美元的外滙儲備,這首先是為了預防再一次危機來襲,其次也是全球商品市場大牛市帶來的「橫財」。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儲備中有很多投資在美國公債,為華盛頓遏制今日的危機提供了子彈。美國政府最新推出的購買不良債務計劃一項就需要7000億元,整個危機中估計需要花費的挽救成本將高達18000億元。在1997年,IMF為援救印尼、韓國和泰國經濟,以苛刻的條件提供區區350億元,其後又增加了770億元的資金提供!
批評人士認為,IMF和美國政府信奉市場自由化,正是這種「華盛頓共識」導致今天的崩潰局面。
沒有解救方案
「教訓就是你事事都需要監管。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的市場若放鬆監管,就會導致今日的結果。」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策對話動議(Initiative for Policy Dialogue)負責人Griffith Jones表示。
「毫無疑問,資本市場存在許多問題,經常產生出這些泡沫。泡沫破滅,然後就是一場經濟危機。」在1991至96年擔任阿根廷財政部長的Domingo Cavallo說:「迄今為止,並沒有能夠避免這些問題的良方。」
韓國的Chung表示,富裕國家可能會加強監管,增加政府干預,但發展中國家則不可能恢復1997年以前的政策,「發展中國家中,政府面臨的一項任務是全面促進財富和收入水平的增長,因此他們除了繼續接受並推進全球化以外,別無選擇」。

羅耕 - 十八年又一條好漢

全球政府合謀托市,上周再現大奇迹日。幾位讀者送上同一幅十年前與今日的恒指併圖,彷彿意味恒指已經見底【上圖】。但看過在下併2007年者皆知,1997年不及1994或2000年併得準(圖中時間比例也對不準)。
跌市之初市場恐慌,故每次形態皆有相似,使併圖有其意義。但當市場逐漸明白跌市的背後時,最終底部始終還看基本因素。所謂基本因素,不外乎是盈利。
近日恒指的市盈率跌至十一、二倍,一隻二隻勸人入市。自1973年有紀錄至今,市盈率近九倍的有,八倍試過,七倍也有,最低五倍幾(1982年底)。三十六年以來,看得到的十倍以下市盈率已有四、五次【下圖】。若上周跌至16283點、即約十倍市盈率便告真正見底,那末究竟這次是百年一遇還是「八年一遇」的金融海嘯(36÷4.5=8)?
以目前193xx點、十一點九四倍市盈率計,別說多了,跌至七倍已是11500點,這還未計盈利下調。但不怕,十八年後又一條好漢。1964年恒指一百點(10 2),1982年一千點(10 3),2000年過萬點(10 4)。在下很有信心,2018年將會超過十萬點(10 5)。

簡卓峰 - 大回小漲反彈成交少

本周二美股續跌。早段道指曾反彈上升128點,最高見11143點,掉頭下跌,跌至10854點收市,下跌161點,本周一曾勁跌372點。
道指熊三C-(1)浪,由B浪頂13136點(5月)跌至10827點(7月),共跌2309點,(2)浪以a、b、c浪反覆波動中,如一旦下破10827點,則出現(3)浪大跌市,如(3)浪跌幅等於(1)浪或其1.382倍,則下望8675至9558點。
道指20周線11692點,本周下破200周線11754點,或出現新跌浪。荷銀道指熊證31041,昨天收報1.35元,升幅7%,MACD雙牛,但只合專業人士。道指長期保歷加通道開始由收窄而向下擴張,反映或出現(3)浪跌市。
港股昨天先升後回,恒指最高曾見19291點,上升418點,出現回吐,全日收報18962點,上升89點,成交減至590億元。昨文三角形降軌該是EG,誤寫EF,現更正。
恒指本周一最高曾見19869點,以「吊頸」掉頭急跌至昨天市最低18863點,共下跌1006點,如反彈0.382,目標19247點,大約是昨天高位,即現回吐。東亞(023)曾「忽然大跌」11%。
留意恒指20周線22009點,已低於100周線22805點,2001年曾出現該訊號,後大跌36%,可作參考;恒地(012)今年8月曾出現該訊號,自50元急跌至33.75元,跌幅32.5%,該訊號極少出錯。
恒地的巨大「頭肩頂」,仍處尋底,量度跌幅19元,即是月前的分析,目前看法不變。恒地以「穿頭破腳」自最高價79.8元,進入熊市【圖】,昨天收37.1元,下跌2.3%。
恒地200周線46.35元失守後,跌至33.75元,暫時跌幅27%,留意恒指,200周線19030點爭持中本周五如低於該線收市,則展開新的跌浪,道指200周線11754點失守後,已跌至10459點,下跌11%才反彈,預料恒指跟隨道指出現這種跌勢。
期指昨天先升後跌,最高曾見19336點,上升304點,出現回吐,全日收報19030點,下跌2點。20周線已下破100周線,如19015點失守,新的跌浪便展開。
上證A股昨天上升15點,收報2328點,熊市波動中。國企指數昨天上升26點,收報9732點,熊三C浪下望6500點或以下。
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原名梁炳耀。

