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市場資本主義」製造泡沫

十年前,美國聯邦儲備局當時的主席格林斯平斷言,亞洲將意識到「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所採行市場資本主義是更優越的模式」。
亞洲決策者從未把這當一回事,現在則更會感到,華爾街投資銀行垮台及美國政府7000億元(美元.下同)援救計劃,支持了他們對這種隨心所欲的資本主義的懷疑。這對亞洲投資者意義重大,即使一時還得不到明確顯現;政府可能放慢其降低經濟干預的步伐,急於營救陷入困境的企業或更快地平抑市場動盪。
格林斯平向國會作上述發言,是為了證明1997/98年經濟危機中搖搖欲墜的亞洲經濟需要援救,但現在一些經濟學家指責他推行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並疏於監管,幫助釀成了導致今天華爾街金融海嘯的泡沫。
亞洲決策者們沒忘記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頤指氣使,它們提供資金,但以加息、關閉銀行、削減支出並開放市場作為條件。
「那時,(IMF和美國官員的)行為就好像他們面對的是一群即將倒閉的小企業。」韓國1997年與IMF談判的首席代表Chung Duck-koo說。當時他是韓國企劃財政部副部長。
馬來西亞認為,華盛頓的援救努力證明他們的想法已經發生轉變;當年該國拒絕了IMF的資金和建議,在1998年採取林吉特固定滙率,並重新實行資本管制。
「現在我們看到,西方經濟體,尤其是美國,也沒有採取IMF標準的辦法,而實行了與馬來西亞在1997年危機中相同的措施。」馬來西亞財政部高級官員Nor Mohamed Yackop說。他在1998年參與了資本管制的實施。
「華盛頓共識」的惡果
十年前,亞洲不得不卑躬屈膝,因一連串的拉美經濟危機後,亞洲也受到金融風暴的震撼。儘管該地區經濟呈現高增長和低通脹,但還是因為本幣估值過高、持續經常賬赤字、金融市場投機及高度依賴短期資本而遭受沒頂之災。
多數國家採用了IMF開出的苦澀藥方,根據IMF數據,隨後韓國經濟在1998年萎縮了7%,印尼和泰國經濟也分別下滑13%和10.5%。亞洲經濟迅速復甦,期間積聚了數以萬億計美元的外滙儲備,這首先是為了預防再一次危機來襲,其次也是全球商品市場大牛市帶來的「橫財」。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儲備中有很多投資在美國公債,為華盛頓遏制今日的危機提供了子彈。美國政府最新推出的購買不良債務計劃一項就需要7000億元,整個危機中估計需要花費的挽救成本將高達18000億元。在1997年,IMF為援救印尼、韓國和泰國經濟,以苛刻的條件提供區區350億元,其後又增加了770億元的資金提供!
批評人士認為,IMF和美國政府信奉市場自由化,正是這種「華盛頓共識」導致今天的崩潰局面。
沒有解救方案
「教訓就是你事事都需要監管。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的市場若放鬆監管,就會導致今日的結果。」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策對話動議(Initiative for Policy Dialogue)負責人Griffith Jones表示。
「毫無疑問,資本市場存在許多問題,經常產生出這些泡沫。泡沫破滅,然後就是一場經濟危機。」在1991至96年擔任阿根廷財政部長的Domingo Cavallo說:「迄今為止,並沒有能夠避免這些問題的良方。」
韓國的Chung表示,富裕國家可能會加強監管,增加政府干預,但發展中國家則不可能恢復1997年以前的政策,「發展中國家中,政府面臨的一項任務是全面促進財富和收入水平的增長,因此他們除了繼續接受並推進全球化以外,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