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

曾偉 - 「大小非」減持新出路

「大小非」減持新出路曾偉
早前監管當局提出「上市公司股東發行可交換公司債券的規定」,為「大小非」減持股份提供了一條出路。雖然市場褒貶不一,筆者以為相對於監管當局早前給「大小非」減持增加限制,變改股改「大小非」和小股東之間的契約,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大股東在公司上市後,首次獲准能成為融資主體,以所持有股份作抵押發行債券。債券持有人除了獲得利息之外,也能在未來以預先確定的換股價,換取大股東持有的股票,此舉實在為債券市場帶來創新。但美中不足的是,本來換股價應該由交易雙方商討,監管當局卻限定了轉股價下限。
股權分置改革已推行三年多,沒有理由不繼續下去。最初「大小非」和小股東討價還價,牛市中投資人視為利好,以為大小股東利益趨於一致;預期大股東將盈利資產全部注入上市公司,釋放報表業績。然而,今年形勢急轉直下,大、小股東反目成仇,市場中流行的說法是,「大小非」減持股份是造成股市大跌的主因。
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披露的8月份統計月報顯示,截至8月底止,滬深兩市在股改後累計產生限售股份數量達到四千六百三十六億股,其中未解禁限售股份為三千五百四十一億股。累計解禁一千零八十三億股,佔限售股份23.37%;累計減持二百六十三億股,佔已經解禁股的24.30%。到目前為止,已經解禁的股份有近八成並未套現。而整體市場總值比高峰時減少一半,約為17至18萬億元。「大小非」減持股份,顯然並非市場大跌的主因。
關鍵是市場預期,投資人以為「大小非」持股成本低廉,未來一旦減持,沽壓將會更大。僅憑監管當局無法改變這樣的預期。作為國有資本主導的股市,國有資本的實際控制人對未來的預期,將主導大非是否大量減持。而能夠承接的,應該是財政資金。以這種方式承接,並不會改變資本的性質,資本仍屬國有。並且,國有資本歷年來上繳的利潤、稅收也是財政盈餘的重要來源。此時財政出資,理所當然。
可交換公司債為接盤者提供了一條途經,接盤者在承接「大小非」減持的股份後,能夠在未來再配售給其他投資者。如果政府肯掏出真金白銀來接盤,才會改變市場預期,帶動其他投資者入市。這將是未來股市的希望所在。