陸文 - 信心主宰短期投資市場走勢

從上日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對華府的救市方案提出不少修訂條款,令市場關注爭抝將持續一段日子,甚至質疑其成效,但在總統大選當前,這批民選國會議員難承受引發美國經濟步入大衰退及金融系統破產的責任,雖最終會順利獲通過,但導致未來一段日子市況持續反應。一如內地正逐步落實一些穩定經濟及信心的措施,中央滙金吸納三間中資銀行A股,個別國企股的母公司亦公布分段吸納最多2%股權穩定股價,陸續有人士提出設立平準基金入市護航,甚至酌量調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依然相信未來一段日子各方會積極穩定市場信心。
本港出現東亞銀行(023)事件,已反映信心不足對金融市場帶來的破壞性不能掉以輕心,中港兩地市場信心容易受政策左右,深信在下月國慶前應有穩定政策措施出台。
股神沾手金融股有啟示
在市場關注國會對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作討價還價疑慮下,美股再受沽壓,但股神畢非德旗下巴郡基金以最少50億美元購入高盛約10%的優先股,並獲可投資50億美元的普通股認股權證,令亞太區股市表現相對企穩,主要是畢非德在過去一段日子拒絕沾手美國金融類股份,今次對高盛投入信任一票,是看好其轉型為傳統銀行,亦反映美國金融風暴下提供有投資價值的入貨時機;當然其財力具承擔短期風險及尋找中長線回報,一般投資者可靜待市況明朗化才積極入市。
過去兩年價值型投資基金只能作壁上觀看投行財技令股票泡沫化,近期無論股票及企業債券已回落至具吸引力水平,特別是融資成本上升及融資困難的企業債券,已被不少基金擇肥而噬,這才是筆者所認識的基金經理作用,過往則由一批以跑贏大市的羊群對沖基金舞高弄低,最後令社會為其盲目承受代價。無疑目前市況何時見底難料,但緊記投資要承擔風險才有回報,近月筆者建議投放一成資金入市,正是抱着這心態。
從颶風黑格比襲港帶來不少水浸及破壞,相對遠不及今次處於次按風暴的損害,事實投資市場信心薄弱,筆者接觸的金融界人士均屬一潭死水,不少業界人士關注明年就業情況,預期經濟及消費放緩將持續一段長日子,目前是持盈保泰時期,對本港這成熟市場經歷多次大洗禮下是可以了解;不過,近期所見沽空情況已有收斂,有望在第三季餘下日子逐步平倉暫息造淡布置,當然短期任何反彈受壓機會大,主要是基金贖回壓力持續。
昨天恒指早段升至19300點,但東亞事件令投資者觀望,收報18961點,微升89點,而成交金額進一步縮減至590億元,反映好淡均持觀望,短期補淡倉及大股東回購增持帶來支持,不少超賣的重磅股如中移動(941)、中石油(857)、國壽(2628)及滙控(005)均見支持,隨着衍生工具活動參與者減退,一向以興風作浪為本的投行活動減少,令短期市況有望逐步平伏,當然外圍活動未休下,入市造好造淡要承受的風險依然偏高。
近期內地食品股不利產品傳聞多,雖然蒙牛(2319)股價在8元水平喘定,但從過往一些行業龍頭股失寵後有反彈難上升,今次毒奶事件涉及不明朗因素太多,由心理以至賠償,事實近期內地加強對食品飲料審查,難保不會再有其他產品出現問題。有趣是越南目前亦加強對污染的監管,令目前主要生產線位於越南的味丹國際(2317),其設於同奈省的總廠因涉及污水處理問題有停產之虞,雖然集團正進行解決商討,生產線運作持續,但由毒奶事件令中國產品安全性再受質疑,出口業務困難大,投資者還是對這批股份避之則吉。
東亞事件反映信心危機
在目前金融市場信心虛弱下,連本地銀行的財政狀況亦受不利謠傳散播困擾,今年東亞流年不利,相繼其主席傳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達成和解協議,其涉及漢普頓酒店及宜進利(304)事件,早前亦因有股票衍生工具交易員進行未授權的買賣損失9300萬元,令其評級被標普列入負面觀察;不過,市場依然關注其業績受次按相關撥備影響,而日前有透過手機短訊指其財務不穩謠傳,導致昨天其股價午市後一度見23.95元低位,收報25.13元,下跌6.85%,交投金額達15.64億元。
隨著銀行予以澄清及強調財務狀況穩健,金管局亦確認本地銀行資本充裕,估計有關疑慮短期可望消除,目前最主要是不會有謠傳至其他本地銀行,無疑不少中型銀行近年作風趨積極以維持其市場佔有率及競爭能力,但涉及今次次按風暴所受損失相對其資產頗細。事實東亞涉及的雷曼兄弟債券5420萬美元注銷亦只是其淨賬面價值1.4%,集團指對雷曼兄弟及AIG的貸款餘額分別為4.228億元及4990萬元。本港已有好一段日子無涉及銀行的不利謠傳出現,從今次事件反映本港市場信心異常疲弱,但謠傳必止於智者。

余錦賢 - 誰人指使李大壯?

