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謠言何足畏懼 關鍵重建信心

受謠言影響,東亞銀行昨天出現擠提,多家分行出現人龍,東亞管理層在下午召開記者會澄清財政不穩的謠言,並指是有人惡意擾亂香港的金融體系;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隨後相繼出面闢謠,強調本地銀行體系穩健,市民毋須恐慌。
香港雖然不在當前這場金融風暴的風眼,但雷曼兄弟清盤之後,其發行的債券累及上萬名本地投資者,部分本地銀行也蒙受損失,但從公布的數字來看,銀行的損失微不足道,不但沒有動搖它們的根基,甚至對盈利的影響也並不顯著。東亞銀行在上周四停牌,原因是該行一名交易員進行未授權交易,涉及的金額達一億三千多萬元,令東亞的中期純利由八億九千多萬,下降至七億八千多萬,減幅為一成二;東亞雖有損失,但僅令盈利輕微減少,跟九五年霸菱及今年初法國興業的交易員違規導致以十億美元計的虧損,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經過八十年代連串銀行倒閉的風潮後,本地銀行體系進行了徹底改革,風險管理方面,銀行必須遵照巴塞爾委員會一九八八年的資本協定(Capital Accord),有充足的資本比率;金管局在九四年又發出「披露財務資料指引」,對銀行在償付能力、財政實力、流動資金等各方面都要作充分披露,令公眾可以獲得銀行的正確財務資料;在樓市熾熱的九十年代,金管局為銀行訂下七成按揭指引,避免銀行對物業按揭作出過度借貸、在物業價格回落時銀行可能面對資不抵債的風險。上述各項改革措施,令本地銀行業邁上正軌,即使九七年金融風暴來襲,本地物業市場崩盤出現大批負資產一族,以致當前的美國次按風暴,本地銀行都能安然度過,沒有一家受牽連倒閉。即使數年前解除利率協議,銀行之間競爭轉趨激烈,但銀行業仍然保持盈利,若干中小型銀行要賣盤只是原股東不願「艱苦經營」,而非生意陷入困境。
監管有道,業界穩健,很難想像本地銀行會出現擠提;東亞昨天受謠言困擾,原因只得一個,就是市民的信心太弱,對於過去誇誇其談的金融產品宣傳完全失去信心,過去幾天電視上所見的雷曼苦主從一個保守投資者一夜間變成一無所有,小市民的惶恐心情實在難以名狀,遇上風吹草動自然就會作出過敏反應。任志剛總裁昨天勸喻港人不要自亂陣腳,其意本善,但存戶自保的心態,其實也是理性表現,因為他們知道能夠全數取回自己的資產,在目前的環境下也許才是「最安全」的做法。目前監管機構和東亞能夠做的,只是盡量提高透明度,向存戶交代銀行的實況,令他們逐步回復信心;可以預見,有雷曼清盤的前科,投資產品目前已成「高危」項目,銀行在參與這些業務上必須慎而重之,否則很難令存戶放心。
東亞是本地華資銀行的表表者,作風穩健,拓展本地和國內的業務網絡都有良好表現,為何會成為次按風暴中首家受衝擊的銀行?製造擠提消息的動機,不外是惡作劇(東亞高層昨天已否認),或銀行內部職員故意放風、發洩個人不滿,陷公司於困境;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競爭對手故意放假消息,製造恐慌,令對手無法避過擠提風潮而倒下,伺機把對手吞併。一般的惡作劇,的確很難掀起昨天東亞多間分行大排長龍的風潮;是否有職員「搞鬼」,則有待東亞自己進行內部檢查,至於以假消息搗亂對手陣腳進而吞併,東亞顯然不是「理想」目標!真正的原因,有待執法當局調查,但在查出頭緒之前,政府如何安定市民對金融市場的信心,是當前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