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林行止 - 股聖看好高盛 股市欲升乏力

一、
「股聖」畢非德的巴郡哈撒韋公司昨天與剛宣布變身為商業銀行的高盛達成協議,以五十億(美元.下同)現金購進該行一批年息十厘的優先股,同時獲得授權(認股權),在未來五年內任何時間,以每股一百一十五元的代價,購進值五十億的高盛普通股,作此宣布時高盛造價一百二十五元零五仙,等於畢非德已獲百分之八賬面利潤;周二高盛總市值約五百億,這意味完成購進這些普通股後,畢非德以五十億元便持有約百分之十的高盛─高盛需要注資七十五億,即仍需向市場籌集二十五億,完成後畢非德的佔有率降至百分之七水平。
市場人士對畢非德在高盛投資反應樂觀,這可從高盛股價在周二收市後成交價再升近百分之八達一百三十四元七角五仙可見;不過,饒是如此,今年來高盛的股價仍挫近百分之三十四!
美國國際集團(AIG,香港友邦保險的母公司)曾向畢非德求助,為他所拒,最後AIG由聯儲局以八百五十億元「收購」(利息為倫敦同業拆借利率加八厘五);如今他一擲五十億入股高盛,顯示該行的財政狀況,遠離不可救藥的高危境地,資料顯示高盛每一元股東資金有二十三元七角負債,即其桿槓比率二十三點七倍,比被聯儲局認為「可以接受」的二十倍高近百分之二十,不過,比起那些桿槓比率五、六十倍的,高盛已算「穩健」─這也許是畢非德有興趣的原因。
畢非德入股,可說是認同財金當局七千億救市大計,而且對這項目前似乎已變成「政治問題」的計劃,相信國會在劇烈辯論後加進若干附加條件後如數通過有信心;另一方面,亞洲股市昨天全面止跌微升,可視為投資界相信此舉對金融市場有正面作用。
如果大家相信畢非德的投資眼光,認為他「無寶不落」,因此看好後市特別是高盛股價,也許是正確的;然而,翻看巴郡股價走勢圖,筆者認為「跟風」的投資者,要有畢非德的耐性才可望有收穫。巴郡股價在一九九九年企於八萬元水平,從此高峰回順至二○○○年底的約四萬元,而在往後的四年才爬升回八萬左右;今年九月九曰「金融海嘯」前曾見十五萬水平,前天收約十三萬,可見「長線投資」的重要。
在華爾街五大行中,高盛的際遇可算不錯了;其他四大,貝爾斯登、雷曼兄弟和美林已分別被吞併或清盤,摩根士丹利則擬以八十四億的代價出售二成股權給日本的財團三菱日聯金融集團。非常明顯,高盛的「歸宿」最佳!
對畢非德的投資決策有信心,從其賺錢能力看,大有道理,然而對他迷信,則萬萬不可,因為他的投資亦有失敗的例子,而失敗的出現,可能是不可測的客觀因素促成。一九八七年股災前,畢非德向當年的大行所羅門兄弟注資七億元,但九一年該行捲入圍標政府債券醜聞(見收在《閒讀閒筆》的〈投資銀行家與賭徒一線之隔〉),再度陷入困境,畢非德不得不接管該行……在該行被Travelers(後併入萬國寶通)後四年的二○○一年,畢非德才能獲利回吐。
一句話,跟隨畢非德的投資足跡,「堅忍不拔」死守是第一原則。
二、
昨天,百餘不同學派的美國象牙塔經濟學家(包括本欄二十二日提及芝大教授辛格里斯)聯署,上書國會議員(也許今天會登廣告),對七千億救援華爾街的計劃,提出如下三點意見─
甲、此計劃等於以納稅人的錢津貼投資者,投資者在市場上買賣,必須承擔風險(即應該明白「風險報酬率」);並非所有的買賣都有利可圖,但政府保證有個公平的市場環境便算「完成任務」,如今要「打救」做出錯誤決策的投資者,政府的公正性大有問題。
乙、當局如何運用這筆撥款,有待清楚交代。迄今為止,政府會以什麼條件、價格購進問題債務以至這些問題債務成為政府資產後的監管問題,都未明確條陳,等於在做法上曖昧不清,留下給「有心人」上下其手的空間。
丙、充滿活力和創意,過去百數十年,華爾街是美國經濟旺盛的大功臣,如果因為它們過度炒作衍生工具及隨便放貸(如次按)出大問題而把之「就地正法」,便有為了短期利益扼殺長期利益之嫌,而這樣做,肯定對美國經濟前景不利。
基於上述三大理由(筆者的詮釋),這些經濟學家籲請國會議員少安毋躁,要財金當局作出具體清晰的交代後才通過。這種要求是完全合理的,不過,由於情勢緊迫,加上選期已近,基於政治理由,議員在一輪討價還價後仍會通過如儀的。
筆者認為,事到如今,最重要的已不是應不應該「以納稅人的錢打救投資者」,而是要同時令投資者─投資銀行付出一定代價!若不如此,納稅人便不會服氣。換句話說,如何嚴懲金融業,對選民的投票意向將起決定性作用。
至於股市未來數天的走勢,將受國會對七千億計劃的反應而反覆;由於信用卡欠數難清及汽車分期付款問題之嚴重性不下於物業次按,因此若非自信技高一籌及財源無限,此時此刻絕對不宜在股市「落重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