中共官場潛規則之一是「寧左勿右」,即是「寧願做過頭,切勿做不夠」。這個潛規則,疑似於特區官場浮現,以至影響到親政府陣營的合縱連橫。近日關於田北俊是否出任自由黨榮譽主席的風波,就是典例。
毋須內線,但憑常識,已能猜想,依然相信「穩定壓倒一切」的中央,不會傾向將以田北俊為首的自由黨趕盡殺絕。不過,正如毛澤東所言,「黨內無派,千奇百怪」,中央並不是鐵板一塊。據悉,今屆立會選舉,港澳辦與中聯辦就出現了協調欠佳的問題,以至乍現有人趁勢見縫插針的疑雲。而領銜主演「出頭鳥」的人,就是頂戴「張學良侄孫」的自由黨常委李大壯。
李大壯與許仕仁合組公司搞生意,已成公開秘密;而候任立會議員林大輝統領廠商會設地區辦事處及為組「唐唐黨」作好準備之類的動作,也甚具「彼可取而代之」的異味;再加上某周刊連番追擊田北俊,幕後玩家究竟是何許人,可謂呼之欲出!也難怪到底意難平的田少會忍不住反問記者,覺不覺得許仕仁、陳德霖,以至曾蔭權都有參與其事。聞說,中聯辦對某人「趕盡殺絕」的行徑也有意見,只是仍摸不清煲呔在這件事上的角色,而暫且按兵不動罷了。
至於李大壯這位「張學良侄孫」,自是統戰對象,而這個政協委員也勇於挾着「中共恩人的後人」這光輝頭銜,為國為港出心出力。據某某「富貴人」透露,李大壯開口埋口就話「阿爺」、「阿公」吩咐他做這做那,而中央呀港澳辦呀叫他做什麼,他都會好像TVB口號一樣「全力以赴,做到最好」。總之他做任何事都疑似帶着「阿爺」、「阿公」的任務,儼如要他「幫手睇住香港檔攤,幫手睇住自由黨個棚」。「富貴人」還說,李大壯更以屈原「九死其猶未悔」的愛國愛港情懷,表示「身不由己」。不過,他反對富貴黨參加直選,卻非始自田少、周梁同告敗北之日,而是「吾道一以貫之」,一直都是如此,理由是富貴黨根本兼顧不來。
本報獲得的消息指,中央已向李大壯傳達「休息一下」的訊息,要他等到下星期一自由黨常委會議後,看看田北俊是否出任榮譽主席才考慮做些什麼(見第十頁〈政策政情〉)。這,不妨解讀為「阿爺」認為他近日的作為過了火位。當然,以「絕代橋王」的聰明才智,事必參透馬基雅維里《君王論》的箇中三昧,以至對這段話語深信不疑:「要麼去善待人們,要麼就把他們消滅掉,因為,受到輕微傷害的人還有報復的能力,受到沉重傷害,他就無力報復了!」
最堪憂的是,一個權傾朝野勢跨官商的「造王者」,不但會破壞港人擁抱的文官制度,更會催生一類「有中國特色的操盤元老」,以致與「德先生」漸行漸遠,終而走上威權之路!

練乙錚 - 論中國軟硬實力及毒奶事件英雄簡光洲

做中國人,今年不容易。上半年一連串事故,包括兩次特大天災、一宗嚴重交通意外、西藏發生暴亂等,好不容易熬到八月京奧開幕。十七天的奧運辦得空前成功,中國運動員表現超群,全國人民心情為之一振,陰霾一掃而空,民族自信空前高漲,但京奧閉幕不到一月,便發生毒奶事件,舉國震驚,憤怒、悲痛以致失落之情,再次瀰漫祖國大地。血濃於水,港人對發生在中國這許許多多事,當中喜怒哀樂,感同身受,多少年之後也不易忘記。由於資訊發達,傳媒對這些事即時報道、緊湊追踪、詳盡分析,每讓港人對自己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有更豐富認識和更深入思考。對筆者而言,感覺尤深者,是京奧和毒奶二事,所受啟發,或見諸文字,與讀者分享,今天談中國的軟硬實力。
「軟實力」一詞,最早由哈佛大學教授奈若瑟(Joseph Nye)於九○年提出,指一個國家在軍事及經濟以外的其他實力。奈氏認為,軍事力量是大棒,經濟力量則是胡蘿蔔,與外國交往,動用此二者,當可取得各種利益;然而,如果採用軍事及經濟以外的所謂軟實力影響別國,既可事半功倍,亦能避免一些使用硬實力引起的不良副作用。奈氏說的軟實力,包含文化吸引力和價值觀念感召力。其實,軟硬都是相對的,軍事為硬,經濟相對便是軟;經濟為硬,文化便是軟;文化活動當中,體育競賽為硬,藝術欣賞便是軟;社會部門當中,政府是硬,市場次之,公民社會最軟;社會事務當中,集體意志、領導人意志是硬,個人自由意志是軟;影響個人行為的因素當中,法律是硬、社會道德和風氣是軟。所有這些實力,都不一定是用來對付外國以求本國最大利益的;解決本國內部問題,也要適當運用各種軟硬實力。在理想國裏,沒有硬實力,社會也絕對和諧。
就我國現況而言,論何種力量更為充沛,筆者認為,答案無疑是「硬」。辦奧運過程中,中國動用了強大的行政或組織力量;訓練運動員的「舉國體制」、對奧運志工的挑選和培訓、八月份首都交通安排及經濟生產活動、開閉幕式龐大集體演出場面等,在在顯示中國對硬實力的充分掌握、駕輕就熟。在毒奶事件中,我們也看到不少有關的硬實力:質檢總局、食品安全法、領導人吳儀和薄熙來去年八月推動為期四月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嚴打活動中的各種任務和目標(包括稱為「硬碰硬」的十二個百分百指標),等等。不過,這些硬實力,敵不過奶品市場生產環節中的各種弄虛作假,都起不了作用;自覺的守法行為、自發的道德抑制,生產者、管理者的專業精神,所有這些軟力量,嚴重短缺。可見,在一些主要倚賴硬力量的事情上,中國很出色,甚至比發達國還在行(這些除了辦運動會之外,也包括組織救災、發展航天工業等);但在一些需要各種關鍵軟實力配合才能做好的事情上,中國的表現便十分不濟(這些事情,除了生產奶品等市場活動之外,當還包括傳媒報道和討論國家大事等)。筆者這個看法,與時下一般認為中國國力以軟實力為主者,十分不同;那種看法,乃基於外交行為上,中國不像西方特別是美國經常強調軍事力量而言。不過,中國軍事力量不強,並無美國那種在國際上使用硬實力的條件,只能用其他較軟力量與人交往,但欠缺軍事硬實力,並不表示軟實力充沛;中國人在處理自己內部事情上,軟力量則是明顯缺乏。
現況如此,往後發展大概也不易脫此格局。舉傳媒為例,京奧期間,中外媒體報道內地事物,相當自由,對京奧本身報道,更完全不作干預;相比,有關毒奶的自發報道和公開討論開始沒幾天,便很快出現硬實力操控。就量方面而言,事發最初幾天,內地媒體踴躍參與,各種觀點都有,但中宣部很快傳達禁制令,之後各主要綜合媒體每天報道只有一條半條,而且內容雷同,筆者昨晚寫此文時上新浪網觀看,見主頁上數百條新聞當中關於毒奶事件的,一條也沒有;受害嬰兒總數更新速度也明顯減慢,五萬三千之數,已是大前天見報。有關此事最重要人物——首揭三鹿出售毒奶的上海《東方早報》記者簡光洲的事蹟,新加坡《聯合早報網》報道了。簡光洲透露他揭發此事時的複雜心情和面對的重大壓力時說:「報社接到無數電話,要求撤下新聞;外界無法理解中國媒體生存的艱難。面對各種誘惑和風險,要說出一個簡單的事實也並不容易。」這令筆者想起五年前「非典」事件中把真相向外界披露的軍醫蔣彥永及其後他遭受的種種難堪待遇;五年之後的簡光洲,下場不會兩樣。軟實力面對硬實力,依然難以應付;軟硬懸殊,由是可見。然而,社會要和諧,主要靠軟實力。
註: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milk/pages/milk080924a.shtml

