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練乙錚 - 論中國軟硬實力及毒奶事件英雄簡光洲

做中國人,今年不容易。上半年一連串事故,包括兩次特大天災、一宗嚴重交通意外、西藏發生暴亂等,好不容易熬到八月京奧開幕。十七天的奧運辦得空前成功,中國運動員表現超群,全國人民心情為之一振,陰霾一掃而空,民族自信空前高漲,但京奧閉幕不到一月,便發生毒奶事件,舉國震驚,憤怒、悲痛以致失落之情,再次瀰漫祖國大地。血濃於水,港人對發生在中國這許許多多事,當中喜怒哀樂,感同身受,多少年之後也不易忘記。由於資訊發達,傳媒對這些事即時報道、緊湊追踪、詳盡分析,每讓港人對自己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有更豐富認識和更深入思考。對筆者而言,感覺尤深者,是京奧和毒奶二事,所受啟發,或見諸文字,與讀者分享,今天談中國的軟硬實力。
「軟實力」一詞,最早由哈佛大學教授奈若瑟(Joseph Nye)於九○年提出,指一個國家在軍事及經濟以外的其他實力。奈氏認為,軍事力量是大棒,經濟力量則是胡蘿蔔,與外國交往,動用此二者,當可取得各種利益;然而,如果採用軍事及經濟以外的所謂軟實力影響別國,既可事半功倍,亦能避免一些使用硬實力引起的不良副作用。奈氏說的軟實力,包含文化吸引力和價值觀念感召力。其實,軟硬都是相對的,軍事為硬,經濟相對便是軟;經濟為硬,文化便是軟;文化活動當中,體育競賽為硬,藝術欣賞便是軟;社會部門當中,政府是硬,市場次之,公民社會最軟;社會事務當中,集體意志、領導人意志是硬,個人自由意志是軟;影響個人行為的因素當中,法律是硬、社會道德和風氣是軟。所有這些實力,都不一定是用來對付外國以求本國最大利益的;解決本國內部問題,也要適當運用各種軟硬實力。在理想國裏,沒有硬實力,社會也絕對和諧。
就我國現況而言,論何種力量更為充沛,筆者認為,答案無疑是「硬」。辦奧運過程中,中國動用了強大的行政或組織力量;訓練運動員的「舉國體制」、對奧運志工的挑選和培訓、八月份首都交通安排及經濟生產活動、開閉幕式龐大集體演出場面等,在在顯示中國對硬實力的充分掌握、駕輕就熟。在毒奶事件中,我們也看到不少有關的硬實力:質檢總局、食品安全法、領導人吳儀和薄熙來去年八月推動為期四月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嚴打活動中的各種任務和目標(包括稱為「硬碰硬」的十二個百分百指標),等等。不過,這些硬實力,敵不過奶品市場生產環節中的各種弄虛作假,都起不了作用;自覺的守法行為、自發的道德抑制,生產者、管理者的專業精神,所有這些軟力量,嚴重短缺。可見,在一些主要倚賴硬力量的事情上,中國很出色,甚至比發達國還在行(這些除了辦運動會之外,也包括組織救災、發展航天工業等);但在一些需要各種關鍵軟實力配合才能做好的事情上,中國的表現便十分不濟(這些事情,除了生產奶品等市場活動之外,當還包括傳媒報道和討論國家大事等)。筆者這個看法,與時下一般認為中國國力以軟實力為主者,十分不同;那種看法,乃基於外交行為上,中國不像西方特別是美國經常強調軍事力量而言。不過,中國軍事力量不強,並無美國那種在國際上使用硬實力的條件,只能用其他較軟力量與人交往,但欠缺軍事硬實力,並不表示軟實力充沛;中國人在處理自己內部事情上,軟力量則是明顯缺乏。
現況如此,往後發展大概也不易脫此格局。舉傳媒為例,京奧期間,中外媒體報道內地事物,相當自由,對京奧本身報道,更完全不作干預;相比,有關毒奶的自發報道和公開討論開始沒幾天,便很快出現硬實力操控。就量方面而言,事發最初幾天,內地媒體踴躍參與,各種觀點都有,但中宣部很快傳達禁制令,之後各主要綜合媒體每天報道只有一條半條,而且內容雷同,筆者昨晚寫此文時上新浪網觀看,見主頁上數百條新聞當中關於毒奶事件的,一條也沒有;受害嬰兒總數更新速度也明顯減慢,五萬三千之數,已是大前天見報。有關此事最重要人物——首揭三鹿出售毒奶的上海《東方早報》記者簡光洲的事蹟,新加坡《聯合早報網》報道了。簡光洲透露他揭發此事時的複雜心情和面對的重大壓力時說:「報社接到無數電話,要求撤下新聞;外界無法理解中國媒體生存的艱難。面對各種誘惑和風險,要說出一個簡單的事實也並不容易。」這令筆者想起五年前「非典」事件中把真相向外界披露的軍醫蔣彥永及其後他遭受的種種難堪待遇;五年之後的簡光洲,下場不會兩樣。軟實力面對硬實力,依然難以應付;軟硬懸殊,由是可見。然而,社會要和諧,主要靠軟實力。
註: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milk/pages/milk080924a.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