林行止 - 股聖看好高盛 股市欲升乏力

一、
「股聖」畢非德的巴郡哈撒韋公司昨天與剛宣布變身為商業銀行的高盛達成協議,以五十億(美元.下同)現金購進該行一批年息十厘的優先股,同時獲得授權(認股權),在未來五年內任何時間,以每股一百一十五元的代價,購進值五十億的高盛普通股,作此宣布時高盛造價一百二十五元零五仙,等於畢非德已獲百分之八賬面利潤;周二高盛總市值約五百億,這意味完成購進這些普通股後,畢非德以五十億元便持有約百分之十的高盛─高盛需要注資七十五億,即仍需向市場籌集二十五億,完成後畢非德的佔有率降至百分之七水平。
市場人士對畢非德在高盛投資反應樂觀,這可從高盛股價在周二收市後成交價再升近百分之八達一百三十四元七角五仙可見;不過,饒是如此,今年來高盛的股價仍挫近百分之三十四!
美國國際集團(AIG,香港友邦保險的母公司)曾向畢非德求助,為他所拒,最後AIG由聯儲局以八百五十億元「收購」(利息為倫敦同業拆借利率加八厘五);如今他一擲五十億入股高盛,顯示該行的財政狀況,遠離不可救藥的高危境地,資料顯示高盛每一元股東資金有二十三元七角負債,即其桿槓比率二十三點七倍,比被聯儲局認為「可以接受」的二十倍高近百分之二十,不過,比起那些桿槓比率五、六十倍的,高盛已算「穩健」─這也許是畢非德有興趣的原因。
畢非德入股,可說是認同財金當局七千億救市大計,而且對這項目前似乎已變成「政治問題」的計劃,相信國會在劇烈辯論後加進若干附加條件後如數通過有信心;另一方面,亞洲股市昨天全面止跌微升,可視為投資界相信此舉對金融市場有正面作用。
如果大家相信畢非德的投資眼光,認為他「無寶不落」,因此看好後市特別是高盛股價,也許是正確的;然而,翻看巴郡股價走勢圖,筆者認為「跟風」的投資者,要有畢非德的耐性才可望有收穫。巴郡股價在一九九九年企於八萬元水平,從此高峰回順至二○○○年底的約四萬元,而在往後的四年才爬升回八萬左右;今年九月九曰「金融海嘯」前曾見十五萬水平,前天收約十三萬,可見「長線投資」的重要。
在華爾街五大行中,高盛的際遇可算不錯了;其他四大,貝爾斯登、雷曼兄弟和美林已分別被吞併或清盤,摩根士丹利則擬以八十四億的代價出售二成股權給日本的財團三菱日聯金融集團。非常明顯,高盛的「歸宿」最佳!
對畢非德的投資決策有信心,從其賺錢能力看,大有道理,然而對他迷信,則萬萬不可,因為他的投資亦有失敗的例子,而失敗的出現,可能是不可測的客觀因素促成。一九八七年股災前,畢非德向當年的大行所羅門兄弟注資七億元,但九一年該行捲入圍標政府債券醜聞(見收在《閒讀閒筆》的〈投資銀行家與賭徒一線之隔〉),再度陷入困境,畢非德不得不接管該行……在該行被Travelers(後併入萬國寶通)後四年的二○○一年,畢非德才能獲利回吐。
一句話,跟隨畢非德的投資足跡,「堅忍不拔」死守是第一原則。
二、
昨天,百餘不同學派的美國象牙塔經濟學家(包括本欄二十二日提及芝大教授辛格里斯)聯署,上書國會議員(也許今天會登廣告),對七千億救援華爾街的計劃,提出如下三點意見─
甲、此計劃等於以納稅人的錢津貼投資者,投資者在市場上買賣,必須承擔風險(即應該明白「風險報酬率」);並非所有的買賣都有利可圖,但政府保證有個公平的市場環境便算「完成任務」,如今要「打救」做出錯誤決策的投資者,政府的公正性大有問題。
乙、當局如何運用這筆撥款,有待清楚交代。迄今為止,政府會以什麼條件、價格購進問題債務以至這些問題債務成為政府資產後的監管問題,都未明確條陳,等於在做法上曖昧不清,留下給「有心人」上下其手的空間。
丙、充滿活力和創意,過去百數十年,華爾街是美國經濟旺盛的大功臣,如果因為它們過度炒作衍生工具及隨便放貸(如次按)出大問題而把之「就地正法」,便有為了短期利益扼殺長期利益之嫌,而這樣做,肯定對美國經濟前景不利。
基於上述三大理由(筆者的詮釋),這些經濟學家籲請國會議員少安毋躁,要財金當局作出具體清晰的交代後才通過。這種要求是完全合理的,不過,由於情勢緊迫,加上選期已近,基於政治理由,議員在一輪討價還價後仍會通過如儀的。
筆者認為,事到如今,最重要的已不是應不應該「以納稅人的錢打救投資者」,而是要同時令投資者─投資銀行付出一定代價!若不如此,納稅人便不會服氣。換句話說,如何嚴懲金融業,對選民的投票意向將起決定性作用。
至於股市未來數天的走勢,將受國會對七千億計劃的反應而反覆;由於信用卡欠數難清及汽車分期付款問題之嚴重性不下於物業次按,因此若非自信技高一籌及財源無限,此時此刻絕對不宜在股市「落重注」!

組成聯盟衝擊市場

Google的核心業務雖然不是手機生產或操作系統軟件,但面對數以億計的手機用戶市場,加上手機操作系統眾多互不兼容的制式,該公司意識到當中有着無限商機,並對其搜索引擎業務有莫大的助益,因此果斷出手,聯合三十多間在業界有影響力的營運商、電腦晶片商、手機製造商等,以開放、靈活、完整等名義贏得大家的信任,組成「開放手機聯盟」(OHA),通過開放其Android操作系統,令業界能更快速地推出低成本手機軟硬體產品,讓消費者能以更少的支出,享受更多的服務。
在目前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中,另一個開放操作系統Linux雖然被摩托羅拉大量採用,並曾一度成為手寫智能手機的主力操作系統之一,但該系統沒有其他強有力的企業支持,因此一直沒有得到重大突破。而Android則有所不同,因為Google要成為該系統強大功能的代名詞,並以Google在互聯網領域的強大資源注入手機領域,令傳統互聯網和手機互聯網成功融合,成為一個新的產業模式整合者。按Google的說法,他們的願望是,推出強大的平台,支持成千上萬種不同的手機型號。有分析認為,Google的願望一旦成真,除對該公司的搜索引擎業務帶來巨大利益外,還將影響整個手機市場的秩序。

製造商冀確立品牌

Google推出手機,但美國傳媒表示,應關注的公司不單是該搜索引擎,還有手機設計和製造商宏達公司。兩年前,Google選擇了宏達製作首款採用Android操作系統的手機,對宏達而言,這代表該公司在高階手機市場的一次勝利。
報道表示,許多美國人其實早已使用宏達生產的手機,只是他們沒有察覺罷了。根市場調查公司發表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宏達在美國已生產了約六分之一的智能手機,但這些手機大多數沒有採用宏達的名字。在2006年,該公司決定改變昔日策略,要在全球消費電子市場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並推出多款手機,其中HTC Touch自去年發售至今,已賣出約二百萬部,另一部手機Touch Diamond在三個月內也賣了出一百萬部。而以Android系統為平台的G1手機,則被該公司視為進一步擴大全球認同的重要產品。
金融市場亦對G1寄予高度期望。高盛證券看好宏達在Android的後續效應,認為該操作系統將強化宏達在智能手機領域和手機軟硬件整合上的一級大廠地位。此外,宏達更因Android的原因,被高盛列為亞太十大精選股。高盛證券又預期,宏達在未來兩至三年股價將可增長一倍,估計今年到2010年的獲利平均可增長二成。不過,亦有券商不表樂觀。滙豐證券在其最新報告中表示,雖然Android對宏達的營運表現有所助益,但短期內受惠有限,該款手機實際銷售量恐怕只有市場預期的一半。

Google推手機 醉翁之意不在酒

Google盛傳已久的「G1」手機前天正式在紐約亮相,並定於下月22日在美國推出。不少報道認定其目標是要與蘋果iPhone和RIM的Blackberry等智能手機對撼。但有分析指出,Google推出手機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並非要進軍手機生產市場,而是展示手機可以擁有的上網能力及方便程度,藉此加速消費者以手機上網的習慣,進一步鞏固其網絡市場一哥地位,從網路搜尋廣告賺取更多盈利。
G1是全球首部採用由Google主導開發的Android操作系統的手機,並由台灣的宏達公司(HTC)設計製造。經銷手機的美國無線通訊服務供應商T-Mobile將它命名為T-MobileG1,將於下月22日在美國推出,零售價為179美元,較iPhone3G的8GB版便宜20美元,但須與T-Mobile簽訂兩年服務合約。由於G1所具備功能與iPhone和Blackberry相若,包括有高速網上瀏覽、Wi-Fi、電郵及SMS短訊等功能,因此被不少報道視為Google用以爭奪智能手機市場,與iPhone和Blackberry等對撼的產品。
展示操作軟件威力
不過,有分析指出,Google的業務核心在於互聯網搜索引擎及其廣告收入,生產手機的目的並非要與其他智能手機競爭,而是要完成比手機熱賣更宏大的任務。該公司希望通過G1手機,向流動電話製造商展示Android操作軟件的威力,並為業界定下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因此,G1沒有在設計或功能上推出革命性的改變,但分析預期它會加速手機目前的兩大潮流趨向,並對無線通訊業帶來持久的影響:其一是手機上網的日益普及;其次是令消費者更加習慣使用擁有其喜愛功能的手機。有評論更形容,若說 iPhone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帶來改革,那麼G1則可說是從無線通訊業的角度帶來改革。
Android操作系統有兩大關鍵特點,分別是「雲端運算」和「免費對外開放」。
功能儼如桌面電腦
前者應用功能強大的遠端伺服器,並將之帶進講求省電、容量負擔較小的手機內,使手機的功能更為強大,而後者則是讓其他人開發應用軟件,放到名為Android Marketplace的應用軟件庫內,供主機隨時免費下載。Google表示,軟件開發者可以不受限制地進出軟件庫,而消費者則可自行決定下載他們需要的軟件,不會受到Google的左右。該公司的共同創辦人之一佩奇表示,G1的功能約相等於數年前的一部桌面電腦。
難掀搶購熱潮
分析表示,Android對於Google來說就像一個金錢引水道,該公司在主導開發Android上雖會出現虧蝕,但卻希望藉着操作系統的成功,令更多手機製造商參與生產擁有上網功能的手機,加速手機上網普及化的趨勢,並讓消費者使用Google的服務時變得更容易方便。在這個情況下,Google就可以賺取更多的廣告收益。該公司的共同創辦人之一布林曾坦承,他們希望更多人使用手機上網,無論那是Android手機或是iPhone。事實上,美國市場分析預期,G1推出之初將不會掀起搶購熱潮。他們指出, G1在設計及功能上並沒有超越iPhone之處,銷情估計會遜於後者。一家調查機構預測,今年T-Mobile可賣出四十萬部G1手機,將佔美國智能手機市場的4%,因此未能威脅iPhone和Blackberry的地位。
主要目標廣告收益
目前使用手機上網的人數仍然遠遠落後於使用電腦的人數。但有市場研究公司表示,自iPhone和Blackberry等智能手機推出以來,這個局面已開始出現逆轉,並預計在2012年,使用手機上網的人數將會超過使用電腦上網的人數。智能手機是吸引廣告豐厚收益的重要工具,廣告商若能通過手機廣告通知使用者可到何處購物或接受服務,將更願意支付高昂的廣告費,而發出這些廣告的最佳平台正好是Google等網絡商。該公司高層因此預期,Google從手機獲得的廣告收益最終將會超過傳統的網站,一家投資銀行更表示,到了2011年,Google將從手機賺取50億美元額外利潤。在這個重大利益的吸引下,Google不能不參與推動手機上網技術的發展。

聯通響應救市 增持A股至60.97%

再有中央企業響應當局的政策,增持上市公司股份。中國聯通(762)母公司聯通集團昨天於A股市場增持股份,持股量由原先的百分之六十點七四增至百分之六十點九七。
聯通集團會在未來十二個月繼續增持,但增持總數不會超過已發行A股總數的百分之二。
除了單邊印花稅和匯金注資,政府三招救市中的大股東增持一項,近日亦拉開帷幕。繼早前中國石油(857)母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買入六千萬股A股之後,前天又有兩家央企上市公司獲大股東增持。
中煤集團在A股市場增持中煤能源(1898)四百零五萬股,佔增持後總股本的百分之零點○三;中煤集團亦計劃在未來一年內,視乎公司股價繼續在二級市場增持股份,累計增持比例不超過已發行股份的百分之二。中煤集團對上市公司的控股量,由百分之五十七點五二上升至百分之五十七點五五。
中國重汽(3808)亦獲大股東增持。中國重汽維爾京群島於九月十九日、二十二日和二十三日分別增持上市公司四百一十二萬、三百五十二萬和四百二十二萬股,合共一千一百八十六萬股,佔總股本的百分之零點五二。母公司表示會繼續通過公開市場增持上市公司股份。
作為政府提振投資者信心、穩定中國股市的重要舉措之一,國資委主任李榮融上周四表示,國資委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購上市公司股份。在此之前,已有央企開始增持上市公司股份,主要在A股市場

謠言何足畏懼 關鍵重建信心

受謠言影響,東亞銀行昨天出現擠提,多家分行出現人龍,東亞管理層在下午召開記者會澄清財政不穩的謠言,並指是有人惡意擾亂香港的金融體系;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隨後相繼出面闢謠,強調本地銀行體系穩健,市民毋須恐慌。
香港雖然不在當前這場金融風暴的風眼,但雷曼兄弟清盤之後,其發行的債券累及上萬名本地投資者,部分本地銀行也蒙受損失,但從公布的數字來看,銀行的損失微不足道,不但沒有動搖它們的根基,甚至對盈利的影響也並不顯著。東亞銀行在上周四停牌,原因是該行一名交易員進行未授權交易,涉及的金額達一億三千多萬元,令東亞的中期純利由八億九千多萬,下降至七億八千多萬,減幅為一成二;東亞雖有損失,但僅令盈利輕微減少,跟九五年霸菱及今年初法國興業的交易員違規導致以十億美元計的虧損,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經過八十年代連串銀行倒閉的風潮後,本地銀行體系進行了徹底改革,風險管理方面,銀行必須遵照巴塞爾委員會一九八八年的資本協定(Capital Accord),有充足的資本比率;金管局在九四年又發出「披露財務資料指引」,對銀行在償付能力、財政實力、流動資金等各方面都要作充分披露,令公眾可以獲得銀行的正確財務資料;在樓市熾熱的九十年代,金管局為銀行訂下七成按揭指引,避免銀行對物業按揭作出過度借貸、在物業價格回落時銀行可能面對資不抵債的風險。上述各項改革措施,令本地銀行業邁上正軌,即使九七年金融風暴來襲,本地物業市場崩盤出現大批負資產一族,以致當前的美國次按風暴,本地銀行都能安然度過,沒有一家受牽連倒閉。即使數年前解除利率協議,銀行之間競爭轉趨激烈,但銀行業仍然保持盈利,若干中小型銀行要賣盤只是原股東不願「艱苦經營」,而非生意陷入困境。
監管有道,業界穩健,很難想像本地銀行會出現擠提;東亞昨天受謠言困擾,原因只得一個,就是市民的信心太弱,對於過去誇誇其談的金融產品宣傳完全失去信心,過去幾天電視上所見的雷曼苦主從一個保守投資者一夜間變成一無所有,小市民的惶恐心情實在難以名狀,遇上風吹草動自然就會作出過敏反應。任志剛總裁昨天勸喻港人不要自亂陣腳,其意本善,但存戶自保的心態,其實也是理性表現,因為他們知道能夠全數取回自己的資產,在目前的環境下也許才是「最安全」的做法。目前監管機構和東亞能夠做的,只是盡量提高透明度,向存戶交代銀行的實況,令他們逐步回復信心;可以預見,有雷曼清盤的前科,投資產品目前已成「高危」項目,銀行在參與這些業務上必須慎而重之,否則很難令存戶放心。
東亞是本地華資銀行的表表者,作風穩健,拓展本地和國內的業務網絡都有良好表現,為何會成為次按風暴中首家受衝擊的銀行?製造擠提消息的動機,不外是惡作劇(東亞高層昨天已否認),或銀行內部職員故意放風、發洩個人不滿,陷公司於困境;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競爭對手故意放假消息,製造恐慌,令對手無法避過擠提風潮而倒下,伺機把對手吞併。一般的惡作劇,的確很難掀起昨天東亞多間分行大排長龍的風潮;是否有職員「搞鬼」,則有待東亞自己進行內部檢查,至於以假消息搗亂對手陣腳進而吞併,東亞顯然不是「理想」目標!真正的原因,有待執法當局調查,但在查出頭緒之前,政府如何安定市民對金融市場的信心,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畢非德390億入股高盛 助挽信心

被譽為股神的巴郡主席畢非德【圖】在周二美股收市後宣布,以五十億美元(約三百九十億港元)入股已轉型的美國著名投資銀行高盛集團,以示對高盛甚至整個金融業投下信心一票。
畢非德旗下巴郡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向高盛買入五十億美元的長期優先股,股息為十厘,並可在未來五年內以行使價每股一百一十五美元另購五十億美元普通股的認股證。
賬面已賺4.4億美元
以高盛周二收市時的市值五百三十億美元計,五十億美元普通股相當於約一成高盛股權。以高盛周二收市價一百二十五點○五美元計算,畢非德賬面上已獲利約四億三千七百萬美元。
畢非德此舉令市場十分意外,因為金融危機去年爆發至今,其他投資者不斷投資美國金融公司,但他始終按兵不動,並說美國金融市場隨時可能惡化。
高盛之所以成為畢非德的投資目標,原因是該藍籌金融機構擁有卓越品牌,歷史悠久,股價大跌後已變得吸引,而且他的入股條件算優厚,而巴郡的投資對穩住投資者對高盛的信心十分重要。
畢非德昨天表示,入股高盛是因為價格合理,條款合理,以及高盛擁有不少專才,但同時指出投資高盛是因為估計美國國會會「做正確的事」,料將通過財長保爾森的救市計劃。他並說,仍對AIG資產有興趣,並透露今年三月至四月曾考慮投資雷曼兄弟,但因為對該公司如何為其問題證券資產入賬沒信心而作罷。
高盛行政總裁布蘭克費恩表示,這次投資將進一步加強高盛強勁的資本及流動資金水平,畢非德入股亦是對高盛的客戶基礎和前景的肯定。
轉型降風險吸引力增
分析員估計,畢非德被高盛穩定的業務模式吸引。晨星股票研究主管多爾賽表示,高盛轉型成為傳統銀行控股公司後,意味聯儲局將成為高盛的監管人。
他指出,轉型後的高盛槓桿投資將減少,並擁有更穩定的資金來源,高盛變成一家風險降低了的世界級企業,因此值得畢非德投資。
另外,高盛計劃公開出售至少二十五億美元普通股,據報並有可能加碼,是二○○○年以來該行首次發售普通股。日本傳媒報道,三井住友也打算投資高盛,這將是日本財團本周第三次對華爾街金融機構作出龐大投資。
畢非德被譽為投資了得,但金融股的投資往績不算太理想。所羅門兄弟在一九九一年爆出交易醜聞,幾近倒閉,已有投資該行的畢非德在華府壓力下領導拯救該行的行動。雖然該投資沒有令畢非德虧本,但回報極低,至入股高盛前,他也再沒有沾手投資銀行,巴郡目前手上的金融股全是富國銀行等非投行股份

任總:港銀行體系穩健

金管局總裁任志剛表示,東亞銀行(023)有充足的流動資金,資本充足,有關不穩的謠言是沒有根據的。他說,東亞資本充足率百分之十四,流動資金比率百分之四十,大幅高於監管規定下限的百分之八及百分之二十五水平,東亞資產質素良好,只是有很小部分的雷曼兄弟貸款。
任志剛表示,本港銀行體系有足夠流動資金,可透過貼現窗等既定制度向銀行業提供足夠資金,如東亞銀行有需要,金管局會全力支持,惟東亞暫時沒有提出要求,有關該行不穩的謠言是沒有根據。他說,本港銀行存戶利益受到當局保障,亦有存款保障制度,呼籲存戶保持冷靜,毋須自亂陣腳及失去信心,這最終只會影響自己。
對於東亞銀行近日受「惡意傳聞」困擾,任志剛則指出,目前未有具體資料顯示謠傳是否刻意中傷東亞或是惡作劇。不過,他認為,此種事件必會破壞銀行體系信心,應將事件交由警方調查。任志剛強調,目前本港金融系統內並無結構性問題,銀行體系相當健全,資本充足、流動狀況及資產質素均十分良好。
他坦言,全球市場捲起「金融海嘯」,再加上美國政府七千億美元的拯救方案仍未知能否順利獲得美國國會通過,市場對整體金融系統存有憂慮,在外圍「風大雨大」的情況下,繼續令本港及其他地區金融市場出現動盪。不過,他相信,本港銀行所受影響有限,而銀行業界在風險管理方面的能力亦十分高■

李國寶提前返港揚言增持股份

東亞銀行(023)昨天罕見地出現擠提,過去數天出外公幹的主席兼行政總裁李國寶【圖】,昨晚已第一時間返港親自主持大局,更似要現身向東亞存戶闢謠。他離開機場時更事先張揚,透露今天將增持東亞股份以示支持。
東亞由本周初不利消息傳出,至昨天分行出現擠提,事件前後不出三天,卻碰巧在李國寶出外公幹的四天行程內發生。據悉,他是在周日(二十一日)起程前往紐約,原本計劃在今晚(周四)返港,但收到消息後已即時更改行程,提前返港。
昨晚匆匆回港的李國寶一直有了解事態的發展,強調自己個人及家族都沒有財政問題,但沒有評論謠傳是否針對他本人;而其子李民橋昨午亦有「代父到場」會見記者,但期間一直未有發言。
對於接連有銀行因謠言導致擠提,李國寶坦言不知道是什麼人所為,估計可能涉及炒股或有其他原因傳出謠言;他又說自己已習慣,亦不懼怕,強調東亞財政穩健及業務並無問題,而有關謠傳亦沒有根據。
李國寶並促請存戶放心,說東亞財政十分穩健,流動現金亦足以應付客戶提款需求,「東亞銀行仍然好Safe(安全),好Strong(強大)」,亦無需要向金管局或其他銀行尋求資金協助。有關的電話短訊傳言亦已交由警方處理

東亞擠提急闢謠 李嘉誠吸貨支持

美國金融海嘯所帶來的衝擊,經迷你債券事件本地化後,似對本港市民的信心造成陰影。一個寫着東亞銀行(023)因財務困難而要清盤的短訊,便足以令該行出現擠提。集團昨天澄清有關傳言全非真實,是有人惡意搗亂市場秩序,並強調財政狀況健全。此外,本報獲悉長和系主席李嘉誠昨天尾市在市場大手吸納東亞股份以示支持,認為東亞財政沒有問題。
東亞主席兼行政總裁李國寶近日在美國公幹,在事件發生後,急於闢謠的他昨晚提早返港,在離開機場時回應記者提問,強調銀行財務並沒有任何問題,更指有關謠傳沒有絲毫根據,估計可能是與有人炒賣股份有關。
事件不像惡作劇
東亞隨後再發出公告,表示不知股價下跌的原因,但注意到有報章指財政不穩的謠言,更「強烈聲明」指報道及謠言絕非真實,全無任何事實根據。集團並確認,目前並無任何有關收購或變賣的商談或協議需要公布。
在昨午舉行的記者會上,副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彭玉榮對事件不作猜測,但形容事件「看來並不像惡作劇」,否則便不會這樣嚴肅,去干擾一個地方的金融市場。不過,他不相信事件是集團內部員工所為,又說若是報復行為的話會是刑事罪行。
彭玉榮強調,事件與集團在雷曼及美國國際集團(AIG)的債務抵押債券(CDO)投資無關,因所涉及的四億七千萬元只佔資產負債很低比率,有關數字在公布中期業績時基本上亦已作披露,十四隻CDOs中有六隻是AIG的,故不涉及任何新借貸。
近日有關東亞財政出現問題的傳言,據悉包括在雷曼及AIG的投資損失增加、資金受上周揭發的違規交易員事件影響、甚至有傳高層虧空公款等、又有消息稱集團上周曾調高定期息口二厘,以及以較高息率拆入資金;一時間傳言滿天飛。
一名本地證券銀行業分析員認為,事件對東亞營運最直接的影響,主要是資金成本會被扯高,倘若進一步演變成結束戶口潮,其他業務的目標客戶數目可能會減少,對業績會有一定程度影響,他仍未決定會否因而調整其目標價及投資評級。
不過,里昂證券中國及香港研究部董事總經理何顯鴻指出,香港銀行問題沒有像七十年代及一九九八年金融風暴時嚴重,相信本地銀行體系有能力足可承受像今次東亞所遇到的衝擊。
強調資金充裕可應付
東亞目前為止沒有向任何政府或私人機構借貸,彭玉榮強調,集團有足夠資金應付今次突發事件,相信不會對長期營運構成影響。他又透露,至今未有錄得大額提款,提取的主要是小客戶,故影響較小。
「一家銀行若全部人來提錢,就算實力有幾雄厚都會有問題。」但他強調,東亞目前有足夠「頭寸」應付。據了解,集團「存倉」內目前有現金二十億至三十億元,較平日的水平要高。管理層昨天並未透露準備了多少金額以應付今次事件。
截至今年六月底止,集團綜合資產總額三千九百六十六億元,資本充足比率百分之十四點六。根據集團昨天發出聲明,集團對雷曼及AIG的貸款餘額,分別為四億二千三百萬元及四千九百九十萬元。摩通昨天報告指出,上述數字佔截至六月底止東亞總股本百分之零點一二及百分之一點四。由於雷曼申請破產保護,假設為該等債券全數撥備,估計對東亞全年業績的影響,會約佔集團稅後盈利的百分之十一點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